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城市轨道交通跨线运营模式探析
摘 要:随着我国主要城市对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由单线走向网络化,建设重心由城区线路转向市内线路,未来会有更多的市域线路接入市区换乘车站,导致换乘站的客流压力剧增,乘客出行时间延长,进而降低了轨道交通的吸引力,传统的单一运营模式已无法满足乘客多元化的需求。跨线营运组织是一种新型的营运组织方式,在市内铁路网络中,列车可以经由联络线从原来的线路转入另一条线路,搭乘市域线路的旅客在抵达该站点后,可以继续向其他线路的中心地带行驶,缩短换乘站点的步行时间,减轻换乘站点的客流压力。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跨线运营;完善策略;运营模式
引 言
跨线运营组织是指在城市铁路网络中,利用联络线将多条线路连接起来,从而使列车能够从原来的线路上通过联络线到达其他线路,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旅客在转点处所需的步行时间对旅客的出行效率造成的影响。近几年,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大量的新的铁路建设,并逐渐形成了网络的运行格局,随着铁路网络的发展,铁路运输组织方式的优化和提高运输效率已成为铁路运输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一、城市轨道交通跨线运营模式概述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至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单线经营和跨线经营,而另一种经营方式则是网络经营,城市轨道交通的跨线运营是指依托城市铁路网络的各个节点进行规划与连接,从而推动铁路在特定的线路上为区域交通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便利,从而实现多条线路的运行。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跨线运行总体上是集中调配、具体管理的模式,按照统一指挥,具体问题具体研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应用和改进运行图,并在各个线路分别设置OCC控制中心,同时在调度大厅集中安排和解决换乘问题。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周期很长,而且是不可逆转的,一旦建成,就很难进行大规模的改建,有些线路的运力可以反复使用,但有些线路却因为某些原因而无法完全发挥作用。采用跨线营运模式,可改善各大城市之间的连通性,使旅客出行及减少换乘,提升轨道交通的运输效率及效率。
二、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跨线运营状况的策略分析
(一)完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章制度,更新运营管理技术
要保证各项业务和管理工作的有序、规范性和可参考性,使轨道交通运行有据可依、有规可循,使得轨道交通的跨线运行有据可依从而有规可循,运营管理人员更加具有工作动力和积极性,能够不断调整和优化规章制度,严格开展运营工作,并更好地约束工作人员,防止其玩忽职守从而避免损失。在城市跨线运营中,必须不断完善网络运营管理内容,做好协调、调度、系统管理等工作,将管理、技术、工作标准有机地结合到实际运行中,根据城市发展和客流的变化,改进网络运营能力,从城市综合发展的高度进行综合预测和准确判断,从而对跨线运营高峰期进行提前准备和准确规划,全方位提升跨线轨道交通的运营能力[1]。要加快铁路运营技术的更新,提高铁路技术人才的素质,不断地创新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从多个层次上解决跨线运行的难点,并通过专家讨论会和集思广益,集中智慧,为跨线铁路快速发展奠定人才、技术基础和理论基础。
(二)分析行车组织方式,把握跨线运营时机
为了改善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需要对运行方式进行分析,将专线运行、互通运行和快慢线跨线运行相结合,综合考虑线路、车况、列车运行时间等因素,制定出适合跨线运行的最佳方案。应该改善快慢线数量、出站时间及分布,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旅客的需要,拓展市场,提高口碑。要正确把握跨线运营的时间,充分发挥铁路快速、便捷、高密度的特点,采用复合的行车组织模式和双向独立的行车经营方法进行跨线运营,既能保障列车的安全,也能减轻调度中心的工作压力。要对城市的客流情况进行细致的统计和分析,确定跨线运营中心的位置和建设,并在一些特殊的路段和重要的检查站设立运营分中心,配备直通车和备用车辆,以避免出现因线路晚点、道路堵塞等不可抗力因素而导致的严重后果。
(三)强化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对跨线运输环境进行风险评估
应加强对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不断加强车站外道路、安检设施、站台、轨道等设施的施工,提高有关工程的质量,并安排专家进行审核,对设施提出的安全问题需要反复思量后进行改善。为了更好地满足轨道交通的要求,必须对轨道周围的环境进行适当的监控和改进,以避免事故的发生[2]。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前期,需要对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并通过风险管理的方式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并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专家讨论,要准确地测量和评估设备、设施、环境,采用模拟分析、类比分析、实证实验等方法,全面对比各种可能情况下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强力度和高质量,建立重大技术方案专家认证制度,有效辨识风险根源,通过风险评估、分级预控和有效更改等措施减少乃至避免跨线轨道安全事件的发生。
(四)注重行车环境风险评估,强化源头防控
要改变跨线轨道交通的聚集模式,重视对车辆的筛选和运输方式的选择,以提高运输的周转效率,在列车抵达目的地之前,应进行优化,以确定楚列火车的长度、速度和载重等关键要素,并进行分级管理,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选择必须符合中国规划出版社颁布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104-2008)中的有关技术要求,选择的车辆必须满足铁路的特点和区域的环境要求。在满足技术需求的同时,尽量采用新技术,根据城市和地区的具体条件,选用具有较高安全性、经济成本将车辆数量降到最低,以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要考虑到交通流量等各种因素,并保留一定的运力,以确保车辆的选择和科学。
(五)优化跨线停站方案,保持轨道服务系统和其他系统的紧密联系
目前的主要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月台停站和不停站。与月台停车方式相比,无台停车方案的最大特点是停车次数较少,从旅客的角度来看,停站次数越少,就越能缩短中途停留的时间,这对节省旅客的时间、提高服务品质和运输效率都是有益的[3]。而对候车旅客来说,无月台停车方式会造成等候时间的增加,从而降低了服务的品质。对运营商来说,较少的停站次数意味着较高的运行效率,同时可以缩短运行周期,减少运行频率,降低运行费用。为了提高停站方案的综合效益,可以采用快慢车相结合的方法,即快速列车可以跳停,仅在一些客流大的车站停靠,而低速列车仍采用传统的车站停车模式。
(六)完善跨线轨道交通资本运作方案,降低融资成本
应该继续完善铁路运营的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资金,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制定科学的价格标准,以保证铁路运营能够获得市场的支持,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多元投资、整体规划和全面发展要结合起来,三方不停地同步带动周边资源的发展和整合,形成区域性的轨道交通跨线经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发展模式。要加强铁路票务市场化、产权明晰化,把信托计划与长短贷款相结合,以有效地解决资金紧张问题,提高轨道交通的资金周转效率,有效地降低了融资成本。在保证运营资金不会断裂的情况下,采取多种聪明的措施来降低运营成本,建立既有初始条件又有目标条件的动力组合方案,严格按照流程模型来实现跨线运输的成熟和可行性。对铁路运输的票价进行科学的引导,采取灵活的票价、团购等方式,以更好地吸引旅客,推动铁路客运市场的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跨线经营方式日趋成熟,要打破跨线轨道交通发展的瓶颈,不断提升其在交通线网络运输中的作用,需要系统规划,严格执行,有效的风控,及时改进和优化,充分解决技术、人力、物力、管理、安全调控、行车组织和维护、规划设计和改造等多方面的问题,促进城市轨道交通跨线运营模式更加适应当地和周边地区的发展情况,尽可能保证轨道交通的效益性、统一性与兼容性同时发展,全面保障轨道交通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克伟,邬春晖,于力明.城市轨道交通跨线运行客流影响分析[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2(10):87-91.
[2]温念慈,谭小土.深圳城市轨道交通跨线运营模式研究[J].智慧中国,2022(08):79-80.
[3]诸葛俊.城市轨道交通跨线运营模式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2(2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