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析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三年级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摘要:随着近年来教育事业发展的进步,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转变教学模式,将核心素养的提高作为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数学教学亦是如此。数感是数学核心素养中最为基础的素养之一,是其他数学核心素养提高的基础,因此,对于刚开始接触数学的小学生而言,数感的培养尤为重要。然而在当下,对小学生的数感培养存在着许多问题与障碍:数感的抽象性、学生对于数感学习缺乏兴趣以及教师对于数感的教学方法传统且单一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数感的培养与提高难以在小学中开展,为此本文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以小学三年级为例对数感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 数感 三年级
2022年新出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重新提出了小学阶段包括数感在内的11项数学核心素养,其中数感排在第一位,是其他数学核心素养提高的基础。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为这些正是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因此,小学阶段的数感培养应当注重其基础性,并针对当下所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究并优化数感培养策略。
一、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意义
2000年,数学家基斯.德夫林对数感作出了定义,他认为数感由两个重要的部分组成:同时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能力和及时记住连续呈现的物体数量的能力。这是一种对数量在感性层面上的认知,比如学生能否目测出两杯水是否一样多,其中一杯比另一杯大约多多少,两杯水加起来大概有多少毫升等,这些都是数感的体现和运用。2022年新课标中指出数感包括理解数的意义、用数表示物体、合理估算和判断、体会表达简单的数量规律,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有助于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因此培养数感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阶段小学生数感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数感具有抽象性
数学新课标中将数感、量感和符号意识统称为抽象能力,足以说明数感的培养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重要基础。然而,数感作为一种感性的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无疑是捉摸不透的,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虽说小学数学大多来源于生活,学生也具备了不少生活经验,但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学生很难对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加以把握,也更难以培养数感,这就为培养学生数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是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学生依旧习惯于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习惯自下而上地思考模式,没有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也缺乏抽象的数学逻辑思维和方法,因此数感水平并不高,不能较好地把握数量关系,对于数学概念与含义也不清晰。而三年级的学习内容正开始将数学问题抽象化,开始揭示和归纳各种抽象的数学规律。因此,教师应当以更富生活性、趣味性及更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并提高数感水平。
2.学生缺乏兴趣
数感作为新课标核心素养中的第一位,意味着具有基础性与重要性,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引起重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玩心较重,大多数都还不能做到自觉学习,注意力也难以长时间地维持在课堂中,从而导致了很多课堂问题,诸如走神、打瞌睡、发呆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这非常不利于课堂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教学上的障碍会进一步导致学生能力培养的阻碍。因此核心素养与数学课堂构建中,需要着重研究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以创新课堂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改良,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以此提升课堂质量,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的数感水平提高,使其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三年级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策略
1.趣味游戏培养学生数感
教育学家福禄贝尔曾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内在本能,尤其是活动本能。因而对儿童的教育不应加以束缚、压制,也不应拔苗助长,而是应当顺应其本性,满足其本能的需要。”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无疑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项目,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采用游戏导入的方式能将知识学习趣味化,同时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知识学习,增强对数的感知。
例如,在《时、分、秒》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折星星”的限时比赛:“请你用老师手上的这些纸条来折小星星,看看谁能在一分钟之内折出最多的星星,谁就是胜利者。”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将纸条折成星星,在游戏的最后十秒,老师会和其他学生一起来为参赛选手倒数,让参赛选手们在紧张刺激的氛围中感受“十秒”的长短。比赛结束后,教师对选手的成绩进行比较,通过在比较不同学生在一分钟内折出星星数量的不同,让学生进行总结:“大家说说,刚刚这些同学在一分钟之内都做了多少事情?”。学生会回答他们都折了多少颗星星。教师可以作进一步引导:“除了可以折出这3到6颗星星,我们平时在一分钟里还能做些什么事情呢?”通过对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会对一分钟的长短作出各种各样的估计,从而主动地建立起对“一分钟”的时间感知,如此一来,学生既能够在竞赛游戏中获得对不同时长的感知,又能从问题思考中加深这些感知,从而培养学生的时间上的数感,也通过这样的游戏学习,让学生学会把握时间。
通过这样的限时游戏,既能让全班同学都有游戏的参与感,又能在游戏之中学习知识,让学生沉浸在游戏娱乐之中吸收知识、掌握知识,增强数感。
2.生活情境强化学生数感
情境教学法是当下推崇非常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大多数的知识都是在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规律进行解释和归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于课本的知识都会有一定的“熟悉感”,但这种熟悉感之来源于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感性认识,以及模糊的印象,并未达到理性的层面。情境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将学生感性的生活经验理性化,将具体的各种现象规律化,从而得出一般的规律和结论,再将这些一般的规律运用回到实际生活情境当中,使知识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语言表示现实世界。
例如,在《认识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数萝卜”的情境来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大家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白萝卜、红萝卜和胡萝卜?白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几个几?如果用‘倍’来表示应该怎么说呢?”让学生通过与“几个几”的知识进行联系,再结合实际情境,获得对“倍”的感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摆萝卜”,让学生以更直观的方式感受倍数的变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数感。为让学生对数感的巩固,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例举生活中与倍有关的数量关系,使知识再一次回归生活情境,同时学生也能将数感与生活联系起来,将数感渗透到生活当中。
又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几十几乘几”一课中,由于学生刚刚学习过了“两位的整十数乘一位数”,已对这类计算有了一定的初步掌握后,教师可以利用此基础搭建情境:“运动会这天小月要去给运动员买矿泉水,到了超市后她发现,一箱矿泉水32元,总共需要买4箱,可她身上只有118元,她的钱够不够买这些水呢?”搭建好场景后,教师可以不着急教学生怎么计算,应先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估算。学生会将32看成30进行估算,得出120的近似结果,再经过推理可知,118元不足以买下这4箱水。再这一过程中,估算是培养数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因为数感本就不是一个理性且准确的答案,往往是一种估计,而估算正好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计算出一个近似结果,并对这个近似结果进行分析。
有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作为支架支撑,再填充上丰富的数学知识,使得情境与知识完美结合形成了丰满的课堂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学生深入到情境之中,在情境中寻找问题,努力思考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情境中培养数感。
3.实践感知提升学生数感
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性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学生对抽象的知识较难理解、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并在同学间相互交流分享,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将经过抽象化的知识再次具体化表现。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曾说过 :“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指尖。”学生在综合手、眼、耳、口等多感官共同参与的实践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抽象的知识,培养抽象化的思维,同时实现学生数感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几分之几》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几分之一”的知识,对分数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对分子不为一的分数尚未能获得理性的认识。因此,在学习“几分之几”的课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折纸或画线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几分之几的大小:“大家可以用手上的方形纸折一折并涂出它的,你有多少种折法和涂法?”通过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结合动手、观察、思考,可以得出非常多折法和涂法,有如四个完全相等的小正方形、四个完全相等的长方形或四个全等的三角形,也有的同学能做出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与两个正方形的折法。同时,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分享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做法,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进行实践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感知中逐渐加深对分数抽象意义的理解,也帮助学生逐步强化数感。
动手操作能让学生最直接地感受知识与获得知识,能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分数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但当教师能够将其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来感受知识,就能让间接知识通过双手转化成直接经验,并用双手来感受和提高分数的数感。
四、结语
数感是最基础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之间的桥梁,虽不能得到理性而准确的结果,但却能快速的得出近似的答案,这是一种对数量的感悟。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习惯于具体的思维,无法用抽象的思维去感悟数量关系,这也导致他们对于数感的学习提高缺少了兴趣,再加上教师教法上的单一,为小学生数感的培养设置了重重障碍。因此在小学数感培养上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创设生活性的情境提高数感培养过程的生活性与趣味性,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践直观感知数量关系。综合而言,在小学阶段教师进行数感培养过程中在应当注重其基础性的特点,解决其抽象性的问题,使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中增强数感进而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切实提高,使学生成为新时代新教育环境下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白佳.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学段数感培养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2):61-63.
[2]蔡文茹.小学数学教学提升数感的策略与路径[J].基础教育论坛,2022(15):72-73.
[3]王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J].吉林教育,2022(15):67-69.
[4]冯相.小学二年级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2(2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