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研究

——以纪录片《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为例

杨欣瑶
  
一起生活科学
2022年8期
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 110136

摘要:纪录片作为对外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是一部由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撰稿的纪录片。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着重分析译者在字幕翻译中三维转换的运用,既对语言层面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对文化层面上中国特色词语的选择,以及在交际层面如何迎合观众的交际习惯。通过案例分析,探讨纪录片字幕翻译中的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

关键词:纪录片;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

一、引言

对外宣传指的是面向国际社会宣传一国的方针、政策、国内的基本情况以及对国际问题的立场等,代表国家的形象和利益。它既可以是“对外传播”,也可以是用某种国际表达来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以及全面的中国,从而达到提高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即我们熟知的传播中国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对外宣传的传播特点在于它本质上属于一种跨国界、跨文化和跨语言的国际性的传播,这就注定其必须承担传递信息、澄清事实以及开展舆论战的多种任务。

二、生态翻译学

(一) 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是一项具有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既涉及生态学又包括翻译学。生态学被认为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科学。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规律和艺术的学科。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以西方生态主义、东方生态智慧和生态适择学说为理论基础[1]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Eco-translatology)——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综合性与整体性的研究。从译者的“顺应”和“选择”角度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进行新的描述和解释,展示和构建一个新的翻译体系。从本质上来说,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这一跨学科的视角出发,认为翻译即是适应与选择,要求译者合理运用生态学中的理性对翻译学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注重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强调的是原文和译文所构成的总体环境,包括作者、语言、读者、社会以及文化等,而所有这些元素则构成了一个互联的、互动的有机整体。依托于生物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等理论,同时又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中的“天人合一”等长时间形成的经典智慧,生态翻译学展现了生态翻译宇宙论、生态翻译知识论和生态翻译伦理观的三大哲学价值功能[2]。虽然生态翻译学作为中国本土原创的一种相对较新的翻译理论,但它已被广泛用于指导文学翻译,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3]

(二)“三维”概念及特色

翻译对译者来说就是一个适应与选择的过程。在生态翻译学领域中,译者需要掌握“三维转换”法。三维指的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语言维关注的重点是翻译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形式;文化维的重心是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传递;而交际维更多是关心翻译文本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作中得以体现。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背景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对译者在文化素养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翻译的生态学环境,同时运用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转换的方法来完成翻译过程,而一篇译文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译者在运用“三维转换”时所做出的努力,即“三维转换”的熟练度与成功率。

三、生态翻译学在纪录片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4]。此外,纪录片不仅娱乐大众,而且承载着制作人的意图,具有教育性和影响力。

(一)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特点

字幕翻译是一种将言语或非言语的视觉和听觉内容转换为言语视觉内容并增译在屏幕下方的一种翻译模式。字幕翻译工作的核心内容与要求就是将源文的语境与译文的语境进行有意义的、准确的、并且有效的转换,从而达到实现不同文化背景的语境下,表达者与接受者之间完成最完整的意义衔接,对影视内容的情感进行准确传递的目的。字幕作为交流的载体,应完成语言上、文化上以及交际上的无障碍交流。纪录片翻译不仅要考虑到翻译的严谨性、正确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要考虑观看者的接受效果,实现文化传递和文化交际。

一方面,与其他文体翻译相比,它不仅受制于双语转换的一般原则,还受制于时间、空间、字号、行号、图片、声音等技术因素。另一方面,纪录片字幕翻译与电影及其他形式电视作品的翻译也存在差异[5]。纪录片字幕的正式词语的使用频率高于口语词汇。不同题材纪录片的语言风格也不同,比如自然地理纪录片中使用的词语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而科技纪录片中包含的词语则更为严谨。

(二)字幕翻译中的维度转换

2018年,英国历史学家伍德联合解读中国工作室,共同策划推出纪录片《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在这部纪录片中,伍德通过实地走访、采访亲历者等方式,讲述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与变化,包括小岗村的故事、中国高铁、中国绿色与创新发展以及中国教育等方面内容。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在该片的字幕翻译中体现较为突出。

1.语言维度的转换 (Conversion at lexical level)

语言维度的转换本质上说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这是由源译两种语言在词语选择以及句法运用的差异形成的必然选择[6]。以词法以及句法的转换为基础,为达到两种语言的平衡,提高译文的适应性,译者在准确的把握原作语言形式以及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对文本做出语序以及语义上的调整。如,英语国家的人比较擅长抽象思维,喜欢使用抽象名词用来表达具体的事物。中国人则更善于意象思维,善于使用动词。翻译过程中常见的做法就是词性的转换和增词减词。同时,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主谓句中都存在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即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被动语态在英文中更常用,主动语态在汉语中应用更多。考虑到不同语言使用者的习惯,译者应重视这种语态的转换[7]

例1:

原文:Shenzhen became a city of 13 million people.

译文:深圳这座一千三百万人口的城市拔地而起。

例1中,一个“拔”字充分体现出深圳发展的速度,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巨大变化。把“变成了,成为了一个XX的城市”转换为“一座XX的城市拔地而起”,这样的自然转换利于译入环境的语言使用者的理解。

例2

原文:Deng Xiaoping was briefed on the situation here on the visit to Guangzhou at the end of 1977.

译文: 1997 年底,邓小平在广东调研期间,当地官员汇报了当地情况。

由于英语母语者的习惯,他们强调受动者,所以很多时候用的是被动语态,但是如果英译汉的时候照搬照抄,变成“邓小平被XXX汇报”,不符合汉语的习惯。尽管原文中没有出现“当地官员”字样,但是通过分析可以准确判断出汇报人是谁,译文中增添“当地官员”有助于中国观众的理解。

2.文化维的转换 (Conversion at cultural level)

文化维的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关注文化内涵的传达。翻译,决不应该仅仅是在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而应该是思想层面上的传递与过度,应当属于一种文化的移植。因此,译者要尽力将原作植入译入语的环境之中,使得两种语言的文化转换尽力达到完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和句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巨大的,同样也是翻译中在语言的层次上最大的障碍。译者在进行语言的文化维转换的时候应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体系。从文化的适应性选择和转化的角度维度上来说,译者需要集中精力深入的研究语言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应仔细考虑两种文化的差异,使用目标语的特色词汇。

例3

原文:“Business” became a dirty word.

译文:“生意”成了一个禁忌字眼。

意译是译者常用的翻译方法。从“脏话”的字面意思,意思是不雅和粗俗。但是如果把它的字面意思翻译成中文,中国观众可能会觉得困惑。而且,看到译文之后,同时联想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特殊时期,人们都以“大锅饭,铁饭碗”为荣,自己做生意,可以被理解为不务正业,不愿意被当时的人们提及。因此“禁忌字眼”更符合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例4

原文:Whether we implement the 4 modernizations or not will decide the fate ofour country and our people.

译文: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四个现代化”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在建国初期提出的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没有深刻了解的外国观众会发现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外国观众不需要在短时间内立即理解这个词。因为这部纪录片的以下内容可以进一步解释,所以直译在这里是合适的。

例5

原文:Development is the only best choice.

译文:发展才是硬道理。

原文中,“the only best choice”如果直译成“唯一最好的选择”,那么译文就会显得极度啰嗦。“硬道理”既表达了原文的本意,体现出发展的重要性,又具备中国特色,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内涵。

3.交际维的转换 (Conversion at communicative level)

交际维的转换指的是译者应关注原语文本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语中得以实现。换句话说,交际可以被视为翻译的最终目的。为了准确地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译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翻译作品将原文的内涵、作者的写作目的传达给目标受众。一般来说,在字幕翻译中,译者要将字幕翻译的特点与目标受众的交际习惯相融合,从而正确传递字幕信息,真实反映作品意图。《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是从各个方面探索中国的快速发展在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的交际意图是展示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因此,字幕翻译应符合中国观众的交际习惯。

例6:

原文:The Will of Chinese People.

译文:人心所向。

Will这个词,当做名词,我们通常翻译为“意愿,愿望”,“中国人民的意愿”,虽然意思表达没有问题,但是没能表现中国人众志成城,众心所向那种气魄。“人心所向”,简简单单四个字,表达了中国人对于改革开放的态度以及大势所趋的那种必然性。此处译文,译者充分考虑到受众(中国观众)的语言习惯,用“人心所向”这一四字词语,充分表达心中意愿,完成了一次文化维度上的转换。

例7

原文:Deng sent missions to Asia and Europe.

译文:他立即确立了亚洲和欧洲“求是”的任务。

“邓小平派任务到亚欧”显然不能达成有效交际的目的。用“确立”代替“派人派任务”。“求是”两个字,简明扼要地告诉观者,这次我们就是去“探索,求真,学习”去了。这两处翻译直接反映了译者对细节把握的高明之处。同样的,这句话既完成了文化维的转换—— 使用了“求是”这一中国特色的词汇,同时也达到了交际维的效果,让观众直接了解到了此行的任务。

例8

原文:...that will allow you to forge ahead

译文: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在例8中,“forge ahead”的译法,非常有中国特色。“Forge ahead”本意就是“锐意进取”的意思,但是如果就这么翻译,就显得译文有点干巴巴、没嚼头。“杀出一条血路来”,充分体现出来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为了实现富足的梦想,敢打敢拼,干劲十足。从交际维转换的角度来说,“杀出一条血路”更能表现中国人民的决心,这种译法会让观众感到极度的亢奋,每个人都仿佛置身于其中,准备“撸胳膊挽袖子”亲自参与其中,大干一场。

例9:

原文:Then China began to close doors...

译文:中国开始闭关锁国

Close doors 最直接的意思就是关上门,可以是家门、房门,有的时候我们会引申为关上心门等。这里,如果我们直接翻译为“关上国门”,无法准确的表达那种固步自封、井底之蛙的内涵。一个闭,一个锁,非常形象的展示了当时中国的情景——自以为中国是世界中心,拒绝一切外来的,包括思想与文化。此处译文既生动又入木三分,且符合中国的历史,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很好地完成了一次交际维层面的转换。

四、结论

根据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纪录片译者不仅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在文本转换过程中,还需要深入地了解文本背后的含义,进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个层面的适应转换,提升纪录片字幕翻译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达到完美交际的目的。本文结合胡庚申教授的三维适应性转换,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故事》的字幕翻译分析,发现对于三种维度在记录片字幕翻译中的实际效用而言,译者不仅要遵守字幕翻译的原则,还需要综合考虑纪录片字幕翻译下的语境,更多是直接与纪录片所处场景以及背后的文化语域相结合,从而凸显出字面翻译下的文化背景及其内涵,从而便于译入语观众的理解[8]。通过探讨《中国改革开放故事》的生态功能,可以为纪录片字幕翻译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

参考文献:

[1]胡庚申.以“生”为本的向“生”译道——生态翻译学的哲学“三问”审视[J].中国翻译,2021,42(06):5-14+190.

[2]刘军平.生态翻译学之三大哲学价值功能[J].上海翻译,2022(01)_1-8+95.

[3]黄忠廉,王世超.生态翻译学二十载_乐见成长  期待新高[J].外语教学,2021,42(06)_12-16.DOI_10.16362_j.cnki.cn61-1023_h.2021.06.003.

[4]卓云贝. 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策略与方法[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1.

[5]宋安妮.论电影翻译中的“三维”转换[J].电影文学,2013(14):151-152.

[6]刘珊宏.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新闻报道的英译研究[J].汉字文化,2021(24):142-143.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1.24.066.

[7]陈晰.认知语境下的中文纪录片字幕英译与制作的效度研究——以《港珠澳大桥》记录电影为例[J].翻译研究与教学,2021(02):23-28.

[8]闻惠敏,万涛.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多维适应与选择[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2):93-9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