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1例基于DBT疗法的情绪性进食患者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是1例因情绪性进食导致肥胖的咨询案例报告。求助者是1名大四学生,因为进食量多、吃得很饱了仍控制不住进食,导致过度肥胖前来咨询。咨询师在和求助者商议后,根据其个性特征和情绪性失调等特点,采用DBT疗法进行治疗干预。经过二十一次咨询,求助者能够识别自己的不良情绪,并通过习得的DBT技能有效的控制情绪性进食行为,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尊水平。
关键词:情绪性进食;DBT疗法;情绪性失调
1 基本信息
1.1 个案概况(该个案已获得案主同意)
①一般情况:小红(化名),女,23岁,大四学生,家中长女,还有一个22岁的弟弟。父母比较重男轻女。案主性格内向腼腆。②个人成长史:0~10岁 由奶奶抚养,10岁后回到父母身边。家庭条件优越,但是父母很少关注她,情感上比较疏远她,重视弟弟,很少夸奖她。学校成绩优异,朋友比较少。③主诉:小时候和奶奶在一起生活,爸爸妈妈每个月过来看她,来的时候会买很多的零食给她吃。告诉她乖乖听话就有好吃的。她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就吃好多的零食。10岁后回到父母身边,虽然不被重视,但是学习成绩好,父母也会给与很多的物质奖励。上大学以后,离开家很远,性格内向,朋友较少。一年前喜欢一个男生,表白被拒绝,很受打击心情郁闷。患者很早就知道自己有情绪性进食的问题,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吃大量的食物,控制不住,吃完很内疚,情绪更差。但是最近一年尤其严重。一年里胖了40多斤,体重高达180斤,中度肥胖(BMI>35),自我感觉很差。最近一个月有失眠的症状,感觉自我形象差也不愿意出门。 ④对个案的初始印象:来访者身高1米6左右,是一个体态肥胖的女孩。自己独自到咨询室求助。一进门有些躲闪咨询师的眼神,说话速度适中,表达清楚,思维清晰。有强烈的求助意愿,希望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控制体重。
1.2咨询信息
会谈频率:19周21次(四个阶段),包括个案辅导和团体技能培训。
2个案评估(心理状态评估):EPQ::E45;P55;N70;L40,SCL-90:焦虑因子分2.5,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1,SAS:57(标准分)SDS:47(标准分)。根据心理咨询诊断分析初步诊断为一般的心理问题。
3 咨询方案
3.1 理论依据 ①DBT疗法:DBT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认知行为疗法,它结合了个体心理治疗、团体技能训练、电话辅导以及治疗师咨询团队。DBT不仅对BPD患者有效,对缺乏或过度情绪控制以及与此相关的认知和行为模式等问题都有帮助。DBT技术训练对酗酒问题、亲人自杀、家庭暴力、饮食障碍等问题的干预效果,整体上是令人满意的。DBT包括DBT技能训练,是以辩证思维和生物社会理论来理解精神障碍的心理治疗方法,重视调节情绪(包括控制不足和控制过度)和行为困难性。许多心理问题都源于冲动控制、人际关系和自我形象的不稳定模式,这些都与情绪失调有关,而DBT技能将会对此做出干预。DBT技能训练的整体目标是帮助人们改变生活中的行为,情绪,思考以及人际模式问题。个体心理治疗指的是传统的来访者和治疗师1对1的治疗,治疗师负责激发动机、规划治疗过程、 评估和解决危机等。团体技能训练一般每周进行一次,以小组课堂的方式进行,旨在教授患者正念,痛苦耐受,情绪调节,以及人际效能四个单元的技术。其中正念和痛苦耐受属于接纳的技术,情绪调节和人际效能属于改变的技术。每个单元包含多种具体技术,融合了众多疗法的成熟技术以及众多领域的研究成果。电话指导是非治疗时段,治疗师和患者之间进行的短时间电话交流,目的是指导患者把在团体训练中学到的技巧,应用到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1]。②情绪失调下伴随的情绪性进食:主要是为了缓解情绪不适而不是生理饥饿而进食。包括吃东西的时候对吃多少或者吃什么失去控制。通常食量为正常饮食量的2~3倍。伴随失控感,在吃的时候会感觉到放松和快乐,但之后会因为自己的失控而感到后悔、自我批评和羞愧。情绪和进食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个体尤其是肥胖者和进食障碍患者在消极情绪下会表现出更多的进食行为,并且在消极情绪下会摄取垃圾食物。情绪失调是指在一般情况下,个人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仍然无法改变或调节情绪的信号,体验行动,语言反应或非语言的表达。广泛性情绪失调是指在多种情绪下,在适应问题中和情境中都无法有效调节情绪。高度情绪化通常可能引起广泛性情绪失调,还有无法调节和情绪相关的强烈反应。情绪失调的特征有,过度痛苦的情绪体验,无力调节强烈的亢奋情绪,注意力无法从情绪信号上移开。信息处理失误和认知扭曲,无法控制与强烈正面及负面情绪相关的冲动行为。一旦情绪被激发,难以组织或协调自己的行动,以达成和情绪无关的目标,以及在极大压力下会僵住或解离的倾向[2]。
3.2 咨询目标
①短期目标:减少暴食,改善情绪和人际关系,提高自信。②长远目标:完善来访者个性,增强其自信心,调整饮食结构、适当运动、增加有效能感的兴趣爱好。
第一阶段:停止情绪性饮食行为并做出承诺,识别情绪性饮食这种不良的应对方式。学习分辨情绪,用简洁的话语表达想法以及自己的感受。减少与进食有关的其它问题行为,例如无意识进食、冲动性进食等。另外还需要减少非进食行为,例如过度花费、过度锻炼、过度工作,任何为了回避、自我麻痹或逃避情绪不良的行为(回避社交),最终都可能导致个体对于暴食的脆弱性。
第二阶段:学习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如记录日记卡、智慧心念、辩证思维、腹式呼吸浅笑等技能,替代非适应性的应对方法。学习危机生存技能,让自己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有一个暂缓的机会,帮助个体产生新的观点,而不必为暴食带来的破坏性付出代价。常用的危机生存技能包括转移注意力、自我安慰以及痛苦忍受的利弊分析等。
第三阶段:增加产生愉悦感和掌控感的活动,通过学习与巩固区分想法和现实,降低非真实感。逐渐恢复社会功能,进行职业规划。回顾过去,规划未来,防止复发[3]。
3.3 咨询方法DBT疗法以及DBT技能训练。首先确定目标行为(靶行为),即契约中应当明确契约当事人彼此的责任,并对彼此的责任做出详细的要求。其次,规定衡量目标行为的方法。
4 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四个阶段:①频度密集的初始阶段;②短暂的过渡阶段;③调整治疗方案阶段;④结束与巩固阶段。
4.1 第一阶段(4周8次治疗):频度密集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让患者能够参与治疗并接受改变,同时共同创造出个性化的治疗流程并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同时提出“访谈内体质量测量”及“规律化饮食”的概念。到第1阶段结束时,患者应该能积极地参与治疗、了解体质量和体质量变化规律并学会规律的进食。
第2阶段是短暂的过渡阶段,包括2周2次治疗。治疗师和患者在此阶段评估治疗的进展情况,并讨论治疗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开始计划第3阶段的治疗。
第3阶段根据求助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使DBT技术具有高度的个性化。同时这一阶段还需要关注求助者是否适应了调整方案,并积极寻找原因。这一阶段是治疗的主题部分,包括8周8次治疗,核心目标是解决情绪失调和不良进食习惯,即解析求助者进食障碍的主要认知机制。
第4阶段是治疗的最后阶段,包括5周3次治疗,其重点是预防复发。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确立巩固治疗成果,并尽量减少长期复发的风险。
制定计划:①首先,帮助求助者解决所面临的严重的情绪失调的现状,辨别情绪性饮食,帮助求助者缓解因为暴食所带来的紧张、焦虑和抑郁等众多消极情绪;②其次,帮助求助者学习新的情绪应对方式,学习DBT技能;③最后,帮助求助者改变不良认知,恢复正常社交活动,以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消极情绪,找到更好的宣泄与缓解情绪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失调的进食行为应对糟糕的情绪,引导求助者调整饮食结构,鼓励参加户外活动。
5 咨询效果评价
5.1 来访者评价 来访者情绪稳定,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性进食,改善了饮食结构并恢复了正常的社交活动。在面对负性情绪的时候,能熟练应用学到的技能调节情绪,给予自己正向的安慰和支持。对于过去父母将自己送到奶奶那里抚养,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父母关系也有了很大的缓和。体重也在持续不断的恢复中。取得了比较好的咨询效果。
5.2 咨询师的评估 咨询过程中,以DBT疗法为主,帮助求助者训练辩证思维,改变错误的观念和行为, 并对积极行为予以强化,通过二十一次咨询和评估,求助者的负面情绪、贪食行为得到了改善,体重慢慢恢复到正常范围,自我肯定并给与自我支持。到咨询结束时,来访者能够对未来有计划并且正在努力去实施。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情绪性进食行为,提高自尊水平、促进自我认同,改善了人际关系,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参考文献
[1]玛莎.M.莱恩汉.DBT情绪调节手册[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2022;2-5
[2]黛博拉.赛飞,萨拉.阿德勒,菲利普.C.马森.告别情绪性进食的DBT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15-195
[3]谭梦鸰,任志洪 ,赵春晓,等.辩证行为疗法:理论背景、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作者简介:朱曼1987—),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心理咨询师,单位:悦纳心理咨询室专业:应用心理学,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