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减"政策下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研究
摘要:双减政策背景下,我国初中化学教学面临着创新与开拓的局面,教师要结合化学学科特点,科学开展创新性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全面提高核心素养、强化学科认知,为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开展学习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在减负体制的理念下,教师要以作业设计创新为突破口,有效开展化学作业设计与创新活动,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要点和重点,逐步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为学生多样性、全面性发展做好铺垫。
关键词:双减;初中化学;作业设计
引言:双减政策的推行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旨在回归教育初心,使偏离的教育观重新摆正[1]。以往大量的笔试作业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造成极大的阻碍,影响学生个性化成长。双减政策对学业作业进行砍减,让教师将注意力放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价值,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得到进步和提高,而不再依赖于课后习题的巩固和复习。在双减背景下,优化和创新初中化学作业,着重对学生的潜能、思维、品质等方面进行培养和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这与化学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符合双减政策需求,有利于推动初中化学教学改革。
一、引入图式思维,布置个性化作业
图式思维是生动、直观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习者在抽象与形象之间形成灵活的转换,加深知识理解和掌握,思维导读是重要的图式思维工具,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好这一工具,许多学习的任务就会变得事半功倍。思维导图是由主题、节点、连线、图像和色彩构成,从多维度来表达、反应、修饰和组织相关领域知识的网络构图[1]。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式思维,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它让学生通过自然的图形结构进行知识的构建,使大脑进行高速的运转。化学知识既多又分散,学生学起来容易顾此失彼,大脑里的知识碎片化,知识之间无法建立有效联系,形成体系,学习就会越来越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某个单元结束后或专题复习时,布置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每个单元或每个模块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的作业,将各个单元的知识点直观地展现出来,将学生的化学学习内容系统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利用思维导图设计初中化学作业,既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最大限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创作灵感,发展个体的独特性,更好地做到了个性化学习。
二、让作业有味道:丰富作业形式,讲究作业艺术
饭菜有味道,才会有胃口去吃。同样的,作业有味道,学生才会乐意去做。如何设计出有味道的作业,教师就必须有大厨的手艺,善于调制众口。这就是要不断地丰富作业形式,讲究作业的艺术,只有这样,作业才能帮助学习消化,才能帮助学生通过作业去充分吸收知识中的营养。为了让作业有味道,我的基本做法是:
1、取材社会生活,“烹制”实践作业
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可以将作业和生活实际有机整合,设计出实践性作业。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生活元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合理渗透,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化学的自主能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这些对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养成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教材提供了较多的调查与研究课外活动,例如:通过各种传媒收集你所在地区近阶段的空气质量日报,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以日期为横坐标,空气质量指数为纵坐标,作图,把你对改进大气质量的建议写成小论文。
这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性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自己查找资料,探究就是作业
初中化学作为启蒙学科,教材中对于一些知识的来龙去脉一带而过,没有详细介绍,有些以资料卡片形式提供,但还不够全面。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初中教材只对拉瓦锡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所做的氧化汞分解和合成实验有简单的介绍,而对波义尔和罗蒙洛索夫的金属煅烧实验只字未提。要想学生系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提出背景及发展演化过程,就需要学生在课后查阅更多的资料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来龙去脉。初中教学中涉及到的化学史通过布置学生课后作业查阅资料,让学生去更完整的体验化学探究的真实过程,了解化学相关知识的演变发展过程。这既可以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发挥实验功能,作业动手动脑
著名化学家傅鹰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小实验原理简单、仪器就地取材,因而家庭小实验是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一项主要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教版教材中设计的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自制白糖晶体、自制汽水、自制叶脉书签等制作类实验。我们在用好这些家庭小实验的同时还可以开发更多的家庭小实验。
三、以实践体验型作业让学生融入生活,作业贴近学生生活,重视学以致用
在作业布置中,注重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使学生们在生活中应用化学。在学习催化剂时,布置学生寻找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以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并设计实验验证。既巩固和加深了学生对催化剂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学习“燃烧和灭火”课题以后,布置学生观察“燃气灶燃烧时现象”,了解燃烧条件;观察“灭火器上标注的说明”,了解灭火装置及原理,加深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认识。学习“溶液的酸碱性”以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张pH试纸,让他们回家使用pH试纸检验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等的酸碱性,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溶液的酸碱性,同时掌握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化学就在他们身边,被化学的独特魅力所吸引,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了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也能使他们在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做出理智、科学的判断和思考。
在进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后,让学生在家里用鸡蛋壳、小苏打(碳酸氢钠)、白醋、吸管、矿泉水瓶、火柴、塑料袋等物品,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从而达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体验过程、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将学生从简单纸质练习中解放出来。在实验中让学生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进行“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课题教学后,布置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调查市场上“补锌”、“补铁”、“补钙”等保健药剂主要成分,学生积极参与,形成调查报告并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交流发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提供必要的辅助学习资料与帮助,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尽量不落下每一个孩子。
总结:作业的最终指向不是学科,不是考试,也不是升学,它最终指向的是一个个生命个体,指向的是所有生命个体的成长、发展。作业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化组成部分,它的本质特性就是要以不断积累、不断提高、不断推进的方式去完善学生内在的知识体系结构,并外显为不断增强能力表现。这也就是“双减”政策所需要我们以教育教学去实证和演示的理性和逻辑。因此,对作业问题,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充分考虑学生差异的基础上,不断围绕学生去设计出符合个体的个性化的作业,增加实践性作业,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弹性、多样化的作业去把学生从无谓的题海中解救出来。
参考文献
[1]陈秋月.“双减”政策下初中化学作业的设计与思考[J].文理导航(中旬),2022(07):7-9.
[2]叶兰,王丹.“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多角度分层设计探究[J].新课程评论,2022(03):70-77.
[3]吴俊明.冲破传统模式束缚,积极创新教学模式[J].化学教学,2011,(5):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