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综述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短板。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劳动教育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对象,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笔者通过对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成果分类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学者们主要对高校劳动教育内涵、价值、困境、实践路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对现有的劳动教育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高校劳动教育,丰富研究视角和方法,为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综述
一、引言
青年一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为此青年必须勤奋学习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劳动教育进行了详细规划,为落实劳动教育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劳动教育进行了重要论述,引发了人们对劳动教育的强烈关注。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劳动教育,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笔者对国内劳动教育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
二、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现状概述
(一)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笔者以“高校劳动教育”为搜索词,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主题”文献资源进行检索,获得有关文献共有740条,其中学术期刊592条,学位论文23条(博士0条),会议论文10条,报纸3条。2010年以前与高校劳动教育主题直接相关的文章仅有数篇,2010年至2019年期间针对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热度逐渐上升,2020开始高校劳动教育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热度增长趋势可以得知,高校劳动教育能够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主要与党和国家重视以及方针政策支持有关。笔者通过分析知网文献资料发现,学者们主要对高校劳动教育内涵、价值、困境、实践路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学界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界定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总的来说学者们将劳动教育看作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劳动素养,通过理论与实践双重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进而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开展劳动教育也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丁之林,高健认为,劳动知识与技能教育、劳动情感培育和劳动实践锻炼“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李嫣妮认为,高校劳动教育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把握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关系,深化学生劳动意识与劳动情怀。陈情娇认为,劳动教育是一种关于劳动内容教育与通过劳动形式锻炼的融通性教育,旨在提升受教育者劳动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王晶,戴维,谢志强认为,高校劳动教育是指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与劳动实践培训,提高其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
2.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
开展劳动教育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全面育人的重要环节,劳动具有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通过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的不断拼搏与努力。孙晓丽,林美卿认为,通过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王唱也指出,高校劳动教育于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于高校,是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于个人,是促进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唐倬认为,高校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3.高校劳动教育的困境
一是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潜意识里一直影响着人们,这样的价值导向引发了对劳动教育的轻视。徐海娇认为,将劳动教育等同于惩罚学生的手段扭曲了劳动教育核心价值观。李珂,曲霞认为,劳动教育因外生性特点而被大中小学边缘化。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和态度决定了高校劳动教育地位,对教育质量产生质的影响。要以新的眼光看待劳动教育,理解其承载的教育功能,而不是仅仅把劳动教育理解为劳动理论传授或者简单的劳动实践教育。二是缺乏专业师资队伍。根据要求,劳动教育应当独立设课,但就目前而言,高校的劳动教育主要依托于其他课程、讲座或是学生团体活动,这就使得专职教师不受重视,薪资待遇也相对较低;教师队伍更新缓慢,师资匮乏使得劳动教育发展动力不足。 所以,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加强与教育学院等组织的合作,共同培养专门劳动教育教师。 三是缺乏劳动实践场所。王定华 ,孙会平 ,高宛玉 等人提出,实践场所在劳动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劳动教育实践场所的建设应当受到重视。王飞等人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学校虽然设置了实践基地,但规模小、类型少,使得劳动教育开展受到限制。
4.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实践路径
发展劳动教育国家要做好顶层设计,学校要发挥好教育的主导作用,要夯实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当然社会大背景也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劳动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张旭认为,要在社会层面宣扬真、善、美的劳动价值观,强化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学校层面建立学校教育制度化路径,促使学校劳育紧跟时代步伐,重视家庭劳动教育,助力大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树立。闫世笙、魏芯提出,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家庭、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入手。洪亚军,高敏认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在于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把握劳动教育的三重内涵,科学设计劳动教育内容;紧扣劳动教育的四大载体,着力拓展劳动教育途径。王艳冰认为,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需从内容、主体和方法三个层面来探索实施路径。杨蒋豪认为,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要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发力的合作网络,帮助大学生树立和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
5.高校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
评价应以学生为本,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和引导学生,不能以传统的评价方式对劳动教育进行评价。林克松认为,实行动态生成的档案评价袋,通过档案袋记录学生规定时间内的劳动过程与结果,并强调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反思孙晋超,马小雯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加强上级领导部门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督查,同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保障劳动教育的顺利展开。刘新民提出,以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和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构建由劳动教育规划、劳动教育实施、劳动教育成果三个一级指标构成的劳动教育体系,并提出校内主体与校外主体、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策略。
(二)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不足
高校劳动教育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研究视角狭窄。学界大多围绕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和国家劳动教育方针对高校劳动教育展开了论述,劳动教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应将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引入到劳动教育研究领域,从多学科角度剖析劳动教育价值,使劳动教育的实施更加科学化,提高劳动教育时效性。
其次,研究方法单一,多数学者偏重于文献资料研究和抽象思辨,缺乏实证研究。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劳动教育不能只停留于理论层面。没有实践的验证,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所探讨的理论是否是科学合理的。只有深入实践,切实了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和大学生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最后,研究内容有待丰富,已有的研究多数停留于宏观和中观层面,缺乏具体的指导劳动教育实施的理论体系。
三、高校劳动教育研究展望
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研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热度会逐渐上升,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思考:
(一)劳动教育理论体系有待完善
在把握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同时,整合碎片化、表面化的研究成果,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完善高校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如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管理体系、评估体系等研究还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需要更为具体细化的研究来充实整个理论体系。
(二)丰富高校劳动教育研究方法
加强实证研究,以及问卷调查为主,以访谈法、观察法等从实际情境中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梳理相关研究成果总结经验的同时,采用访谈法、观察法能够及时把握劳动教育对象的动态,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能够更加精准的把握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此外,劳动教育问题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在推进劳动教育的对策研究中可以采用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制定更加科学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从而促进高校劳动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突出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时代性
不同时期的劳动教育主题、内容、教育形式都有所不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研究应该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结合时代特点,总结有效模式,构建高校劳动教育支撑体系,目前课程化劳动教育体系的研究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应当紧扣时代主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四、结语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热度正逐渐上升,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高校劳动教育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较少;多数学者从宏观、中观角度进行分析,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未来研究应当继续重视劳动教育的发展,从多角度、多学科领域对其进行研究。要牢记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说教,也不是让学生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其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志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内涵及其实践形态创新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1,(05):86-89.
[2]李嫣妮.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与路径思考[J].人文天下,2020,(12):122-124.
[3]陈情娇.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及价值意蕴探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1):116-119.
王贵富(1997—),男,彝族,云南省文山州人,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