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背景下融入民族元素突显地方特色-浅谈壮族广场舞的创新

杨隽媛
  
一起生活科学
2022年16期
南宁市群众艺术馆 广西南宁 530031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经济飞速发展,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城市生活,而这就导致了城市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村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文化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使农村文化和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近年来广场舞活动受到了中老年群体的喜爱,本文在对当下我国乡村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壮族广场舞为例,做出了新农村背景下壮族广场舞创新的对策分析。

关键字:乡村振兴;民族元素;壮族广场舞;创新

引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文化建设是重点内容之一,壮族广场舞的普及与创新也成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广场舞的推广与创新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作为中国重要的壮族聚居区之一,以丰富壮族群众文化生活为重点,挖掘并弘扬民族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推动当地地方文化建设,相关部门应该对壮族广场舞进行创新,保障此项活动能够为当地的文化娱乐提供支持。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壮族广场舞创新现状

(一)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群众对乡村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形成共识,大部分群众都把文化活动的开展当成一种娱乐活动或者一种消遣活动进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改变。由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因此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是一个地域范围较为广阔的地域,尽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已经将“乡村文化”的发展进行重视,但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整体的乡村文化还是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出价值。由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当地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还处于相对薄弱阶段,因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许多地方的文化建设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形式单一的现象以及缺乏足够多的文化活动内容,所以不能支持广场舞进行创新。

(二)广场舞内容缺乏时代性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广场舞的主要模式为集体舞,其队伍规模一般在十人左右,且一般都是在下班后或闲暇之余的闲暇时间进行活动。集体舞一般会选择较大规模的场地进行练习或组织,人数一般都不超过二十人。集体舞的活动方式较为单一,没有明确的规定动作等方面的要求。当前,广场舞与其他健身活动相比较为缺乏创新与时代性,这主要是由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在群众参与积极性上存在一定差距。

(三)公共文化设施不足

现阶段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配置和建设十分的重视,各级政府也是按照乡村文化保护发展项目进行了大力推行和投入经费力度不断加大。然而,由于乡村文化资源所存在的问题,很多地方仍存在公共文化设施配置不足和资源浪费的问题。由于大量地方政府没有规划好农村公共设施布局问题存在导致部分地区的公共设施数量不够而影响到居民生活品质。从目前一些地区乡村文化资源利用情况来看,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依然存在问题,部分地区农村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问题依然存在。这也让制约了壮族广场舞创新的进程。

(四)文化传承水平不高

壮族广场舞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群众对于舞蹈运动所提出的基本健身需求,还能够有效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与乡村文化传承水平的提升。但在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承能力不足,人们缺乏传承意识以及观念上的一些落后,传统习俗没有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当地群众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广场舞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一种也受到了影响。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制约壮族广场舞创新的原因

(一)民族元素缺乏

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各民族也都是其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元素的有效传承能够保证文化发展具有创新力,进而更好的进行发展,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并不能仅通过几个经典舞蹈动作就可以完整展现出来。由于各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共性特点和自身个性魅力,导致壮族广场舞的传统舞姿很难与其他地区的广场舞相融合,进而影响了其传承与发展的整体水平。研究发现的许多壮族广场舞爱好者来看,由于受到各民族舞蹈项目所存在的诸多不足影响,其舞姿不够优美流畅,而不少本土少数民族群众对壮舞舞蹈也存在着理解不够深刻等问题,使得无法更好地将壮舞蹈动作融入到广场舞蹈当中,加上部分广场舞本身并不具备民族特色的等因素使其无法展现出本土风格特色,严重影响了壮族广场舞的创新。

(二)舞种缺乏

近年来,壮族舞蹈由于受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其舞蹈项目及编排方式呈现出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趋势。这种趋势也对舞蹈的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但与此同时,在壮族地区由于各舞种自身的特点和风格所决定,传统舞种也不能很好地融入当代民族舞蹈中,因此,如何利用多舞种手段提高壮族舞蹈的创新水平,如何充分发挥壮族舞蹈独特的优势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积极的解决,满足现阶段的文化建设要求。

(三)队伍缺乏

乡村振兴背景下,虽然对个农村地区进行发展,但是仍然与城镇存在一定的差距,壮族广场舞的创新需要积极的与地方经济进行配合,但是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欠佳,所以,并不具备专业的队伍支持,而且很多乡村地区的居民需要处理家中的事物。此外,也有很多民众出于各种原因对广场舞并不十分感兴趣,并不乐意在公共场合进行跳舞。在这样严重滞后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情况下,如何能吸引更多人来参与到广场舞行列中来,也就成为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锻炼缺乏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但由于我国城乡间收入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等因素导致城乡之间相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由于舞蹈活动所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需要一定的锻炼支持,不少舞蹈爱好者不能很好地对整个舞蹈活动进行学习和掌握,因此,不仅影响了锻炼效果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也影响了整个壮族广场舞项目在群众中的推广与应用。在这种情况之下,壮族广场舞的创新会受到制约,人们不愿意参与到此项活动当中。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壮族广场舞突显地方特色的措施

(一)适应时代特点,实现壮族广场舞与时俱进的创新

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于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城乡之间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导致城乡之间在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同步性,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来看,广场舞也应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创新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所以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把广场舞作为基层文化建设和乡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广场舞是以群众为主体,在舞蹈队的带动下共同参与其中,提高舞蹈队表演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农民身心健康发展等,以此为目的推动壮族广场舞的创新。二是把广场舞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和特色农业建设当中去,根据乡村发展和特色农业建设,挖掘当地的民族元素以丰富现代广场舞。三是要把壮文化和壮族广场舞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壮族广场舞,突出地方特色,本地居民也会更加喜欢此项活动,进而推动壮族广场舞的发展,为后续的广场舞创新提供支持。

(二)扩大队伍规模,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

近年来,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现象越来越多,农村地区的居民数量逐年递减,而对于广场舞这种具有民族特色而且能体现当地民俗的运动来说,如果能把民族舞蹈融入到广场舞中必将能够吸引更多周边群众一同参与到广场舞中来。除此之外,在壮族人聚集较多的地方,能够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来让更多的人参加到广场舞的队伍中来,所以要扩大广场舞队伍的规模,提供新颖的创意吸引更多的群众,进而为广场舞活动的推广提供助力,更多的人参与到此项活动中,体会到壮族广场舞的乐趣,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成为地方的民族特色,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参观,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时将地方民族元素进行传承,保证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三)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创新扶持模式

《广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出,“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广场舞运动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来”。因此要结合地方实际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建设。一方面,为适应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健身需求,积极搭建和完善包括壮族广场舞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广场舞锻炼场所,为壮族广场舞的创新提供设备、场地的支持,更好的推动地方民族元素的融入。

另一方面,应鼓励各地政府积极扶持农村民间跳舞者和农民开展符合其实际发展需求的体育健身活动,例如采取“送戏下乡”、“送书法、国画进农家”等方式加大对农民健身娱乐文化活动在农村社区健身工程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此外,政府还可以利用现有网络优势完善本地广场舞信息传播平台建设,建立与群众健身娱乐相适应的网络电子档案与大数据平台或网络电视广播系统等信息工具,整合信息资源进行发布和传播,让更多的地方群众了解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了解广场舞的好处,明确广场舞创新的重要性。

(四)提高宣传力度,倡导民族文化自信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新的文化娱乐方式,但是信息的高速传播何尝不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推动文化的创新,壮族广场舞的发展也能带来不好的影响,例如,在当代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大量西方文化的传入,导致了价值观的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保护好祖国传统优秀文化,而且要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精神与正确的价值理念,不能被其他文化所影响,对本国文化进行大力宣传,增强文化自信心,在壮族广场舞的创新上也是如此,在创新的过程中,积极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壮族本身就具有经典歌舞作品,这些歌舞作品不仅反映了我国的壮丽河山,同时也歌颂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善良以及真实,这些可贵的品质应该积极的进行传承,在广场舞上体现出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的壮族广场舞创新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积极明确壮族文化元素,融入壮族文化特征,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同时,在文化振兴、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壮家文化创新不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内涵和形式,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壮家文化内涵。广场舞的创新能够在舞蹈动作上对壮家文化进行应用,以不同形式来表达美好生活、美好愿望。这些舞蹈动作表现出壮家最鲜明的精神特色,也会受到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喜爱,因此,创新壮家文化元素融入舞者在舞蹈动作中所展现出的精神面貌是壮族舞蹈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壮家文化元素应当更多地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以推动壮族舞蹈业发展,为广场舞的创新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陶宏军. 我国广场舞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3):110-112.

[2][2]郭璐.舞蹈创编中民族元素融入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2020(18):132-133.

[3]庞志娟.论舞蹈编创对于民族元素的吸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20,42(01):41-44.

[4]蒋波.壮族舞蹈《壮族大歌》和《走在山水间》的“继承与创新”[J].大舞台,2012(10):99-100.

作者简介:

姓名:杨隽媛(1983.2-)壮族 女,民族:壮    籍贯: 广西田阳   学历:  在职研究生   职称:二级演员      研究方向: 群众文化 舞蹈教育   单位:南宁市群众艺术馆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