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探讨基于实践能力提升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以《环境项目综合设计实践》课程为例

莫武刚
  
美文新篇
2022年26期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 长沙 410114

摘要: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该专业教学少不了实践环节。为了提供学生必要的实践场所,更好地感性掌握本专业理论,本文采用案例分析、项目参与验证的方法从实践教学意义、课程改革策略环节、项目改革的特点及其创新性等几方面揭示了环境设计实践课程可行性模式。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压力大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环境设计;实践;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的意义

目前我国环境设计教学与实践结合还不够紧密,表现在专业课程的设计重视学科知识而轻视实践内容,如专业课程作业多半是结合虚拟题目来训练学生掌握设计理论及相关知识情况,感性认识缺失,教学效果不佳。实践性是环境设计学科的主要特征之一,实践内容不仅包括设计表现的动手操作,还包括对于社会文化的了解、设计程序的掌握、沟通协调能力等项目所涉及的各种问题解决能力。虚拟题目训练不可获得上述能力,因此,将真实设计项目定为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是培养专业能力的较好途径,它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建构,也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转化,更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综合专业能力的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是通过不同层次的实践环节逐步培养起来的;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的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当注重“知行合一”,建立实践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综合性专业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全面发展。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环境项目综合设计实践》课程主要是通过对室内外空间环境设计,提升学生的造型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2020年我们对之进行了改革,加大了实践操作与思政浸入,对接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将课堂搬到“办公楼堂”,以实地项目设计为主要课程内容,2年来,本课程不仅深受学生喜爱,还受到设计企业的极高评价。

2.实践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专门研究实践课程教学资料不过,多半是阐述知识的建构或实践对知识的重要性,我国明代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中就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与行既不分离,亦无先后。“[1]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知与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二者互为表里。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美国杜威在1929年出版的著作《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中将“知行合一”的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杜威指出“知”本身就是以“行”为核心的。[2]“从科学研究的实际程序判断起来,认知过程已经事实上完全废弃了这种划分知行界线的传统,实验的程序已经把动作置于认知的核心地位。”因此,在杜威看来,“行”对于“知”具有优先性。杜威的视域超越了狭义的科学认识论,他所关心的是实践作为架通认识与评价这两个领域的中介环节的重要意义。杜威认为正如自然知识的获得来源于对自然的实践,指导人们的生活价值,同样产生于生活实践。它提供了材料以备用反省操作把它转变成为被认知的对象。“被经验的对象和被认知的对象之间的差别乃是时间上的差别”,这段时间即实验的过程,经过实验的探索,前者转化为后者。生活中的价值并非抽象的、确定的东西,而是一方面体现了人们的经验的爱好,另一方面又在经验中被证明是可能实现的东西。

以英籍匈牙利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M. Polanyi)为代表的思想家们为了挑战正统的认识论研究范式的局限,特别是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知识观和科学观,指出知识应当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3]前者是可以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达的知识;而后者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是一种“行动中的知识”(knowledge in action),或“内在于行动的知识”(action inherent knowledge),它镶嵌于个体的实践中,非训导或灌输所能达成,只能在行动中被体验、被觉察、被领会、被内化。而实践可以完成默会知识的学习。

目前,欧美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我国政府与教育相关部门多次发文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文件,部分高等学校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从总体上讲,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还不够成熟,根据设计学学科的属性和学习者全面发展的需求,实践课程不应当被设计为孤立的教学环节,而应当被设计为具有层次性、综合性与统和性的课程体系。特别是潘鲁生教授的《论新形势下高等设计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论文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很有参考价值。

3.环境设计实践课程改革策略

3.1改革内容

3.1.1设定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全过程,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工匠精神”;探寻一条适合环境设计专业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新型教学方法。[4]

3.1.2以“成果导向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向,采用问题和案例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秉承“创新务实”的教学理念,突出专业特征,拓展课程实践教学过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素质与社会竞争力。

3.1.3改革目标及关键

(1)以“思政融合”为引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通过公司实践项目课程学习,让学生融入社会,投身到社会服务中去,提升自身的价值感,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

(2)以“师徒传承”为方式,围绕环境设计专业重实操的核心特色,将指导老师的专业积累传承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达到高质量就业的目的。

(3)以“成果应用”为路径,遵循成果导向的理念,将教学成果在地实施,服务设计公司、提高人居环境的品质。

3.2课程实施方案及效果

该课程改革采用“成果导向教育(OBE)”,“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根据内外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培养目标,紧紧围绕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途径比如浸入思政元素——现场施工制作时,让学生们领会施工过程中的工匠精神。这样通过多种方法、涉及多课程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又发挥了高校的专业智慧来服务社会,为推动湖南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课程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社会走向、市场需求以及实践发展教育路径,并探讨适应地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实验研究等。

该实践课程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通过强化实践设计作品,将教学成果在项目中实施,既服务设计单位、提高了人居环境的品质、增加了人民的幸福感,达到学生、学校、社会设计单位三赢的效果。并且丰富了教学科研成果,教师围绕实践类教学改革研究发表了多余篇研究论文,多次受邀请参加行会论坛,为课程研究在理论上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模式可推广应用到国内其它高校实践课程。

4.课程改革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我校《环境项目综合设计实践》课程力求创新以探寻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新途径,创新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思政引领,专业教学与立德树人有机融合

课程中将思政之盐溶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还提升了课堂温度,传承了“工匠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师生们以专业知识为社会提供高品质的公共环境设计方案。

4.2开放课堂,把“校园课堂”转为“公司课堂”。学生体验项目调研、驻地设计、方案绘制、设计落地、跟踪服务的全过程,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4.3多方评价,优化学生成绩评定方式

学生成绩考核更加公平与科学,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最终成果分数两部分组成,最终成果采取校内指导老师、校外指导老师、业主方、学生互评的四方评价更科学合理,体现了课程教学工作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增加课程的价值认同感,提升课程与社会就业需求的衔接度。

4.4教学方法上,本课程采用教师在项目现场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做的过程中深入思考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体验学习,学以致用。这种相异与普通课堂教学,而采用“师徒相授”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

4.5在教学平台建设上,不仅创建了线上的信息化资源案例库,还建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线上信息化数据平台展示、解析优秀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在实践前认识课程重难点,结合教学基地的项目实践,使学生了解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大大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发挥了高校的专业智慧服务社会,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课程开设以来,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成绩优秀率达到35%。学生的设计方案获得国家级、省级专业竞赛奖几十余项。同时,缘于课程部分项目对接乡村振兴设计项目,通过协同育人方式利于学生知识体系建构与提高沟通协调等能力。例如课程2019年开始对接美丽乡村设计,提供乡建成果,将课堂搬到“乡村田堂”,提高了学生兴趣,设计成果还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极高评价。课程成果已被教育部官微、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学习强国等中央、各省市地方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5.结论

实践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重要环节,是衡量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搭建实践平台、创造设计实践教学环境是关键。我院的环境设计项目实践课程,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探索,如采取思政引领、开放课堂、多方评价、特别是采取“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的特征,以真实项目为背景,通过体验参与真实项目的全过程新教学方式与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工匠精神”;还有采用问题和案例引导法,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今后,参照上述模式可以推广到其它高校。当然,实践课程改革当中还有一些问题,我们今后将不断完善,通过校内外综合检验来持续改进和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模式以及具体实施方案,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永胜.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效力与实践能力[J].江淮论坛,2020(06):106-113+197.

[2]王晓东,胡富珍.杜威个性化教育思想的中国化实践与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02):150-156.

[3]刘晓燕.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取向:基于默会知识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01):109-111.

[4]俞壮.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论的高校课程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20.

教改课题:2021年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编号(XJG21-080)

作者简介:

莫武刚(1973-),男,长沙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理论及环境设计。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