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课-赛-证-岗”四位一体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摘要:为了培养符合新时代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技能型人才,文章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从课程的设置、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校企合作五个方面要求阐述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和实践过程,实现了“课—赛—证—岗”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专业技能;课—赛—证—岗;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核心竞争力
Abstract:In order to cultivate skilled talents of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Specialty in the new era, taking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od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of this specialty from five aspects: curriculum setting, skill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competition, professional post ,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realizes "course-competition-certificate- post" The four in one talent training mode ensures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and improve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 employment.
Key words: Professional skills;Course-competition-certificate- post;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Talent training mode;Core competitiveness
0 引 言
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在该《方案》中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2019年开始逐步实施“1+X”证书,1指的是学历证书,X指的是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目的是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技术水平,为社会提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技能型人才[1]。职业教育进一步明确了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和生产对接,专业的设置要根据产业企业的需求设置。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职业院校依据标准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格局[2]。一系列措施表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与课程设置、技能比赛、职业技能证书、岗位相匹配,以便于学生毕业后能够与相应的岗位无缝对接,更快更好的做到随时上岗,本文参考了全国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含省赛)、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艺、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机械成图技术、增材制造综合应用技术等比赛内容,开展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论证与设置。
1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赛—证—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主要是培养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加工、机械零部件装配和组装、车工和数控机床编程操作、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调试、维护、自动化设计及机械产品售后服务等行业的机械技术高、素质技能强的专门人才,根据企业需求、技能大赛、证书和岗位从而设置合理课程和实习实训。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以“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具有高技能水平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为主线,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两大结合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结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全面推进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全方面建设。
1.1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的设置
课程是人才培养教学的依据,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依据企业岗位的需求为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将课程与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有机的结合,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技能型和实践性[3]。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开设了通识课程、行业基本能力课程、岗位专项能力课程及专业能力拓展课“四段式”课程体系,第一阶段通识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通用能力课程为主,第二阶段行业基本能力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第三阶段岗位专项能力课程以培养学生行业核心能力为主,第四阶段专业能力拓展课主要是培养学生职业拓展能力为主,其中岗位专项能力课程如下表1。
通过课程的设置,可以根据岗位能力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教学改革,生产实践针对性强,发挥了职业教育突出实践性的教育特色,按照岗位能力需要,针对性的选择了相关专业课,着重于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培养。
1.2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相关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4]是专业教学活动的拓展和延伸,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要依靠技能竞赛成绩来衡量,技能竞赛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根据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和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相关的比赛有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艺、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机械成图技术、增材制造综合应用技术、全国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含省赛),以安徽省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为例,赛题都是取自企业零部件,根据比赛要求认真选拔学生,学生今年来在该项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多项,通过该项比赛使学生掌握用合理的视图表达零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能用三维软件完成零件的建模、装配和工程图创建,对接企业对绘图员和结构设计人员的能力要求,检验对岗位专项能力课程的掌握程度,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在不断摸索中实现相应课程的改革。
1.3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目前在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已经是普遍现象[5],职业资格证书是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1+X”制度的实施,体现了学生在专业上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关系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开设对应的专业课程,将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融合,构件以能力为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取得“毕业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证融合,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拥有一批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模具钳工,数控车工、电工、冲压工等,具体分析见下表2。
1.4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职业岗位
高等院校要根据教育部要求积极推进大学生就业[6-8],学院每年会组织大学生毕业招聘会,开展学生就业招聘会企业宣讲,与佳通轮胎、奇瑞汽车、江淮汽车、相关机械企业积极合作,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就业形势,积极推进学生就业,根据职业岗位设置相关课程,企业提供的与本专业相匹配的岗位具体如下表3。
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对就业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就业指导中采用双导师制度,通过学习教师、企业教师的专业特长指导学生工作,分析就业所需知识能力和技能能力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1.5加强校企合作,进行产教融合
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结成办学合作关系,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赢的合作运行机制,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机制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在企业进行现场教学,比如专业核心课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三维造型》、《数控编程》等。
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学校和企业两种教学环境,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专家两类教师、教室和生产现场两种课堂,教学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置身于职业氛围和职业环境中,经过技能训练,并可及时获得最新的职业技术信息。
2. 总 结
这几年,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在不断摸索中前进,探究出“课—赛—证—岗”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该专业及相近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技能操作为重点,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院职教集团和校企合作平台,参与行业、企业技术研发、创新和服务,构建具有专业特色和服务专长的职教资源共享社会服务体系,推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通过该模式设置出合理的专业课程,毕业生在校全员参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率接近100%,毕业生就业率高,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技能能力评价高,参加安徽省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在2018年获得个人尺规三等奖一项,2019年获得个人尺规二等奖一项个人计算机建模三等奖两项,2020年获得三等奖一项,2021年获得个人计算机一等奖一项,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在校期间提前适应了职业岗位要求,该模式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取得了很好的实践和呈现。
参考文献
[1]马志广.“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科技风,2021(29):75-77.
[2]罗莹.“岗课赛证融通”下高职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以品牌包装策划与设计课程为例[J].绿色包装,2021(10):48-51.
[3]王丽新,李玉龙,刘曲.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5-11.
[4]乔茹.电气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视界,2021(24):102-104.
[5]祝文飞.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建设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1,33(15):233-236.
[6]刘安韬,刘喜华,张婷.课岗证赛融合模式在高职课程及专业建设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20,11(05):11-14.
[7]任艳霞,丁刚,苗雅丽,李秀副,汤金金,赵会娟.《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岗证赛课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J].内燃机与配件,2019(12):286-289.
[1]李雪梅,蔡华,刘萍萍.基于高职模具专业“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科技与创新,2021(21):57-58.
基金项目: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院级院级课题:基于“课、证、赛、实”四位一体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Ahly2021029)
作者简介:李晓光(1989-),男,安徽合肥人,汉族,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 数字化设计,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学林路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