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建构主义理论下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学生获得感路径研究

曾慧
  
一起生活科学
2022年20期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 辽宁 铁岭 112008

摘  要: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提出,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其他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中,以便实现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如何评价,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最有发言权。只有学生入脑入心,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有所收获和启发,也就是学生的“获得感”得以满足,“课程思政”的实施才是成功的。所以,“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如何增强学生“获得感”,是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建构主义;课程思政;获得感

“获得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概念,自“获得感”被提出以来,获得社会教育界广泛认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对于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价,增强学生“获得感”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建构主义理论的要素有情境、会话、协作、意义建构。基于此,本文探究提升学生“课程思政”获得感新路径。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知识观、教学观

(一)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将知识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教师通过设置情境、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这种建构是学生本人亲自参与的,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因此,学习不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的意义在于每个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接收新的知识,并对新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加工、理解,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知识重组、建构的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可能因为接收了新的知识经验而发生调整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二)知识观

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1]。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把自己理解的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事物传授给学生,学生原有经验不同,对知识的加工理解可能不同。知识不是强迫性地让学生以教师的理解去接受,任何知识在被个体所接收之前,是没有唯一特定意义的。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们自己根据原有知识经验来建构完成。在接收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消化吸收新知识,还要对新知识进行判断、分析和验证。

(三)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有主动性、情境性的。正因为如此,建构主义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给出了很多新的意见和建议。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2]。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设置适当的情境,模拟真实工作案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去消化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学习提供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供合理的教学情境。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不是新增的一门课程,而是在其他基础课、专业课程中深度挖掘其思政元素,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宽度,达到在其他非思政课程上实现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以说,“课程思政”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其他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可以和德育教育、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达到思想政治课育人效果,寓思政教育于隐性传播中。我们又可以说,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升职业操守和道德修养。所以说,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教育者不断探索的教学模式。

对于课程思政的探索,大部分研究集中在“课程思政”的基础理论、“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和策略上,对受教育者实施“课程思政”后自身的获得感研究比较少。受教育者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对象,受教育者课后的获得感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入耳入脑入心,“课程思政”的实施才能达到应有的育人效果。

三、建构主义理论下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学生获得感的路径

建构主义强调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所以建构主义常常被运用到教学理念当中,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研究提升“课程思政”学生获得感的路径,可以有效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意识、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打破思想政治课孤军奋战的现状,积极调动所有教育者参与到思政育人的“大思政”课堂中来。

(一)创设具有思政元素的情境

建构主义强调情境的创建,教学情境是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创设的[3]。情境应当科学、准确,能和新知识紧密联系。恰到好处的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消化、建构新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当结合课程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围绕课程内容及当下时政热点,积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设有思政元素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既理解了知识的内涵,又熏陶了学生,塑造学生爱国情怀、职业操守等,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教育者可以以抗疫保卫战为主题,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职业、做人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教育者可以以大国工匠为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精益求精、创新、专注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利用榜样力量激励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精通行业的优秀品质。

(二)设计具有思政元素的会话

会话也可以说是研究、讨论,主要是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会话是提高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之一。通过有效的会话,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通过会话,积极参与到知识构建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下,我们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会话来及时的沟通。在线下,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分组,来实现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等会话。通过小组成员的会话,完成情境或者学习任务、成果展示等。在讨论中,学生通过沟通、探讨,完成思想的碰撞,意见的统一,知识的建构。在线上,可以通过学习群或者智慧教学平台讨论功能进行在线讨论、评论。在课前,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以由学生完成,学生集思广益,在线上进行讨论,达成有关社会主义价值观、职业素养等方面思政主题的共识,教师适当引导,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借鉴学生讨论结果,创建学生讨论后认为合适的情境。

课堂外,学院可以组织“思政大课堂”活动,面对的对象可以是学生、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针对学生将要面临的就业问题、社会热点、学生困惑等,通过学院平台征集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和观点,每个人都可以提问,同时,每个人都可以解答,通过这个平台讨论,帮助学生达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

(三)增加具有思政元素的协作

协作是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通过师生协作、生生协作,集中团队智慧,发挥团队力量,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协作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协作主要是依赖会话完成的,通过会话,在交流讨论中进行思想的碰撞,最终求同存异,统一思想,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协作的对象可以是学生与老师,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在协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去引领和指导学生。同时通过协作,教师从学生身上也可以得到新的思想、新的领悟,新的灵感,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手段等,不断与时俱进。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协作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新知识。通过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发表自身看法,借助同伴的力量,通过小组协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能力。把协作学习引入到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建构的过程。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师生、生生协作,在经过沟通争辩到互相赞同的过程中,达到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的目标,同时老师也会从中得到启发,实现教学相长。

(四)促进思政元素与实践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学生获得感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获取,在价值层面的提升和成长同样重要。教育者要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全面提高学生各项能力,帮助学生解决职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真正意义的满足感。将课程思政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契机,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优势,做好职业规划和社会实践引领,帮助学生实现职业能力培养与价值理念共生共长[4]。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思政元素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环境中,通过行动化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从而提升课程思政学生获得感。

为了实现全面育人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课程思政获得感研究,回归了课程思政的育人初心,把关注点放在学习者身上,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学生的获得感,可以客观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改革成效。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爱国情怀等,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业振.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逻辑及其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6):67-71.

[2] 张文军.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路径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9:12-16.

[3] 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2):98-104.

[4]吴晓霞.高职院校学生课程思政获得感的提升路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20):20-27.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 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研究 课题(课题批准号:JG21EB119)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