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提升大学生保险意识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保险意识与保险行业的深层次发展乃至社会的和谐进步直接挂钩,对大学生的保险意识进行分析并展开提升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大学生保险意识的现状分析着手,分析大学生保险意识薄弱的原因,并基于原因分析,提出提升大学生保险意识的对策和努力方向,为保险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新动力,同时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保险意识;大学生;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前言: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规模消费群体,大学生的保险意识对未来保险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将保险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全民风险和保险意识;江苏保监局发布的《关于深入开展保险公众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中强调要深入推进江苏省保险公众宣传教育,以普及保险知识、培养保险意识为重点开展保险知识宣传教育进学校,可见当前的大学生保险意识教育已经得到了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本文以提升我国大学生保险意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大学生保险意识现状分析及提升大学生保险意识的策略研究,以期促进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保险公司针对大学生设计保险产品提供思路。
1大学生保险意识现状
由于社会实践机会少、面临疾病风险小、消费水平低、理财能力欠缺等原因,大学生的保险意识较为薄弱,保险知识较为匮乏,对于保险产品的功能作用和保险行业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理解能力较为有限。虽然多数大学生已在过去生活中投保过一种或多种保险产品,具有一定基础的保险意识,但谈保险色变的情况仍有发生,对保险行业嗤之以鼻、对保险营销人员不够尊重的现象仍然存在。本文将从保险定位能力、风险管理意识和参保意愿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保险意识现状展开分析。
1.1保险定位能力方面
保险定位能力是指对保险本身的形象及其所能发挥的作用能够进行正确判断与认知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对于保险的认知途径依然是来自于传统的信息媒介以及保险公司的广告宣传等,对于保险产品的内在价值与保险行业存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知能力尚显不足。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购买保险产品不仅可以规避风险,部分保险产品还兼具储蓄与理财的功能,与银行业、证券业同时构成拉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业“三驾马车”,但多数学生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对保险的定位依然停留于表面,对保险知识的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对现代金融体系的深刻认知。
1.2风险管理意识方面
风险管理是指风险管理者在认识到其可能面临的风险事件后,通过采取各种方法措施以尽可能消灭或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尽可能减少可能给风险管理者带来的损失。当前我国大学生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对自身面临的风险事件认识不足,当意外发生时也多采用向父母或老师求助的方式度过眼前困境,对于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缺乏未雨绸缪的意识与准备工作,较少选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措施来规避与应对风险。风险管理通常有以下四种方式: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而保险正是风险转移措施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大学生保险意识的强弱与其风险管理意识的强弱常呈现正相关关系。
1.3参保意愿方面
由于大学生尚无稳定的经济来源,对于保费的经济承受能力较弱,保险产品选择空间较小,当保险事故发生时,大学生所投保的保险产品不一定能满足其预期的保险需求;另外,由于保险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购买保险产品后不能立刻使得大学生获得相应的回报感与满足感,因此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参保意愿普遍不甚强烈。除此之外,部分大学生对于当前保险市场的保险产品销售方式以及相关的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模式与工作效率并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大学生的参保意愿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2提高大学生保险意识的主要对策
2.1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提高保险意识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学习方面应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性。为能够合理应对当前及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通过选修保险理论课程、听取保险实务讲座、参与保险实践活动、关注保险新闻与政策等方式,积极学习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或其他关系人等方面相关的保险知识,增强对保险行业与保险产品的感性认知,并能够对自身所面临的风险拥有正确的认知,在此基础时努力提高自身的保险意识与风险管理意识,以帮助自身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2.2发挥高校的引导作用,普及保险知识教育
高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优良基地,应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而合格的保险素质正是新时期大学生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与国务院下发的有关政策通知基础之上,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与学科优势,积极开设保险教育与风险管理等相关的课程。通过结合必修课教育、选修课教育、课外文娱活动等形式,以提升大学生保险意识及其风险防范能力为目标,将保险教育课程作为一项通识教育而在校园内全面展开,开发多渠道保险人才教育培养途径。与此同时,高校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大学生亲身参与保险实践,引导学生按照相关的保险法规和政策规定自愿选购保险产品,以实践行动切实提升大学生的保险意识,坚决抵制任何“包办”保险和“强制”保险等违规行为。
2.3完善保险行业的自身建设,履行企业责任
由于我国保险行业起步晚,在发展过程中曾遇到多重障碍,在某些方面给大学生的保险意识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现代保险企业必须不断规范自身建设,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法治轨道内开设保险业务,提供诚信、高效、优质的保险服务,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保险企业可利用风险管理理论下的风险评价指数法为其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根据风险概率及损失程度进行等级分类,并积极研发与之对应的保险产品。在与大学生直接或间接进行保险方面接触时,保险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发放保险知识手册、保险消费指南等方式积极展开正确的保险宣传教育,并为大学生提供一套较为完善的保险信息咨询系统,努力规范与提升大学生的保险意识,争取大学生的良好口碑,并作为提升全民保险意识的切入口,形成全民学保险、懂保险、用保险的良好格局。
2.4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树立正确的保险舆论导向
媒体要广泛利用当前多种形式的舆论工具,在网络媒体与传统纸质媒体中双管齐下,为大学生及社会民众树立正确的保险舆论导向。对于社会中发生的保险事件,媒体要及时进行正确性、完整性的报道,对相关法律条件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保险、理解保险,让保险真正走进生活、走进校园、贴近学生,进而提高大学生的风险管理意识与保险意识。
2.5提供积极的政治环境,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
政府要从宏观层面做好加强和普及大学生保险意识的工作,通过出台与之配套的政策文件,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政府可将保险意识入校园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列入教学计划中去,要求高校积极推行,并对其工作成果进行阶段验收,以保证保险教育得到开展与落实。与此同时,政府要对保险行业的规范运营加强组织与监管,对保险行业提出更高要求,使得保险市场运作高效化、信息透明化,严厉打击骗保骗赔行为,提升保险行业的精神面貌,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保险行业更容易得到大学生的接受与信赖。
3结语
大学生在未来将面临更多未知的机遇与挑战,需要保险行业为其发展持续保驾护航。高校、保险行业、媒体及政府等的通力合作可形成里应外合的良好局面,共同指导、引领和推进我国大学生保险意识的提升,同时有利于塑造新型保险业态,提升保险行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使保险更加适应于现代金融市场的跨行业、跨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荣.加强大学生保险意识教育[J].价值工程,2018(11).
[2]唐金成,林媚远,周苏靖.中国高校大学生全面风险管理研究——基于对广西高校学生的调研[J].保险理论与实践,2017(11).
项目名称: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保险
项目编号:X20211330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