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推进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
摘要: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当前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群众最为关切的现实问题,也是为促进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本文就目前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现状,从深化宣传教育、细化村规民约、抓实党员干部、依托村民自治、推进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推进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移风易俗 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新风正气、创新乡村治理体系上要多下功夫。进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怎么样。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直把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强化作风建设的重大举措来抓,始终把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深入扎实开展各项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陈规陋习具有一定的顽固性、反复性,如何进一步遏制陋习,力促移风易俗工作向纵深推进,建设文明乡风,仍然是值得我们长期研究探索的课题。
一、当前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乡村振兴不振兴,要看乡风好不好。近年来,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农村各地全面实施“党建+”工程,践行移风易俗,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养,为构建美丽乡村提供了坚强保证。以加强社区服务为切入点,实施社区自治,寓治理于服务之中。同时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契机,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氛围,持续改善群众的文化生活。通过抓准关键少数、抓准教育手段、抓准服务载体,坚持多管齐下,革除农村陋习,坚持难事长做,逐渐转变了乡村群众的落后观念,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渐深入人心。但距离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要想建成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必须正确审视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风俗差异,封建思想遗存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农村传统风俗差异明显。千年风俗一朝改,思想转变是关键,但受封建思想束缚,加上农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等多重因素,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断侵蚀和禁锢群众的思想,使农村群众难以树立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观念,阻碍了农村向上向善向美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
2、红白事盲目攀比
传统习俗的婚丧嫁娶、新房乔迁事宜,曾经作为人与人之间拉近关系的一种举措,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水平较过去有所提高,受市场经济功利倾向,不少群众将婚丧嫁娶事宜拓展至祝寿、升学等,更有甚者,大张旗鼓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炫富现象比较严重。当前红白事领域涌现的“天价彩礼”反映出的功利性,大操大办反映出的节俭意识丧失,厚葬薄养反映的孝道伦丧、封建迷信死灰复燃等道德滑坡现象,最主要的还是部分农村群众被小农思想、拜金主义侵蚀,价值取向发生变迁,形成跟风现象,导致红白事铺张浪费、盲目攀比。
3、群众主体参与意识不高
由于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农民不得不规避风险,不敢创新,因循守旧,对移风易俗相关的政策关心程度不高,只有与自家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才会关注。受历史和现实因素影响,农民受教育程度有限,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阻碍了农民思想的自由与解放。农村外出务工导致空心化,村里留下的“三六九”人群,青壮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经济收入,带动了村级经济的发展,但村庄建设缺乏专业知识人才,移风易俗缺乏人员参与与支持。
4、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匮乏、利用率低
在农村,文化设施种类少、总量不足、利用率低、针对性不强等现象长期存在。一些村(社区)的文体活动中心常年无人活动,有的虽然有比较完好的文化设施,但利用率很低,往往只是摆设。加之上级对农村文化设施经费投入偏低,不少村(社区)也没有多余的资金更新文化设施,导致文化基础设施匮乏,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不利于新文化的传播。
三、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路径思考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做好移风易俗工作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责。移风易俗工作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甚至是阵地战。这项系统性工作,需要漫长时间,防止不良风俗反弹回潮。
1、深化宣传教育,厚植移风易俗理念
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文明种子”播撒进每个村民心中。在乡村主干道旁以及人口密集场所,设置移风易俗宣传牌与展板、刷写标语、悬挂横幅。在社区文化广场设立“树文明新风”宣传专栏,张贴“讲文明,树新风”“新二十四孝”“十提倡 十抵制”画报。积极举办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和“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活动。引导村民崇尚科学,远离邪教,并发动党员志愿者进行入户宣传,为广大村民宣讲防范邪教知识,引导村民不信、不看、不听、不传邪教,把反邪教宣传渗透到村民生活的各个角落。利用现代科技创新宣传载体,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新民风”等主题教育活动,把文明新风吹进田间地头,真正达到“教育一个孩子,感染一个家庭,带动一个院路,辐射一个村组,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让每个家庭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使移风易俗文明新风,融化在心灵深处,落实到行动之上,体现在细微之处,融入到生活当中。
2、细化村规民约,为移风易俗工作推进提供依据和支撑
制定村规民约,应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遵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宜于落实”的原则,切记“千村一面”和“假、大、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规民约的制定工作,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各村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积极组织各村召开村民大会,由村民自发讨论制定细化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确定在全镇范围内推行举办集体婚礼、旅行婚礼等,倡导厚养薄葬的理念,用敬献花圈代替烧纸钱,以行鞠躬礼代替磕头跪拜等婚丧事宜规定、办事程序、酒宴标准和奖惩办法,并出台相应考核措施,建立长效机制。约束落下去,规矩立起来,严格约束村民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的不健康心理和不良行为,反对大操大办与天价彩礼的不良风气,引导群众树立积极向上、勤俭节约、文明乡风的健康理念。
3、抓实党员干部主体责任,以党风来化民风
党风决定民风。基层党员干部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申报备案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加大党员干部违规组织和参加大操大办问题的处理力度,以管住党员干部来影响普通群众,以良好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持续好转。划出纪律红线,明确规定党员干部不得参加亲友关系以外的各类婚丧喜庆活动和宴请,同时对党员干部及家庭成员操办婚丧喜庆的桌数、规模等,做出具体规定。没有严惩,无以为治。对党员干部违规组织和参与婚丧喜庆事宜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并对制止、查处不力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党员干部必须提高认识,充分认识红白事陋习的危害性,充分认识自己不文明办理红白事给群众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头遵守本地区移风易俗的要求,带头做到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争做文明新风的践行者,引导群众养成抵制不良习气的自觉。党员干部带头树起标杆,向铺张浪费说不,以自身倡俭戒奢带动群众勤俭节约。
4、坚持群众路线,加强村民自治工作力度
依托村民自治,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转观念、树新风。通过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内心向往和意愿要求,落实为民惠民措施,把发动群众参与、凝聚群众实践、惠及群众生活落到实处。一是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实现全民参与,确保议定事项落实有力。号召在外能人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新风尚,返乡支持家乡建设,成立爱心专款,扶持社区贫困户。二是组建红白理事会,由村(社区)两委会成员、居民小组长、“五老”人员以及有威望的群众组成红白理事会,研究制定红白事操办规定,统一制定详细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办法。充分发挥“五老”人员的学识、名望、公信力、资源统筹力等因素,在社区和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发挥号召群众传承文明的独特作用。积极宣传厚养薄葬、新事新办的风尚,建议办事标准,提倡勤俭节约。三是发挥议事堂作用,将移风易俗相关要求纳入村规民约中,让法律管不了、制度不好管的事情由群众自治组织管理。四是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作用,夯实监督力量,开展“巡回式”视察,进行“劝导式”沟通,倡导“诚、孝、俭、勤、和”文明新风,共同守护勤俭节约、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
5、推进文化建设,实现农民物质与精神生活“双脱贫”
一是整治环境,提供优质文化阵地服务。持续深入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制定村居环境卫生村规民约,成立“环境卫生保洁工作监督小组”,对辖区环境进行不定期督查,深化“最美院落”“最美庭院”评选活动,营造良好村容村貌氛围。村(社区)为群众办理红白事新建易俗堂、百姓大舞台等优质文化阵地,条件尚未成熟的村(社区)可以与邻近村庄共享办事阵地。二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群众与时俱进地看待传统丧葬习俗,重点突出孝老爱亲、厚养薄葬等方面的宣传教育。结合春节、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习俗,引导实践正确的婚丧观和中华孝道。加大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增加图书阅览室相关书籍,在硬件上保障农村文化生活的开展。定期组织文化建设活动,如读书交流活动、农技培训活动、文艺编排等,组织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用文化涵养乡风文明。三是树立典型带全面。从群众身边选树文明素质好、自觉践行移风易俗、厚养薄葬的先进典型,让带动群众向先进典型学习。广泛开展家风家训征集活动以及“十星级”文明户评比表彰活动,将移风易俗标准列入星级评定中。每年评选一批“最美媳妇”、“最美婆婆”、“最美家庭”,颁发奖牌、荣誉证书并通过媒体、广播、文化墙等形式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同时让一批在村内威望高、能力强、做事公道正派,并且在经济、人文、社会、技术等方面有一定影响力的 “新乡贤”,发挥道德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善行感召群众、垂范乡里。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为传承勤劳节俭民族美德,弘扬文明健康时代新风,把深化移风易俗、培树文明新风、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新使命新任务,坚决破除藩篱,勇于改革创新,将移风易俗向常态、长效方向推动发展,让农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推进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中国文明网,2019(9).
[2] 叶敬忠、王颖.《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视角的乡风文明》 [J]. 未来与发展,2007(12).
[3] 李春.《以移风易俗为抓手推进乡风文明》[J].社会主义论坛,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