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五四精神”在当代青年中的传承路径研究
摘要: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内容的五四精神历经百年,仍显现出强大的精神伟力,有利于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本文立足实际,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等定性方法研究“五四精神”在当代青年中的传承。“五四精神”的传承需要青年自身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之力。与此同时,还需要发挥党委、家庭、高校和大众传媒的作用,从而汇聚起传播“五四精神”的磅礴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五四精神;当代青年;传承路径
一、“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对五四精神作了更为明确的肯定:“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也就是说,“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
(一)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底色。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人为刀俎,我为人肉”的屈辱激发了青年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他们纷纷走向街头,喊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等口号,彰显了青年学生与国家共命运、同呼吸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在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下,中国仁人志士经过甄别比较,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一条通往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道路,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当代,中国青年要传承好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二)进步精神
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五四运动是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追求进步是整个五四运动的价值取向,也是推动整个运动发展的精神力量。五四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而爱国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思想。五四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这代表着一种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趋势。在当代,中国青年要勇做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不畏艰难险阻,努力用汗水和青春创造有奉献、有理想的人生。
(三)民主精神
在五四运动期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举起了“民主”大旗,被称为“德先生”。五四先驱们批判封建专制旧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唤醒了人民自身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自觉参与到救国救民伟大运动中。在当代,中国青年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民主观为根本遵循,要积极倡导民主观念与民族精神,要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而不懈努力。
(四)科学精神
五四先驱们在同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作决裂的时候,接受科学精神的洗礼,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之下,将思想解放的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使科学成为国人救亡图存的希望。在科学精神的激励下,我国走过了从科学救国、科教兴国到科技强国的风雨历程,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当代,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培养系统思维、战略思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二、“五四精神”对当代青年的价值
(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指出:“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 弘扬五四精神,有利于当代青年从五四运动的那段革命历史中缅怀革命先烈,以他们为榜样,关注国家命运的发展,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建设相互结合,加深对历史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有利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019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因此,新时代就必须充分发扬五四精神,增强当代青年文化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从五四精神中汲取前进的强大力量。惟有如此,当代青年才能成长为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中华民族才有实现伟大复兴这一宏伟蓝图的精神基础。
三、“五四精神”的传承路径
(一)提高自身觉悟
当今世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但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代青年在享受岁月静好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发扬“五四精神”、笃志力行、不负韶华。传承“五四精神”,青年自身的觉悟是一方面,社会加强对五四精神的传播,加强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坚定理想信念,将“小我”融入“大我”
新时代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将理想细化成为每一阶段可通过努力实现的小目标。在对五四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过程中,应当学习前人对追求理想并付诸行动的毅力,在实现远大理想的过程中,不能半途而废,应当积极付诸行动,寻求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当代青年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积极融入人民群众,投身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三)担当时代重任,勇于砥砺奋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当代青年是一个国家最具活力和最积极的一群人,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先锋力量。在五四运动时期,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军阀专制统治,广大青年就展现出了历史担当,勇于承担历史和国家众人,积极作为,为救亡图存抛头颅、洒热血。对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其本质就是对五四青年担当历史使命的继承和发扬。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当代青年更应该秉承先人之志,自觉承担国家责任和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终身。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大学生的讲话中,曾多次提到过“奋斗”二字,足见奋斗对广大青年的重要意义。勇于砥砺奋斗是广大青年实现人生理想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的青年敢于打破旧思想旧束缚,为时代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广大青年要继续发扬和传承五四青年的奋斗精神,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攻坚克难中创造新业绩,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争做时代先锋,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展现奋斗的青春风采。
(四)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知识是进步的阶梯,青年人只有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见识,练就出过硬本领,才能够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五四时期的青年正是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因此在革命中表现出超强的思维视野及过硬的本领。当代青年依然要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之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所以当代青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学习的阶段要勤奋学习、丰富学识,在不断学习中增长见识、激发潜能,更要学会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积极参与到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当中,在时代的潮流中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的更迭对当代青年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劳动技能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当代青年在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过程中练就过硬本领,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复合型人才。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但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对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新时代青年要不断修身立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辨是非、恪守正道,保持定力、严守规矩,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首先,要明确正确的道德修养。当代青年要锤炼品德修养,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规范,什么是错误的道德规范,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对不经思考的随波逐流。其次,要学习榜样,自我反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青年要向品德高尚看齐,学习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从他们身上汲取强大的前进力量,更重要的是,要经常反思自身,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进步和成长。最后,要加强道德实践。道德修养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广大青年应能够去真正的践行道德规范,用行动去表达善意,从而使我们的社会风气更加的积极向上。
(五)汇聚社会的磅礴力量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新时代下,提高广大青年对“五四精神”的认知,要从家庭教育这个根源上入手,呼吁广大家长把“五四精神”融入家庭教育中。
大众传媒是社会化的现代工具,是影响大学生价值导向的渠道之一,具有实时性、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优势。新时代传播“五四精神”,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作用。利用网络共享平台开设与五四相关的教育课程,比如现在开设的“青年大学习”网络主题团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等等, 坚持线上学习和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增强五四精神的宣传力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及趣味性。
参考文献:
[1]胡献忠,刘佳. 五四精神在新时代青年中的认同与传播研究[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41(03):18-26.
[2]滕雅琳. 新时代青年践行五四精神的四维路径选择[J]. 青少年学刊,2021,(06):3-10.
[3]张海玉. 新时代大学生弘扬五四精神研究[D].河南大学,2020.
[4]张泽诺.新时代五四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杨凌职业技术学报,2020,19(04):45-46.
[5]孙亚卿. 媒体融合下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其传播策略分析[J]. 中国报业,2022,(09):108-109.
[6]利亚欣,郑罡,陈萍. 当代大学生五四精神认识与践行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2022,(02):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