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立德树人下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价值观引领的研究
——以劳动为例
摘要:在多元化的背景下,为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需要掌握精准的学情,从学情出发,寻找适合的价值观教育,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教学需要探索多元的方法,以劳动教育为契机培育学生健康的价值观,文章从劳动教育的内容、途径上守正出新,实现初中生价值观引领。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劳动教育
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对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专业学科教育,还应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养。因此,学生的劳动教育在学生的中学生涯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劳动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其他综合素质的提高。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领导者要发挥组织、引导、沟通、协调的作用,帮助师生之间、学校社会之间、学校家庭之间等,建立一个立体、多元的环境,保证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让学生在“立德树人”下,锻炼坚强品质、树立坚定意志,全面增强学生的学科意识和学科认知,保证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趣味性和价值性,进而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在劳动中找到学习的方法,定位人生的方向,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价值观。
一、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中,人们对劳动教育认识水平不高,大都认为劳动教育就是“体力劳动”,就是“干活”,严重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在信息发达网络普及的当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人们追求财富、享乐的思想横行,因此更加淡化了对劳动教育的关注。由于在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方式是外出打工,因此留守学生很常见,一般陪伴孩子在家的都是爷爷奶奶,他们的年龄偏大,知识水平有限,对孩子的学习帮助不大。俗话说:隔辈儿疼,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的教育方式大都是宠爱,更别提劳动教育了。
二、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实施劳动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统一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要充分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统一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大部分家长认为,作为农村孩子在这个环境下大都不缺乏劳动,都有爱劳动的天性。但是还有一些孩子观点不正确,他们看不起身为农民的父母,鄙视劳动,怕苦怕累。甚至有的教师也认为,农村中学的孩子天天在接触劳动,不缺乏劳动教育,校内有校园劳动、校外有公益劳动、农忙时有田间劳动,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和精力再进行劳动教育了。这些家长和教师要改变一下这个观念,因为劳动教育并不是单纯让学生参与到劳动活动中,还要让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能力。认识到劳动教育是重在思想教育,加强学生对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培养与劳动人民的感情,确立正确的劳动认识的观点。农村中学的培养任务尤其是初中决定了毕业后一部分学生会离开校园参加农业生产。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压力下,他们不仅要会基本的劳动,还要掌握熟练的劳动技能,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我们就是要迎合全面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统一对劳动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二)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劳动教育
在农村中学开展劳动教育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农村广阔的田地、宽敞的大院,农活时的繁忙等都是很好的实施劳动教育的素材。优美的劳动环境,优质的农业资源,让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天天耳濡目染,与劳动结下不解之缘。比如:编排农耕艺术操。每年的秋季,都是秋收的好季节,一般学生都会赶在十一假期之间参加家庭里的劳动活动。学校可根据秋收的动作、工具、劳动时间等编排农耕操,作为学校上课的早操或者课间操。再如,根据农村中学学生家长大都是农民的特点,开设“家长义工课”。学校可以邀请村里种植大户,给学生讲解种植技巧,和学生分享农民的辛苦劳动给学生带来的饭桌上的美食。“家长义工课”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家庭和学校沟通,开展好劳动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学科渗透劳动教育,深入学科研究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劳动教育和学科教育要紧密相连,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劳动教育,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国有关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研究较少,还没有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2015年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各学校要在德育、语文、历史学科中加大对劳动理念和态度的培养,在化学、物理、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动手操作能力、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且在其他学科中合理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这里已经对劳动教育渗透学科教育进行了简单提示,因此在不改变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怎样合理地渗透劳动教育,是当下教育工作者关于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
(四)回归家庭,发挥劳动教育的可操作性
现在农村家庭的孩子较少,一般一个或者两个,不在像以前那么多孩子,不干农活没有饭吃的年代了。当学校把一些劳动教育任务交给家长来做时,好多家长会抱怨负担重,没有引导孩子学会做家务、学会基本劳动。因此导致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懒惰、不会劳动,甚至大脑里没有劳动这个词汇。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尤其在今年的假期延长的模式下,家长不应该过分关注孩子上网课,不要额外给孩子加大作业负担,要注重网络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让孩子在劳动中成长。初中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因此可以把劳动教育作为放松学习压力的主要方式。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足可以让他们为家里分担家务和地里的农活,比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种花种菜、除草施肥等。家长要坚持不懈、随时随地地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争取每年掌握一两项基本的生活技能,这对以后学生离开父母、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能生活自理的基础上提高生活品质奠定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我国农村少数民族学校要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在实际劳动学习过程中,逐步拓展思维意识和行为能力,从而全面增强农村学校的综合教学水平,为提升农村学校学生整体劳动素养、文化素养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多.中学生劳动教育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4):53-54.
[2]胡永萍.中学生劳动技术教育中的一般心理学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20(08):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