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智能建造背景下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摘要:为顺应建筑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要求,结合现有建设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群职业面向设置与“智能建造”、“装配式”产业需求对接,构建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化思维建构“课程思政”实施体系方能协同育人。
关键词:智能建造;装配式;协同育人
1、研究现状
1.1政策现状
根据政策现状二零一六年九月,国务院政府办公室发布了《有关加快发展装配型建筑工程的引导若干意见》,积极促进全国其他城市预制装配式建设发展,并结合城市与地方经济发展,积极促进装配型混凝土结合、钢结构等。二零二零年七月,国建市〔2020〕60号文出台了《住宅和城乡建设部等机关有关推进智慧制造与楼宇产业化协调开发的指示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到,截止到二零二五年,在国家产业化与信息化的协调推进及政策保证的情况下,中国的住宅工业化水平、数字化和楼宇智能化水平都明显地在逐步提升。《意见》还指出:各地高校应结合行业发展动态,建立智能化建设人才培养与开发长效机制。到2035年,安徽省着力打造以"安徽建造"为标识的现代化建筑业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鼓励各大高校以及职业院校开设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以及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等相关课程。结合政策需求,当务之急是改革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1.2建筑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建筑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20年即使在疫情的影响下仍然保持增长,但是由于传统粗放的工作方式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故建筑业面临向智能建造转型,装配式建筑改变了原有的大量人工作业模式,广泛应用智能技术。从三部委联合发布的16个新职业中可以发现,企业目前主要缺少智能建造的工程技术相关人员以及装配式建筑施工员。
1.3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管理类专业教学现状
现代管理并不仅仅是"三控制、三管理、一协调",亦即成本管控、时间管理、品质管控,而是需要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学科知识。建筑行业的转型迫使建设工程管理类专业必须做出相应改革,因此,以建筑市场为导向研究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重点,建设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行业发展动态,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
2.建设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存在的问题
2.1建设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职业面向逐渐不适用于社会需求
建筑业从业农民工人数在不断递减,培养新型建筑工人需求迫在眉睫。先前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传统建筑从业人员,资源消耗大施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高、劳动力资源紧缺,施工安全差、信息化与智能化低,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2.2建设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满足企业需求
建设工程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在传统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引入了BIM或装配式,针对如何将BIM技术应用于工程管理,如何实现多方协同管理,及如何将BIM与现有工程管理结合从而实现智能化管理鲜少涉及。
2.3建设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校企合作模式有待创新
由于企业需求少或学生进入企业后不具备具备岗位职业能力, 学生未真正融入企业进行深入学习,使得知识和应用不能充分贯通,联系工程实际不够,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对应。此外由于现行的智能建造企业总体较少,难以建立合作关系。
2.4建设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课程思政融入有待加强
传统的工程管理教育基于服务社会的应用理念,借助“教学做合一”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实践性、复合性、伦理性、全球性四个特征。,将“装配式”和“智能建造”融入课程体系,对整个建筑类专业课程思政没有系统化的建构。
3.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3.1专业群职业的面向设置,与"智能建造"、"装配式"等行业需求对接
它是指在施工过程中通过智能化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应用智能化系统,提高施工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减少对人工的依赖性,从而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以此来提升建筑物的可靠度和性价比。在新工程背景下,新专业智能建造应运而生,建筑转型使建筑业完全抛弃传统的生产模式,这对建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培育智能施工和装配式技能的人才培养并不仅仅依靠设置智能施工学科,根据我院的目前条件,目前尚不准备再增设相应学科专业,而是根据学院资源优势和已开设学科的特点和地方工业建设需要,通过在原来施工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技术,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以构建智能教学与装配式建筑群,培养建筑智能人才,符合国家"新工科"建设的精神。
3.2构建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定位对接
聚焦职业岗位构建智能建造课程体系,基于多学科融合、跨学院、多平台共享的理念,针对智能建造专业的人才培养,建立跨学院的教学组织模式,建设智慧建造的课程体系。在设置基础平台过程时,结合"宽基础、活模块"的人才培养和专业群集发展的特征,着力解决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师资不足问题,为教师参与课程教学改革和相关培训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主要包括有:(1)设计,面向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的课程群;(2)将BIM技术、装配式施工技术与相关专业课程融合,在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相关课程中体现智能建造技术的运用;(3)将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管理等信息技术类学科加入到课程体系中,以培育一些既具备计算机技术,又具备施工管理背景的综合性的施工管理人才。
3.3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校企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与相关企业创建订单班,共同办学、共同育人,确立"双主体"和"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到小企业实际授课,由企业导师"1对1"辅导,并针对中小企业的现实需要,在校企联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合适的培养方法和课程体系,开展实践与理论教学,使学生结合工作岗位真实情境学习,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使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协同,深度融合,共同培养技能型学生。
3.4系统化思维建构“课程思政”实施体系方能协同育人
在"一带一路"以及"新工科"背景下,建设工程管理人才不仅需要专业技能,更要具备职业素养能力,"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性与方向性问题。高校课程不仅仅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融入课程思政,更应该结合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挖掘课程思政的内涵,通过完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任务中去。按照专业教学的特点,有机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匠人精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观、“四个自信”等;将教材中的政治思政元素和专业技能相互融,使学习者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又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系统化构建"课程思政"实施体系。
4.结语
通过改革创新建设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建设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符合新形势的人才需求,有效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打造一支能够支撑中国制造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队伍。
参考文献
[1]宫剑飞,侯爱山,杨旭.柔性钢筋焊网线在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中的应用[J].建设科技,2020(14):43一46.
[2]袁竞峰,李启明,徐 照.面向智慧建造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1(28):185-188.
[3]刘春来,丁祥海,阮渊鹏.新工科背景下数字化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48-52+63.
[4]王晓琴,杨芸,臧园,等.新工科视域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20(33):145-148.
[5]邓亚兰,基于建筑行业发展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研究[D],重庆大学,2018
作者简介:汪菊(1988-),女,安徽六安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工程管理和土木工程教学工作。
基金项目:安徽省示范课程《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BIM技术应用》(2021tzpy41);基于OBE理念下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研究(gf2021jxyjz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