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
摘要:《青玉案·元夕》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中的一首经典的古诗词歌曲,其创作取材于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词,该词充分展现了元宵佳节繁华喧嚣、热闹非凡的景象。本文将从创作背景、作品分析、演唱处理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
关键词:古诗词;作品分析;演唱处理
艺术歌曲起源于欧洲,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欧洲音乐创作中颇为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近代我国最早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进行探索,并作出一定贡献的是青主。1920年,他根据苏轼的著名词作《大江东去》创作了一首同名艺术歌曲。这是我国第一首艺术歌曲,开创了我国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先河。其后陆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那些凝结了古人思想情感的古诗词,经过作曲家们的创作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一、对古诗词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创作背景的整体认知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的词作者
辛弃疾,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的美誉。后世将其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一生矢志报效国家、恢复中原,关切国家兴亡、民族命运,他将忧国忧民的情怀、壮志难酬的悲愤化作沉雄豪迈、慷慨激昂的词作,意境深沉,情感充沛、鼓舞人心。辛词现有600多首存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的曲作者
李砚,湖北潜江人,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内地新生代作曲家、新锐音乐制作人。代表作:《我想回拉萨》、《吉祥欢歌》、《东西南北共同舞》、《江畔梅》、《凤求凰》、《为祖国列队》、《吉祥的地方》、《男孩和马头琴》等。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南宋淳熙年间,具体时间不可确考。当时北方国土沦丧,国势日益衰败,南宋统治者却偏安一隅、耽于享乐,无意收复失地、恢复故土。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深感报国无门、无力回天。他将满腹的深情、哀伤、怨恨,倾注笔下,写就这首元夕词。这首词没有辛词常见的豪迈气概,而是含蓄婉转、意蕴悠长,表达了辛弃疾虽然在政治上抱恨失意、壮志难酬,但也不愿意随波逐流、自甘沉沦的高贵品质。
二、《青玉案·元夕》的作品分析
(一)文学分析
这首词的上阙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描写了彩灯缀满街市,如千树繁华,烟火在空中绽放,如星雨一般散落,真是火树银花、一派盛况。紧接着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写人们载歌载舞,呈现出繁华热闹的场景。整个上阙极力渲染了上元佳节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热闹喧嚣的花灯盛况。
下阙开始写人,并与上阙的热闹景象形成反差,“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们头上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香气四溢。“众里寻她千百度”,指的是在众多丽人之中苦苦追寻自己的意中人,但她始终未曾出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突然一回头,却发现意中人独自站立在灯火零落的幽暗之处。整首词在最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经过等待、寻找、焦灼、失望之后突然发现自己的意中人原来就在身后、近在咫尺,那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惊喜不言自明,令人感慨。
这里除了描写了主人公在美女如云的人群中寻觅一位孤高淡泊、超群拔俗的女性形象,也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家国危机重重,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作者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更加凸显了自己心中的落寞。
(二)《青玉案·元夕》的音乐本体分析
《青玉案·元夕》是一首再现单二部曲式的声乐作品,全曲共59小节,4/4拍。第1-5小节为前奏;6-24小节为A乐段,其中6-14小节为a乐句,15-24小节为b乐句;第25-26小节是间奏;27-54小节为B乐段,其中27-35小节为a'乐句,36-44小节为c乐句,45-54小节为b乐句;55-59小节为结束句。
这首作品采用传统的中国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进行创作,羽调式音乐具有凄凉、哀怨、如行云流水般的特点,因此也赋予了这首作品忧郁黯然的情感基调。作品中运用了很多长句,旋律线条更加的绵长,音域跨度也更大,更能体现歌曲情绪的起伏变化。
A乐段(6-24小节)的唱词为上阙部分,开头的弱拍起唱,符合了羽调式的特点,附点八分音符和切分音的运用,以及自由模进的创作手法组成了舒展流畅的旋律线条。同时,曲作者还多次运用了离调的创作手法,如第8小节和第12小节都出现的#D音,使得旋律更加生动,增加了音乐的美感。从第24小节开始,速度从柔板变成了行板,钢琴伴奏采用了快速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的柱式和弦,情绪也逐渐由舒缓逐渐变得紧张。
B乐段(27-35小节)的唱词为下阙部分,a'乐句虽然与a乐句的曲调唱词相同,但是节奏与织体进行了一些改变,整体感觉更为激烈。C乐句旋律部分起到过渡的作用,以五个“啊”为唱词,将整首乐曲推向高潮。随后从45小节开始,原样重复形成退潮,回归音乐之前的面貌,紧接着从55小节开始增加了一个5小节结束句的补充,并在结尾处以7拍的“处”结束全曲,一字多音的旋律发展方法给听众留下了声断意不断的意犹未尽之感。
三、《青玉案·元夕》的演唱处理
因为古诗词作品的歌词具有独特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因此在演唱古诗词歌曲时,声音要含蓄柔美,气息要连贯,咬字要饱满圆润,并能模仿古人吟诵的语音语调。
《青玉案元夕》这首作品整体的速度较慢,因此在气息的控制上,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演唱者对声音控制的十分精准、平稳悠长,连绵不绝。A段一开始的“东风”二字为弱起,虽然音区较低,但却要找到高音的发声位置,防止舌根和喉咙的挤压,为后面跨五度的重音“夜”字作准备,随着“更吹落星如雨”这句的音域逐渐变高,需要有更强的气息的支撑,使得整个乐句更加富有流动性。要特别注意的是,这句结束的“雨”和下一句开头的“宝”是一个八度的下行,跨度较大,发声的位置不能掉下来,后面的“声”“动”“玉”三个字”都是升re,要注意音准和位置保持统一。“鱼龙舞”这里需低吟浅唱为下句向上推进的“蛾儿雪”做好铺垫。后面的“盈”和“暗”又是一个七度的大跳,同样要注意位置不要掉下来。
作品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抒情性最强的那五个“啊”,它的音高和力度逐渐加强,因此对于气息的支持十分重要,腰、腹部的力量一定要加强,演唱时情绪需要激昂兴奋,音量由弱到强来推动歌曲的发展,体会词作者激动地心情,之后旋律回到起点,并重复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后的“处”字时值较长,只需轻轻送出即可,给人留下意犹未尽,余音绕梁之感。
结语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音乐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留给了我们众多优秀的古诗词作品,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作曲家挖掘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参考文献:
[1]张雨豪、韩再红.“灯火阑珊觅知音”——宋词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J].黄河之声,2022,(12):155-157.
[2]彭佳.《青玉案·元夕》审美艺术和音乐分析[J].2022,(11):69-71.
[3]曹良秀.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多维度创作与演绎——以作曲家敖昌群、李砚所作《青玉案·元夕》为例[J].艺术评鉴2022,(10):182-184.
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古诗词歌曲在高师学前专业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2022SJYB0585)。
作者简介:王丽丽,南京晓庄学院幼儿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