
- 收藏
- 加入书签
民办高校大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实践探索与策略研究
【摘要】2020年,教育界鼓励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新时代新使命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组建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创新创业团队,吸引勇于创新和敢于创业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梯度团队,发挥传、帮、带作用,共同发挥才能与智慧完成项目,对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团队;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为更好地保持上升势头,我国相继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协同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关键词彰显不同领域人才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重任。国家针对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迈向全新发展征程。传统创新教育存在团队结构非完整、学科割裂及项目缺乏持续发展能力及创新性等问题。对此,本文则提出组建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指导学生健全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激发创新热情,提升实践能力,使创业更具有持续性。
1创新创业教育产生背景
2014年,国家总理李克强在某次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理念已根植于众多人的心中。高校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主阵地,肩负培养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重任,自然要高度重视该理念并从多方面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引领大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并在专业中融入创新意识,为自身多方面发展奠定基础。随着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与科学技术蓬勃发展,高校需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才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创业积极性,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热点。近年来,很多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只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实践改革,促使学生走向社会前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思维及实践操作技能,由此一来才能满足市场用人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形式,国家之间交流合作日益紧密,很多专业人才从最初的单一工作岗位拓展至多个行业,需与不同专业相融合才能较好地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现代经济时代处于急剧变化期,驱动高校改革专业人才概念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符合经济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以下现状:其一,创业项目未与市场真正相融;当前很多高校展示创业教育成果的主要途径之一即大学生‘挑战杯’,但多数大学生仅出于“比赛”目的参加创业比赛。多个创业项目未经市场前期调研,未能与市场相融,上述情况反映在民办高校中。与此同时,部分民办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仅有“空壳”,不仅教师缺少丰富创业经验,更未设置创业制度,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如同隔靴搔痒,大学生就业问题未能得到切实解决。其二,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本专业;当前很多高校纷纷响应国家提出的创新号召开设创业教育,常见方式为将创业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学生边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边学习创业,运用创业项目成果考查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上述做法局限性较大,因为创业项目在实际运营中包括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完全体现在一个专业,若创业教育仅在一个专业内,必然会在后期运营中遇到问题,成为影响创业项目成功。其三,教学方式与专业技能脱节;当前民办院校创业教育依旧采取团队创业扶植与创业计划大赛等传统方式,设置的教学内容倾向于社会现状与各项政策解读方面,缺少新型详实的教学理念与理论基础,也鲜少培养学生创业技能与创业意愿,有效监督与评估更不知从何谈起。
3组建大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意义
3.1培养合作共赢理念;合作共赢即现代经济社会最为显著的标志,若大学生缺少合作精神与团队理念,必然无法自我提升,更难以适应未来企业发展。现代高等教育注重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强化理论知识,鲜少开展团队建设课程实践。尤其当前很多大学生为独生子女,自身缺少团队协作意识。事实上,目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朝着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方向发展,不同年级、专业、思想学生合作弥补彼此不足。团队成员分工明确,所有人员朝着共同目标协作完成创新创业项目,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3.2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方式依旧为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学生考试前突击,虽然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应试能力,然而缺少主动思考事物习惯与能力,内在学习驱动力更不足。教师在组建组建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创新创业教育团队中需发挥引导、指导与组织作用,学生自主实践与思考,着重对学生敢于质疑与创造、独立探索思考等良好品质。通常创新创业内容来源于生产且高于课堂,大学生要走出课堂与校园自主调查研究和动手实践才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大学生自主学习与研发能力取决于创新与创业能力,所以,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能有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
3.3塑造学生自我成就;大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普遍缺乏耐心,正因此善于放弃心理,造成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缺少成就感。组建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指导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在教师点拨与指导下获得企业认可,申请奖金和专利,提升经济收入等,上述种种成功会激励和鼓舞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来自于成就感,更是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积极性关键所在。
4组建大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策略
4.1 设计跨专业创新创业技能训练教学模式
已目前沈阳科技学院的做法为例,构建跨专业创新创业技能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具备以下力量:其一:跨学科创新能力;跨学科创新重点即本专业知识,再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相结合形成综合创新力量。例如机械与交通工程专业则以机器人、管理、经济、自动化等专业合作培养学生综合与协同知识与技能。跨学科教学与当前社会学科融合提出的综合化需求相符,无形中改善传统高校教育忽略各学科联系弊端。其二,跨专业创新力量;该层面重点即对综合不同专业创新以及跨越不同专业进行创新。其中综合不同专业创新即学生联合不同专业感悟其知识创新,或不同学生在不同专业合作完成某一课题或任务,在此之中实现观念融合,技能协同,扬长避短,推动不同专业团队合作创新。跨越不同专业创新即创新创业院队来自不同专业学生,参与者在活动中启发思维智慧,集多元思维实现创新。其三,跨年级创新力量;学校采取任务与项目等方式推动不同年级合作,不同年级间共同开发全新课程或开设对方发展所需课程,突破年级界限,为培养跨界人才奠定基础。构建跨专业创新创业训练教学模式,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明确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目标,打造不同于原先培育目标课程体系。可以说基于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为综合创新力量,从创新、思辨、基本、综合提升等方面细分培育目标,分别从跨越不同专业、学科、教学层次、年级等设计教学。其二,构建跨专业创新平台;在创新平台设置跨专业实践项目并解决跨专业课程体系问题。围绕跨专业培育目标构建以项目为载体跨专业创新创业技能训练模式,改变传统专业思维,促使学生在创新平台上拓宽视野,锻炼思维,激发潜在创造力,为成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其三,打破原专业课范围;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以不同项目和不同任务为人才培养载体,指导不同年级、专业学生共同参与项目开发以及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将培育学生创新力量与创新思维落实于实处。
4.2 注重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
虽然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为创新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契机,但也使为教学与师生互动面临部分难题。例如需要借助综合项目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力量,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较高。教师除了为学生传授本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指导学生学习其它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才能培养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能力。与此同时还需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围绕学生学情采取可激发其独立性与自主性的教学模式,逐层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学生以团队形式学习,在与团队其他成员讨论中激发潜在创新思维,并学会相互尊重,自我表达,增强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此外,学校还可邀请企业工作人员来校开展全新科学技术与技能讲座,定期举办不同学科创新创业比赛,在校内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环境。例如在机械与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中设置创新课程内容并引入普适性训练,使学生了解与机械和交通专业有关的前沿技术及该专业涉及行业发展现状,时刻与新型科技接轨。创新创业教育对象为全体学生,而学生来自不同年级与专业,学校可邀请相关专业专家为学生讲解前沿技术,解答学生疑问。学校还可开展多元创新活动激发学生潜在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开展与本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
4.2拓展跨专业实践途径
跨专业、跨年级、跨学科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需打破传统教育模式限制,强调全员参与和企业支持重要性以及创新教育与实践持续性。所有大学生创业者都是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对象,其核心目标即提升创业者创新创业能力,围绕创业者在创新创业中所需知识与技能综合分析创业涉及的相关程序、规则与解决问题能力方式,将其归纳总结为操作性强的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即根据单科专业学习现状逐级对课程进行融合,具体为先从单项实践操作训练,过渡至专业综合实践训练,再延伸至跨专业与跨学科综合实践训练,直至创新创业综合实践训练。
构建大学生创业能力模型是组建大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目的。例如沈阳科技学院针对机械与交通工程专业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相关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创新能力模型,该模型中包括创业项目选取、申办项目能力、创业战略制定能力、税务/财务基本掌控能力、初级市场营销能力、创业心理承受力、基本企业经营管理等各项能力均能在短时间内经实践训练提升。综合实践训练课程可负责培养学生初级市场营销能力、创业项目申办能力、基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税务/财务基本掌控能力。在上述各项能力培养中可指导学生在体验、合作、沟通交流、实践训练、应用等方面展开,指导学生从理论知识转向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在重要岗位锻炼自我机遇,并从解决企业在创业期常见问题及拓展创业者核心技能等方面设置课程,辅以相关实践训练和体验,切实提升创业者综合能力,为未来创新做好铺垫。此外,组建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创新创业教育团队需要综合能力强师资队伍,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具备与企业管理有关知识与实践训练经验。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前往企业参与顶岗或创业实训,积累实践经验并传授至学生。或邀请校外企业专家或校外创新创业导师来校开设讲座,集校内外师资力量打造高质量高水平创业创新教育师资体系。
5结语
总之,创新创业是引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途径,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促进人才战略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更是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及国家繁荣昌盛的核心力量。任何一个创业过程单靠个人、某一科专业知识很难实现真正的创新创业,大学生完成创新创业项目,必须树立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携手协作的意识,用不同专业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出现的问题。通过组建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观察思考能力,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马翔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12):65-66.
[2]李友俊,史清清,杨露.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4):194-195+198.
[3]倪国爱,高天星,王丽萍,吴卫兵.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铜陵学院学报,2020,19(06):110-112+116.
[4]甘万洋,田全喜.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路径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12):135-137.
[5]王磊,张同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探索——以威海市部分高校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06):13-16.
[6]李林军,郭玮.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实践路径分析——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观察,2020,9(41):89-96.
[7]王思懿.“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10):46-47+49.
[8]王姗.全面发展视阈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问题及实现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0):3-4.
【课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1年度规划课题(学校发展类)“民办高校大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实践探索与策略研究——以沈阳科技学院为例”,课题标准号:CANFZG2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