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意·困境·突破:短视频视阈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探析
摘要: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以其独特的个性特征、鲜明的价值取向、生动的话语体系,推动着社会思潮与价值观的传播与重塑。在基于短视频所建构的话语符号体系中,庞大的碎片化、泛娱乐化、隐喻化信息通过虚拟网络空间载体的发酵与映射,对当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和发展带来一定冲击。而全媒体时代的蓬勃发展同样也为高校育人带来新的路径和方略。因此,要进一步推动高校、内容、平台共同发力,助力短视频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
关键词:短视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
一、全媒体形态下短视频助力网络育人发展新意透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短视频在重塑高校育人媒介技术的同时,以其鲜明的优势和特征在不同程度上迎合着接收客体独特的表达诉求与社交需求。作为当前网络育人符号叙事的新主体,短视频在实效性、多元性、广泛性以及受众主体的多样性等方面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逐渐成为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选择。
(一)“跨时空”传播功能扩大思政教育覆盖面
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彻底打破时空界限,而以海量去中心化为核心的用户赋能式分散节点则日益消解着传统网络中心。随着抖音、秒拍、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蓬勃发展,短视频迅速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新生代信息传播载体,从传播形式上扩大了思政教育的覆盖面。
(二)“短视频+思政”的教育策略契合受众多样化需求
传统思政育人形式仅仅存在于课堂、书籍、传统媒体等场景中,以口述、文字、图片、音频等传播载体为主要呈现形式。这种单向度的灌输式教育强化传输者在教育主体中的主导地位,弱化甚至是排斥受众客体在教化中同样重要的主体地位。因此,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受众由于在教育话语权中的边缘地位、发声权重的弱势形象以及教育内容的集中化灌输,使“听从者”更加反感“讲授者”站在精英化的绝对立场上对他们进行刻意说教,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化模式已经不能再满足受众者需要,他们渴望拥有平等的发声渠道和互动模式。因此,短视频教育应运而生。“短视频+思政”的教育策略是基于短视频平台独特的推介算法为技术支撑,以短小精悍的话语内容、高度精密的传播模式、平等开放的互动体系推动思政教育理论分众传播,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受众群体对教育内容的多样化需求。
二、短视频技术介入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
短视频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带来新的嬗变和契机,同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因为短视频场域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对高校育人教育造成一定的挑战。
(一)身份之危:作为网络育人新阵地,短视频主体地位尚未被高校广泛认可
从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现状看,不论是传统网络育人模式的应用,还是“短视频+思政”新型育人体系的构建,各大高校似乎并没有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给予充分重视。在实际育人过程中,网络育人形式仍然让步于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短视频技术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一定的范式困境,部分教育工作者习惯对受教育者灌输大量较为生硬的理论知识,忽视与受众客体在教育过程中双向互动和符号交流,以一种定性思维看待短视频在思政教育符号叙事中的重要作用,否认短视频教育具有促进青年正确认识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正面价值。其次,高校对短视频育人队伍建设重视不足。短视频育人队伍建设与传统思政队伍建设相比,呈现出在技术上更加复杂,在建设周期上更加漫长,在教育评估中更加困难等特征。短视频教育队伍建设要求教育者具有更高的媒介素养、技术素养、学术素养,拓宽教学双方的共通性,利用短视频技术对教育内容进行精细化创新,这势必会要求高校积极优化短视频教学配置,采取各种政策鼓励和引导教育者更新技能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将极大增加育人成本,导致各高校将短视频人才队伍建设搁置到传统人才队伍建设的边缘。除此之外,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基本的信息素养,在主动学习新技能的意愿上认识不足,对短视频育人技术采取作壁上观的态度,在短视频知识传授中存在“失语”现象。
(二)内容之危:短视频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专业性供给不足
短视频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不再囿于短小零散的社会信息和时政要点之中,它所要阐述的是宏大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因此,以教化育人功能为主的短视频在创作过程中势必会对思政教育体系的逻辑性与完整性进行解构和消蚀。首先,短视频碎片化特征进一步解构思政育人体系的完整性。从话语生成方式来看,短视频以碎片化信息片段记录各种瞬时场景,并对其进行拼接与整合,受众者能够通过零散的时间对短视频呈现的内容进行解码和认知。这种情况虽然对特定领域的认识和了解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思政理论体系而言,短视频以话语表意中碎微叙事,逻辑体系中的无序匮乏,极大地压缩理论知识的专业性与厚重感,更有可能使受众者陷于以表层揣测整体的“价值匮乏”中,失去理论教化的真正意义。其次短视频无界传播解构思政育人话语地位。从当前短视频育人生态场域出发,在个性化推介算法的推送下,受众客体往往陷入自身偏好的“信息茧房”中,将具有更高价值的人生理想、价值理性、审美情趣将会被排斥在意义世界之外,从而导致被教育者对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思政教育的主体性地位产生排斥,这不仅达不到短视频育人的目的,反而会对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认同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短视频作为传播思政育人信息的新媒介,要想引起受教育者自觉融入教育过程,达到教育效果,就必须将育人内容进行改造。当前,“泛娱乐化”的网络环境导致优秀思政教育内容成为稀缺资源,如何在娱乐盛行的亚文化语境中对受教育者提供优质的思政教育内容,成为短视频育人载体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环境之危:短视频育人环境复杂,加剧受众客体教化难度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进入知识大爆炸时代,同时虚拟网络空间多元化信息的碰撞对社会秩序和整合带来一定挑战,别具一格的“网络圈层”促使受众者摆脱现实世界真实身份和地位的束缚,以文字、语言、视频等话语符号为互动媒介,在颠覆传统社会秩序的规束与理性情感限制的空间里,充分抒发情感和价值表达,在经过各种质层的发酵后,网络舆论成为一股强大的传播力量,推动网络极化的高潮。但是从根本上讲,无论网络文化如何发展,它的本质仍然是一种典型的亚文化集合体,它以最现实,最全面的方式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又极大地影响青年群体价值观的培育和构建。首先,网络空间的无序性与颠覆性扰乱受众者价值判断。由于现实世界是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体系中运行的,人们能够在理性体制下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表达。而网络空间以其匿名性、隐蔽性特征,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人与人之间实体交往关系转化为符号与符号的抽象的异化关系。在网络空间里,人们隐藏在巨型信息茧房的背后,窥视思潮的对立,在舆论信息激荡中不断触发价值观念的重塑与再造。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传播媒介中,客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和认同逐渐被稀释,所坚定的信念、理想、愿景将被网络空间的无序状态逐渐摧毁,最终走向历史虚无主义和庸俗化的“话语陷阱”中。其次,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和拼接化导致受众价值泛化。碎片化和拼接化是网络文化逐渐获得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抗衡的重要助力形式,它们通过非规范性、非逻辑性、片面化的表达形式,以表意、浅显、无序的逻辑内涵,夸张、诙谐、讽刺的写意表述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们在互联网传播载体中形成强大的动力势能,使传统社会结构下的信息接收者所形成的固定化价值认知发生动摇,甚至是混乱。正如学者秦程杰所说的网络呈现出来的离散性和碎片化的传播模式颠覆了传统自上而下的“权力控场”传播格局,导致受众思想和社会行为呈现出彼此不具备连续逻辑的零碎化、离散化特点。[[]]除此之外,网络空间所呈现的过度娱乐化以及各种粗鄙、肤浅的话语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娱乐身心的需要,但长期以往,这些毫无营养的信息表达将会极大消解受众群体进行深度思考、学习优秀文化,发展创新的能力,最终在 “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中,主流意识形态将陷入到“现代犬儒主义”的话语危机与认同困境,对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安全构成严峻的挑战与威胁。
三、推动短视频正向赋能思政教育路径探析
(一)引导高校正视短视频育人价值,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要跟随时代的变化,不断改革创新,满足人们群众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要求与需要。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更需要积极主动地推动思政课改革,促使短视频平台与课堂教学同频共振,同向而行,在竞争中谋合作,在发展中求共赢。一方面,思政课教育工作者要正视短视频新媒介本身,摒弃僵化刻板的思维方式,秉持公平、客观、中立的态度认识短视频的优缺点,重点关注短视频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叙事的作用,坚持以思政育人内核不变的基础上,推动思政育人形式创新发展。
(二)推动优秀议题设定,增强短视频内容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当前,短视频内容丰富多彩,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鲜活的素材。因此,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视频主题中挑选出具有教育内涵的内容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判当前短视频内容流行趋势,对深化思想认识,强化教育共识的优秀议题进行深入探索,感悟优秀议题背后所传递的共性与特点。其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首先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生活,积极探索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素材。这些来源于学生身边的优秀内容不仅可以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共鸣,而且往往也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亲切感。除此之外,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将社会点滴小事记录下来,挖掘各行各业能够体现真实生活的案例,从而彰显当代中国人民在新征程中努力奋斗的过程,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
(三)打破平台机制隔阂,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在“流量至上”的短视频世界里,不少视频博主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为了迎合当前亚文化审美趋势,故意发布博人眼球、内容庸俗的不良视频,给风清气正的视频网络空间带来极大隐患。为此,一方面,短视频平台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推动监督技术创新,加强短视频审核效率,通过技术赋能从源头上封堵不良视频流传。另一方面,不同短视频平台也需要打破隔阂,加强合作,共同抵制不良视频发布,引导并鼓励健康向上,积极乐观,弘扬正能量的短视频创作。
参考文献
[1]秦程节,王夫营.网络流行语视阈下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J].当代青年研究,2018(02).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邱玥(1978—),女,辽宁抚顺人,博士学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校团委书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张羽萌(1996—),女,河南许昌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刘美航(1998—),女,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