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依托第二课堂推进农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农生学院劳动教育为例
摘 要:第二课堂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有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从农类高校劳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角度,提出基于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通过对劳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研究,对于提高农类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第二课堂;劳动教育;农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要创新方式,拓展途径,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舞台。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首次将“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改革的总要求[1],为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确立了导向。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劳动教育要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2]。这为高校双创教育融入劳动教育也指明具体方向,农类高校作为社会培养高等实用性农业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更要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探索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双创教育融合的路径,对提高农业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意义重大。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农生学院将劳动教育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相结合,构建了农科教一体的双创育人体系,为服务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培养优秀三农人才。
二、基于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加强农类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有效性探析
1.第二课堂与劳动教育在目标、内容上相互契合
相较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更注重兴趣培养、素质提升、品格锻炼、能力养成等,它涵盖了思想引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活动、专业训练、岗位实习等内容,这些都对农类大学生的双创能力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劳动教育包含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和劳动实践锻炼,在内容上也和第二课堂紧密相关。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提升技能、增长才干、锤炼品格,帮助学生提升劳动素养,在实践中促使学生成长成才。因此,第二课堂和劳动教育在目标取向和价值内涵上高度契合,其落脚点都是“育人”,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2.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相互融合是培养创造性劳动者的迫切要求
《意见》提出“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这为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大力培养新时代劳动精神指明了方向,劳动精神融入双创教育能在思想层面促进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同时,劳动教育的开展也离不开双创教育载体。在双创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能让劳动教育集趣味性、开创性于一体,激发农类大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思维,培育其“三农情怀”,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协同培育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者。
因此,劳动教育第二课堂与双创教育在目标、内容、意义上密切相关,依托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平台开展农类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基于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加强农类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1.劳动教育+耕读教育,厚植双创教育的“三农情怀”
我们把耕读教育作为学院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创新开设耕读励志班,打造“耕读+科普教育”“耕学+文化传承”“耕垦+文旅研学”“耕艺+民俗体验”“耕获+科技推广”五大版块,引导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同时,通过耕读教育,深化学生对“耕读”的理解,教育他们既要养成知书达礼、崇尚劳动、勤奋笃行的好习惯,也要扎根中国农村大地,在勤“读”和深“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事业中让自己身上多沾些“泥土味”,从内心深处沉淀出对“三农”的真情,养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习惯,服务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2.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筑牢双创教育的“专业根基”
学院依托“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将劳动教育贯穿实践教学始终,以此筑牢双创教育的“专业根基”。比如,学院种子专业立足集育种、制繁种及展示推广功能于一体的1030亩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再现真实的生产劳动情景,构建了“育繁推一体化”的全真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品种培育、繁殖和推广基地,春夏安排玉米种子生产,秋冬安排番茄等种子生产,让学生在劳动中进一步强化品种培育、繁殖和示范推广等实践能力培养。同时,通过田间的劳动体验,实现了专业能力训练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无缝对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筑牢双创教育的“专业根基”。
2.劳动教育+产教融合,激发双创教育的“发展活力”
学院立足现代农业产业变革和产教融合发展需要,构建了“1+1+N”的校、行、企三方协同的劳动育人平台,激发双创教育的“发展活力”,形成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技术共研”的产教对接双创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系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近3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51项,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96%以上,涌现出一批技术能手、技术标兵等高素质劳动者,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能支撑。
4.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深挖双创教育的“社会价值”
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农情的重要形式。以高校寒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进行劳动教育和双创活动的开展。采取项目申报、立项评审、调查实践、总结考评、示范推广的运作,进行过程性劳动教育评价。学院依托种子、设施、环境、食品等各专业组建了“探寻共同富裕”的社会实践队,走访调研数十个乡村,访谈上百名村民,探寻共同富裕的温州密码,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共同富裕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参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到基层和一线参与劳动生产实践,深挖双创教育的“社会价值”。比如,社会实践队围绕未来乡村建设,深入农村开展“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调研,深入美丽庭院、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示范点亲身感悟温州共同富裕的生态之美。
5.劳动教育+科技下乡,提升双创教育的“服务内涵”
开展科技下乡服务活动是我院开展双创教育的特色项目。我们发挥科研、技术和人才优势,在导师的带领下,选派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业生产、销售等技术性劳动服务。比如,组建科技特派员助理团队,学生利用专业所学,为农户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支撑,帮助农民解决新品种引进、病虫害防治、土地保养、果树栽培技术、设施农业生产等问题;食品类专业学生在农产品深加工、绿色有机农产品培育、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利用互联网平台、直播销售等方式帮助农民搭建网上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范围,助推农民致富,学生在参与科技下乡的活动中,参与生产管理,服务乡村振兴,进一步提升了双创教育的“服务内涵”。
参考文献:
[1]刘丽红,曲霞.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同构共生[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1):103-10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0-03-27(001).
[3]袁莹莹.依托第二课堂平台推进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探索——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劳动实践第二课堂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
基金项目:2021年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第二课堂与农业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简介:刘佳琪,1991年9月生,山东德州人,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