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五育”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摘要]进入教育新时代,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的教育目标和任务。笔者提出一线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践行“五育”融合,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五育”融合实践,通过寻找智育与其他诸育融合点,把相对孤立的教育形态通过融合点连接起来,实现各育融合,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更能触动心灵,更能唤醒智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全面培育学生的优秀思想品质。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五育融合
一、“五育”融合背景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年)提出“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作为一线教师应及时对教育理念进行更新迭代,要清楚认识到“五育”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都同样重要,不应偏废,缺一不可,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既统一又各有侧重点,各有特色,在教育教学中应践行“五育”融合,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下面谈谈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五育”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一、以德为先,在数学教学中巧妙渗透德育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思想品德的内容很多,而且多数还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准确把握教学三维目标,把德育设计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并在实际教学上有意识地渗透。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在情境引入、习题训练、课堂小结等几个环节可以渗透德育,但要做到合理控制时间,巧妙渗透,合情合理,无痕且有效。小学数学教材在情境设计上独有匠心,不仅是数学信息生活化的呈现,还多数精心设计了德育渗透点,需要授课教师读透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实际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利用24时计时法可以很快解决上述问题,至此,从数学角度来看本题已经完成解答。但如果本题到此为止,就违背编者的设计意图,本习题设计意图还应包括渗透遵守交通规则(规则意识)等思想教育。另外,如果此时老师不加以引导,许多学生可能不会再去深入思考或感悟,甚至有学生会产生错误的观念,比如可能有学生错误认为:这些公交车也太霸道了,还有专用车道,而且在规定时间内还不让其他车辆通行,太霸道了,太不讲理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在学生解决上述问题后,马上追问:为什么上面两段时间要设置公交车专用道?引导学生明白上班高峰期,道路上车辆多,容易堵车,这时设置公交车专用道,是为了保证公共交通工具正常通行。交通规则需要大家共同遵守,同时也倡导大家绿色低碳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每节课的课堂小结是整节课灵魂所在,往往可以对整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升华,同时也是德育渗透的大好时机。教学中选用与本节课相关的德育内容,在课堂小结时顺理成章地呈现给学生(PPT图文出示或老师讲述并说理),因为有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作为铺垫,学生能很快明白其中道理,受到德育熏陶。补充相应的课外拓展知识,加强品德教育。
二、以智为本,在高效课堂中落实智育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智育,具体地说是老师组织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数学知识、方法和能力,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有6大核心素养:运算能力(数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学分析观念;符号意识;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应追求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随意增加教学时间,更不能挤压体育、美育、劳育教学活动进行教学。“智育固然十分重要,但并不是培养人的唯一途径,我们不能为追求成绩而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甚至以牺牲儿童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教学上,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热爱学习,享受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笔者认为以下做法有利于实现高效课堂。研究教材,理解编写意图。在备课环节,教师要研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在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设定好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并掌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教学三维目标为纲拟定教学过程设计。另外,要充分挖掘蕴含教材中的数学核心素养,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数学能力。对教材有深入理解的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挥洒自如。研究学情,找准教学起点。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以现有发展区为基础,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从现有发展区出发,不断走向最近发展区。这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接轨和建构的过程,也培养能力和智慧的过程。俗话说:学得会才有兴趣。所以每节课授课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到哪里了?最近发展区是什么?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特点和授课内容的需要,创设情境,把知识融入到情境、融入到生活中来授课,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生活情境作为知识的载体,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主张以核心数学问题为主线开展教学。利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提出拨动学生思维之弦的核心问题;提出合理有序、富有启发性的关键问题;故意制造“不协调”,产生思维碰撞或思维冲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完善的鼓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如何让全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呢?笔者认为在班级里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激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和表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这一点在小学生身上表现尤其突出。学生在数学课上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回答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质疑等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如果全班同学不管数学基础如何,都能在教师的激励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下认真学习数学,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是在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这将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三、以体为径,借助体育活动加强直观体验
数学与体育学科差异很大,一静一动,上课地点也不同,两者融合点看似比较少,但实际上小学数学有些知识或问题可以借助体育活动来加强直观体验,实践证明这是切实可行的。
四、以美为核,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独特美感
一个人对数学美的感知程度与这个人对数学的热爱程度和自身数学素养有很大关系。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数学素养形成初期,对数学美的感知水平相对较低,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独特的美,受到美育熏陶。
五、以劳育为重,模拟劳作培育优秀品质
“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适当模拟劳动情景,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创造性劳动。
六、结语
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是有生命、有智慧、有思想、有情感、会审美、爱劳动的人,是一个整体的人、完整的人;我们倡导“五育”融合育人,用完整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学需要通过寻找智育与其他诸育融合点,把相对孤立的教育形态通过融合点连接起来,实现各育融合,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更能触动心灵,更能唤醒智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全面培育学生的优秀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OL].中国电化教育,2020(03):7-16.
[2]宁本涛.“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05):1-5.
[3]宁本涛.“五育融合”本质再认识[J].中国教师报,2020(12)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