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姬塬油田以“党建引领激活内生动力”为导向 推动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韩江 宋妍 陶丽丽
  
一起生活科学
2022年5期
长庆油田公司第五采油厂

一、前言及实施背景

产业工人队伍是国有企业的重要基础,是创新创效的强力引擎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增强产业工人队伍发展活力是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员工成长和个人发展的迫切需求,对各级党工团组织团结引导员工听党话、跟党走,保障员工主人翁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第五采油厂主力开发区块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境内,由于环境恶劣、工作艰苦、孤独寂寞成为摆在员工队伍面前的客观实际,素质提升、成长成才、自我实现越来越成为广大员工的主要期待和诉求,如何增强队伍发展活力,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成为了当前摆在员工队伍建设方面的重要命题。

二、成果内涵

采油五厂党委始终坚持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精神上激励、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以员工素质提升需求、价值实现需求、共建共享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各项改革方针,充分发挥建设、维护、参与、教育四项职能,突出“企业、工人、人才”的内在联系,凝聚员工力量,提振队伍士气,实现了从“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变,以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为助推姬塬油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主要做法

(一)注重员工素质提升需求,搭建成长平台,增强了发展动力。随着生产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对全厂员工队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适应新时代的油田高质量发展需求。采油五厂现有技师及以上高技能人才仅占操作技能员工总数的2.1%,占员工总数的比率偏低,且结构的合理性不足,辅助工种的技师、高级技师偏多,采油、集输等主体专业的拔尖领军技能人才、核心团队稀缺,需要通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提升员工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启动立体培训。注重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员工的技能素质需求,坚持差异化、个性化培训理念,联合业务部门开启“线上+线下”全新培训模式,深入推进“千人取证”工程和“送培训到岗位”活动,有力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岗位成才,全年1200名员工实现了工种等级晋升,创历史新高。坚持把“师带徒”作为提升员工技能的重点工程来抓,用岗位当讲堂,以现场作考场,不断锤炼业务骨干“传帮带”的能力,全厂聘任各级兼职教师人数突破百人大关。加大“采油工匠”培养力度,全年新增厂级技术标兵、能手21人,新聘高级技师、技师11人,不断推进由“人员大厂”向“人才强厂”的转变。二是推动层级练兵。持续健全岗位、班站、井区、厂处四级练兵制度,建立了以赛促学、以赛代训、层层选拔的竞赛机制。坚持每年至少承办一次厂级员工职业技能大赛,开发了移动培训学习平台,举办的兼职教师技能大赛中,千名员工通过“线上同步竞赛”与现场160名技术能手“同台竞技”,深化了“大比武”内涵,公司劳模刘成在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中勇夺铜牌,实现了我厂全国性职业技能竞赛奖牌“零”的突破。三是强化化全员竞赛。把握公司劳动竞赛总体要求,连续开展“大干120天、实现硬过半、献礼建党100周年”等全员全过程劳动竞赛和“抓安全 保生产 四比四促”专题劳动竞赛,为实现稳产增效凝聚了员工力量。围绕激励帮扶,构建了“急难险重任务”全过程慰问服务机制,在原油上产、暴雨洪灾等关键时期,深入基层班站关键岗位,搭配以“送清凉、送慰问、送服务、送文化”的四送“加油套餐”,凝聚了“士气不衰、干劲不减、持续奋战”的精神动力。引导员工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开展修旧利废、护坡修筑、金点子征集等岗位实践活动,助推了控投降本目标顺利实现。

(二)注重员工价值实现需求,搭建创新平台,增强了发展活力。在推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效工作中,由于顶层设计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大众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创新联盟建设还有不足,缺乏联合攻关和技术交流,特别是对创新资源的统筹使用还不够,需要进一步优化员工创新创效管理机制,引导更多员工参与创新工作。

1.以问题破解为导向,抓牢实践活动。重点抓实“一点创新”全员创新实践活动,按月坚持开展“攻关在一线,服务保生产”一线难题征集,明确优势项目自主创新,特性难题团队研究,共性项目集成创新,确保应用推广效果最好,2021年新增修旧利废、先进工法、质量安全等计划实施创新项目22项、金点子建议109个。

2.以氛围营造为引领,搭建展示平台。每月举办一次“创新大讲堂”线上专题讲座,每年举办一次员工创新创效成果展, “便携式油井单量仪、放上顶油管安全舵、三体式除垢仪等多个项目在公司、省部级成果展上频频亮相;先后打造刘成劳模创新工作室、升级“马东创客联盟工作室”、创建“耿280创新加工厂”等创新阵地,努力克服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呈现出“一花引来百花开”的喜人局面。

3.联合研发为牵引,打造攻关平台。优化组建9名成员的厂级创新创效骨干,加快完善“1+N”运行模式下的厂创新创效工作组织架构及制度,推动“高技能+创客”集群带动,李福军、李锋涛、任华等一大批创新达人成为提升技能素质的“网红”品牌,引导更多员工投入创新创造,推动了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风尚,激发了队伍创新活力。

4.以成果推广为动力,构建转化机制。加大创新成果立项、转化、推广力度,从“研发立项、成果质量、参展数量、成果应用、效果评价、专利申报、评审奖励”等方面形成规范,推广“线上联盟统筹、线下落实应用”的管控新模式,引导更多员工投入创新创造,推动“千万效益、百件新品、十名达人”的“千百十”项目落到实处,截至目前,累计形成优秀创新成果98项,取得国家专利12项,获得省部级大奖10项,全年为全厂创造经济效益960余万元。

(三)注重员工共建共享需求,搭建服务平台,凝聚了发展合力。以解决油田与社会发展和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为重点,致力于满足员工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建立自上而下、运行畅通的普惠式服务体系,形成了厂部统一协调、基层单位全体参与的服务网络。特别是针对普惠服务深度不够、覆盖面不广等问题,通过动员员工自主参与,打破自我服务和自主保障的传统模式,在普惠服务的深入推进中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1.定制服务送健康。建立员工健康档案,组织医护人员到基层、进班站开展上门送医、健康干预,服务基层职工722人;推出“你点我讲”菜单式培训,邀请5位专家,通过“理论+演示”形式,开展针灸按摩、职业病防治等讲座70场次,向713名职工传递健康理念;全面启动 “心理关爱一线行”活动,通过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累计为职工提供情绪管理、压力疏导、EAP心理测评3365人次, 帮助员工塑造阳光心态。

2.排忧解难送温暖。始终把员工的冷暖放在心上,明确了26大类142项惠民工程具体任务,持续改善一线员工住宿、饮水条件,基层员工如厕难、洗澡难、上网难等一系列问题有效解决。建成17间“爱心洗衣房”,为基层职工提供“收、洗、晾、熨、送”一条龙服务近2000人次;开通“爱心通勤车”,累计接送一线职工3200人次,打通了回家难的“最后一公里”。

3.人本关爱送真情。建立了厂级困难员工“三个推动”帮扶机制,优化《厂级困难帮扶管理办法》《实物帮扶实施方案》,积极做好节日救助、大病救助、金秋助学、同心互助等工作,使用帮扶资金70.92万元,帮扶困难员工及家庭26户次、大病救助12人、金秋助学28人,困难员工底数更加清晰、帮扶措施更加精准。联合高延工业服务处组建“互助服务保障联盟”,依托“信手帮”爱心服务卡活动,着力解决员工家庭“一老一少”等困难,一线员工岗位奉献更有热情。

(四)注重员工精神激励需求,搭建宣教平台,激活了发展潜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广大员工思想呈现出异常复杂,多元之中有主导、多样之中有主体、多变之中有主见的情况,需要加强和改进员工思想工作,加强宣传教育、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夯实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思想基础。

1.思想教育唱响主旋律。突出抓好思想引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石油精神、长庆精神,扎实推进以“八项学习、三个结合、三级督导”为抓好的党史学习教育和以“大学习、大宣讲、大讨论、大对标、大实践”为载体的“转观念、勇担当、高质量、创一流”主题教育,广大员工参与学习讨论活动235场次,聆听宣讲283场次,为各项业绩目标顺利实现提供了坚强思想保障。不断加强长庆海拔最高点、功勋井等文化窗口的“深加工”,培育形成了“高原”“护坡”“诚信”等基层特色文化,进一步丰富姬塬文化的内涵外延,以强有力的文化理念把全体干部员工思想行动统一到岗位建功上。

2.阵地建设弘扬正能量。加强顶层设计,按照“会、站、家”建设思路,加大软硬件设施配套力度,建成并开放集放松减压、心理关爱、舞蹈健身、图书阅览、创新创效、青年活动、舞蹈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服务阵地—“职工之家”活动中心,让员工“玩有去处、练有空间、学有载体、聚有场所”。结合员工居住实际,为1208个住人井场、270个住人场站、配备健身器材,在作业区、井区建立建设房(室)74个,职工健身场所覆盖1547处,形成了“处处都有健身所、人人下班能健身”的新局面。

3.文体聚力展现新风采。注重以员工文化活动聚人心、塑形象、展风采,按照“便于组织、普遍受益”的原则,规范12个文体协会建设,通过教学、研讨、论坛、比赛、展演、沙龙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举办了音乐、舞蹈、瑜伽、太极拳、工间操等普训班,打破了员工“零基础、零经验”参与文体活动不积极的僵局,实现了文体活动走进每位员工;精心打造的“姬塬文化”品牌、“姬塬杯”体育赛事、“姬塬情”文艺汇演、“姬塬美”职工作品展等活动交相辉映,浓墨重彩丰富了员工文化生活。

四、效果及认识

(一)畅通员工队伍成长的机制更加完善。坚持“技能培养也是关爱员工”理念,强化“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素质提升导向,全面推广操作员工四级成长通道,引导员工规划职业生涯,培育自上而下的人才梯队,形成一支协同有效、紧密联系、支撑有力的专业团队,优化完善纵向发展阶梯及横向跨系列发展机制。

(二)围绕中心建功立业的动力更加充足。坚持劳动竞赛与生产建设“同部署、同安排、同启动”,不断强化劳动竞赛服务保障机制,全力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将组织关怀和精神激励转化为奋进动力,更好地发挥员工队伍主力军作用,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建立正确导向。

(三)引导员工创新创效的渠道更加通畅。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人才的管理、培养、激励机制,以推动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深入开展为总目标,将创新工作室打造为人才的孵化器、岗位的创新源、项目的攻关队、团队的方向标和企业的智囊团,形成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技能人才、创新人才队伍。

(四)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思想更加统一。坚持文化自信、文化引领、文化塑造,紧紧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要教育,深入推进“我为二次加快发展做贡献”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开展“给劳模送画像”、“给劳模送报刊”和劳模送外疗休养等活动,深化“一年三项赛、月月有活动”的组织方式,引领广大员工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走在一起,凝聚团结一致的拼搏精神。

(五)共建共享普惠服务的方式更加有效。坚持以“民声”改善“民生”,进一步丰富普惠菜单内容,增添精准化、精细化、普惠性的服务项目,借助规模优势为员工谋求实惠,持续加强员工心理关爱,举办心理服务志愿者培训班,结合员工需求和实际情况,加强心理咨询基础性设施建设,帮助员工塑造了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