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CNKI数据库中文文献的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影响研究综述
摘要:在CNKI数据库中中的中文文献下,文章通过2003年发生的非典和2020年的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做了定性定量的分析,在定量分析上,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的发文数量是远大于非典的发文数量,充分说明当下研究者对于突发事件、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很高,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去研究分析;在定性分析上,两者的发文均谈到后疫情的问题,有预防控制的理念,并且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诞生了“云旅游”、“在线旅游”等旅游的新方式,文章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综述发现只要是突发事件,只要及时应对,提出合理的防控意见和恢复治理方案,就会对旅游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关键词:新冠肺炎;非典;旅游;发展现状
1 引言
2003年,非典席卷而来,对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旅游业也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旅游业经营者受到不同的损失,时隔16年,2019年,全世界爆发新冠肺炎公共卫生事件,这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比2003年的非典更加严重,新冠肺炎对旅游业的冲击力度更大,对于这两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通过CNKI数据库中的文献去对比分析,通过文献查阅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对这两次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进行分析。
文章用“非典旅游”通过CNKI数据库中的“主题”来检索,得到了从2003—2013年间的文献17篇,经过数据核对,去除与本文主题不相关的4篇文献,符合本次研究主题范围的文献有13篇;用“疫情旅游”通过CNKI数据库中的“主题”来检索,得到了2003—2020年间的文献219篇,经过数据核对,去除与本文主题不相关的9篇文献,符合本次研究主题范围的文献有210篇。
2 文献的定量分析
2.1文献数量时间的分布
关于“非典旅游”和“疫情旅游”的年度发文如表1和表2所示,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以“非典旅游”为篇名的文献数量较少,其中,主要以2003年发表的文章居多,为11篇,从表2中可以看出2020年“疫情旅游”为篇名的文献数量居多,4月发文量最多,占到了47篇,1月份最少,仅有3篇。
从表2中充分说明新冠病毒疫情旅游的学术研究紧跟热点,在2019年底发生疫情,随着2020年初的几篇文章到后面的几十篇,紧紧抓住热点话题;另一方面说明学术研究的成长性,2003年非典在发文过程中很少,而新冠肺炎疫情发文数量一年却占到非典发文
的几十倍,足以证明学术研究紧跟热点话题的趋势所在。
2.2文献研究关键词的分布
本文主要通过关键词入手,探讨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共检索出227篇相关文献,对检索出来的文献逐个进行人工对比,得出有关关键词的篇数(见表3和表4),从表3可以看出,非典旅游的研究关键词主要集中在非典、预案、旅游危机、预防控制和其他等方面,主要表达出对于非典旅游发生之后提出了如何做好预案,为旅游建言献策的一个过程,而有关生态旅游、后非典时代、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却不足。
从表4中可以看出,疫情旅游的研究关键词主要集中在新冠疫情、疫情、疫情防控、旅游体验、发展策略、后疫情时代等方面,并且出现了在线旅游、云旅游、乡村旅游等关键词,更说明了旅游受疫情的影响,逐步出现网上旅游的新词语,新的旅游方式,并针对学术范围的研究,对于后疫情下旅游怎么发展做出了思考。
2.3选取文献部分趋势分析
通过图1可以看出在对非典旅游的检索出的来源分布中,11篇来源类型全部为期刊,在对疫情旅游检索的来源分布中看出期刊占到156篇,报纸占到31篇,辑刊为4篇,中国会议达到19篇,从SrcDatabase-来源库的比较中,足以说明此次新冠疫情的发文趋势,在多类型下都有所涉及,而非典时期,对于其他类型关于旅游的发文不足,仅仅限制在期刊上。
从图2中可以看出关于非典旅游、疫情旅游众多学者在研究,密切相关的学者有刘峰、王永刚、吴军、刘春玲、朱琳等学者,从这些学者的研究领域来看,多数学者主要从事旅游行为、旅游影响、乡村旅游方面的研究,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旅游业的影响密切相关,体现学者专业的研究视角。
3 文献的定性分析
3.1后疫情时代
关于在非典旅游和疫情旅游相关文章中,“后疫情时代”关键词出现次数较多,学者对于在这两种转态下的认知也有所不同,如王珺(2020.9)研究“后疫情时代”沈阳智慧旅游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中提出了后疫情下应尽快建设智慧景区,扩大景区宣传力度,推动旅游业高质量的发展[1]。蔡春林、何烨(2020.7)探讨了后疫情时代广东旅游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分析了旅游业在受到疫情冲击后应根据国家提出的政策以及国家的号召,在做好防范的前提下运好互联网加快旅游业的恢复发展[2]。谷云华、沈彩云(2020.5)分析了后疫情时代长三角地区旅游民宿发展,分别从经营管理、提升服务品质、营销策略、民宿经济创收这四个方面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3]。高飞、陈焱松(2020.4)研究了后疫情时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用文化地理学的思路以及比较研究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旅游的发展[4]。李军岩、刘 颖(2020.5)研究疫情时期东北冰雪旅游产业应当通过差异化的打造以及建构协同模式、合作协同互动来激活东北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5];王致轩、张诗悦(2020.10)以平遥古城为例,通过疫情防控的三个层面,针对发展问题而提出对策与建议[6]。陈娟娟(2004.2)分析了“后非典时代”生态旅游在国际旅游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7]。石培华、张吉林、彭德成、崔凤军(2003.7)探讨了“非典”后的旅游经济重建与风险管理[8];杨俊(2003.6)谈到关于应对非典过后旅游复苏的思考中提到旅游产业的复苏需要各级部门以及社会的理解、关心、帮助和支持[9]。
3.2乡村旅游
胡莉娜、图登克珠(2020.4)在2020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中谈到“后疫情”时代优质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应该提升产品的创新以及文化内涵,更好的位游客提供基础设施,加强景区的运营管理[10]。卢静(2020.3)研究了后疫情时代黄河文化助推焦作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提出疫情之后的乡村旅游应该突出优势,升级产品的同时,抓住文旅融合,加快发展乡村旅游[11]。王菲(2020.10)在后疫情时代宁波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中提出了后疫情时代宁波乡村旅游特点,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转型升级对策,便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12]。刘玉芝(2020.4)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山东乡村旅游转型和升级发展,利用政策、资源等相关优势,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建设智慧旅游系统,促使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发展[13]。罗伟、靳梦婷、林雅慧、陈会玲、程丛喜(2020.4),新冠肺炎疫情后我国乡村旅游产业要想实现复苏和振兴需要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通过政府方面政策的大力支持,建立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的管理;二是旅游企业要有信心,配合做好疫情防控,不断研究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推广宣传,加快旅游业的恢复发展。[14]。
3.3线上旅游、云旅游
王思佳(2020.9)谈到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旅游业受到了挑战,通过“云旅游”的方式可以满足部分游客的需求,紧抓时代机遇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为以后的旅游市场发展做准备[15]。赵宇辉(2020.5)谈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旅游市场按下了暂停键。诸多旅游平台与旅游景区尝试借助5G、VR(虚拟现实)等全新技术,为游客供线上服务体验,即“云旅游”。例如美团推出包括北京天坛公园、上海迪士尼度假区、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知名景点在内的“宅家云旅游”专题直播活动,吸引大量游客线上“观光”[16]。陈虎、郭飞、王颖超(2020.4)从消费者视角出发,解释了云旅游主要表现为感知有用性、易用性、现场性、趣味性和交互性 5个感知属性[17]。冯淑梅(2020.8)谈到疫情期间直播云游具有资源的集中以及专业的解说、直播的互动、自由的线上体验等显著的优势[18]。
4 总结
本文经过文献的定性定量分析,对于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影响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发文量总体高于非典的发文量,根据文献的回顾,总体来说,主要是近几年学者对于突发事件比较关注,发文量较高,非典时期及之后一段时间的研究学者积极性不高,在文献的定量研究上,非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典对旅游业的影响,而新冠肺炎则不仅研究了疫情后对旅游业的影响,并且针对性的提出了“云旅游”、“在线旅游”等方式,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总体来说,突发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是严重的,只有在正确的做好科学预防,事后的有效恢复处理才会对旅游业损失降到最小,对于时事的关注研究,要在第一时间出发,可以为其提供有效的治理建议。
参考文献:
[1]王珺.“后疫情时代”沈阳智慧旅游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C].第十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20.
[2]蔡春林,何烨.后疫情时代广东旅游发展新思路新举措[J].广东经济,2020
[3]谷云华,沈彩云.后疫情时代长三角地区旅游民宿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20.
[4]高飞,陈焱松.后疫情时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探析[C].2020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 疫情应对,2020.
[5]李军岩,刘颖.后疫情时期东北冰雪旅游产业差异化协同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
[6]王致轩,张诗悦.后疫情时期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以平遥古城为例[J].市场观察,2020.
[7]陈娟娟.“后非典时代”国际生态旅游的发展[J].北方经贸,2004.
[8]石培华,张吉林,彭德成,崔凤军.“非典”后的旅游经济重建与风险管理[J].旅游学刊,2003.
[9]杨俊.关于应对“非典”过后旅游复苏的思考[J].贵州政报,2003.
[10]胡莉娜,图登克珠.“后疫情”时代优质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基于网络评论演变特征视角[C].2020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 疫情应对,2020.
[11]卢静.后疫情时代黄河文化助推焦作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20.
[12]王菲.后疫情时代宁波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20.
[13]刘玉芝.新冠肺炎疫情下山东乡村旅游转型和升级发展研究[J].甘肃农业,2020.
[14]罗伟,靳梦婷,林雅慧,陈会玲,程丛喜.危机与振兴:新冠肺炎疫情后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20.
[15]王思佳.新冠疫情下“云旅游”的冷思考及热机遇[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
[16]赵宇辉.疫情催生“云旅游”[N].中国财经报.2020.
[17]陈虎,郭飞,王颖超.云旅游:昙花一现,还是大有可为?——基于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讨论[J].人文天下,2020.
[18]冯淑梅.云游VS在场:后疫情时代 看线上直播如何为遗产旅游助力[D].中国文物报,2020.
作者简介:潘应刚,男,1995—,甘肃平凉,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