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创产品中的创新运用分析

彭玉璋
  
美文新篇
2022年12期
三亚群众艺术馆 海南 三亚 5720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最宝贵的财富,有着极高的艺术、经济以及教育价值,特别是各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多元和丰富,明确把握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俗艺术,将其与文创产品融合展开创新运用,可以助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传承传播、丰富与优化区域文创产品,带动当地旅游经济迅速发展,让非遗文化可以与旅游业对全面融合。基于此,文章就以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分析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创产品中创新运用措施。

关键词: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创新使用

引言:

黎族作为海南土著民族且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受到当地经济发展以及生存生活习惯的影响形成丰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服饰、饮食、民俗、建筑以及方言等各个方面拥有明显特色。不过近年来受到海南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影响,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为保证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高效传承与弘扬,需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当地特色文化名片,将黎族文化与文创类工艺产品相结合,形成一个“非遗+旅游业+文创产品”的特色发展形势,以此来助推当地经济以及文化全面发展。

一、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创产品概述

(一)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族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在海南定居时间根据有关调查发现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殷商商代,于古代越族有着一定关系,最早出现在唐后期刘恂所著的《岭表录异》这一书当中。其中“黎”这一称谓是他称,是汉民族对于黎族的称呼。目前,黎族在海南主要聚居在三亚、东方、乐东、白沙、五指山、保亭、陵水、昌江以及琼中等市县。黎族人口约有1602104人(《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特有的精神价值,拥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他们的智慧和文明的结晶。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海南地区民族文化发展、积淀以及创新等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目前海南列入省级国家级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9项,涉及的种类有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舞蹈、民间文学、民俗等类别。其中,较为突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藤(竹)编技艺”“黎族打柴舞”“黎族竹木乐器”“黎族船型屋制作技艺”“黎族体育竞技”“黎族民间故事”“黎族民歌”“黎族传统婚礼”“老古舞”“黎族剪纸技艺”“黎族钻木技艺”等,各种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着黎族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体现出黎族先民在人生、科学、信仰以及哲学思维等各个方面的智慧以及情感,是人民在生活中全面抒发自身对于幸福生活向往,也是黎族民众审美情趣以及观念的重要表达,具备较强的民族性、历史性以及多元化特征。结合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的优势以及特点,来展开文创产品设计以及创新,不仅可以让黎族文化形象在全世界面前展示,让更多居民认识与了解到黎族文化,还可以振兴传统工艺以及旅游业[1]。

(二)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属于一种文化产品,核心就在于文化内涵,当中浓缩与蕴含着区域的历史以及文化[2]。人们通过挖掘区域人文历史资源当中独特的元素,提炼当中文化符号以及市场价值,进而创作出具备价值以及灵性的文化产品进行推广,可以全面传播当地丰富的文化,推动经济进步。一般的文创产品会将各种文化直接转换成为“创意”,并在不同产品上附加,凸显出产品具备的独特性,在商业市场发展过程中产生价值[3]。

二、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在文创产品中的创新使用

近年来,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海南区域旅游热点,旅游环境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但是与黎族民族有关的文创产品发展存在一定后劲不足的情况,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深入开发、更新速度较为缓慢以及创意内容不多,个性形式不够明显,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品融合存在的短板问题,对于旅游产业带动效果并不明显[4]。因此,在需要继续加大对各种艺术性、工艺性、纪念性、审美性、文化性以及功能性于一体的文创产品研究力度,创新工艺旅游纪念产品,使用物质手段以及载体将文化转变成为可触摸、可视觉的产品来达到“托物寄意”目的。

(一)延其“意”,传其“神”深入挖掘黎族民间故事

海南岛孤悬于海外,岛上黎族人民长期在相对较为封闭的环境当中生活与生存,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艺术,较多的保留的民俗故事以及传说,这些传说是海南人民情感的表达的凝练,也为民族文创产品的设计以及开发提供十分丰厚的设计源泉[5]。以黎族神话故事为例,黎族深化故事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划分成为以下几个类型:对于各种强权的抵触对于可歌可泣爱情的歌颂,例如:百兽衣传说、鹿回头传说以及甘工鸟等;对于伟大英雄人物的赞美以及崇敬,展现着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表现故事有英雄花、大力神等;对于族源以及人类起源的理解与感悟,如五指山、黎母山传说等。故事类型十分丰富,不同故事均表达着黎族先民的生存感悟,需要结合不同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资料收集,提炼当中的精髓以及重点,把黎族民俗传说故事当中的各种视觉符号当作设计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设计当中,做到延其“意”,传其“神”,让文创产品可以为海南三亚旅游地赋予文化内涵,助推区域特色文创产品以及传统工艺的销售。例如:可以充分结合大力神等各种传说故事中各类角色,将其“萌化”,设计成为大力神工艺纪念品、书签以及公仔玩偶、挂饰等,进行全面推广与传播[6]。

此外,还可依托各种民俗故事当中形象以及故事内容进行二次加工,设计成为各种小插画,依托用户年龄以及需求来确定插画,将插画全面在各种创意产品当中融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以及地域文化的要求。例如:针对鹿回头这一神话故事,结合故事内容、海南地区自然环境以及不同需求来展开设计,对于文创产品,因为属于商业类型结合市场不同年龄段需求,可以将插画划分成为唯美写实、立体、时尚、卡通以及漫画等形式,并采取电脑绘画、摄影以及手绘等各种形式开展制作,将制作出的插画全面融入到海南区域旅游景点以及有关产品当中,以此来达到展示海南多元的文化,满足人们对于商品购买需求[7]。例如:设计不同鹿回头插画,与办公文具、纪念品以及生活用品结合,设计神话系列的吸管杯、遮阳伞、手机壳、笔记本以及其他各种产品,各种插画图案尽量以深蓝色为重点,与鹿回头半岛旅游景点相结合,不仅可以让人们在视觉上起到降温的效果,还可以真正将文创产品与人们生活相结合,达到全面推广与传播的作用。此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活用品相结合,还可以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人们可以在生活中长期使用。

(二)提取各种造型元素,展开动漫周边产品设计

黎族在长达千年的生产以及生活过程中,获取各种多元化、形式丰富的造型元素以及产品,包括黎锦、狩猎工具、陶罐、民俗房屋等,各类造型元素与黎族居民生活有着十分密切关系,也为特色化、独有化旅游景点开发提供众多素材。动漫产品作为文创产品一个种类,海南大部分区域动漫文创作品都吸取此类素材,形成独特、专属的动漫产品特征。不过在过往一般是需要拥有成熟动画,做好市场铺垫才会拥有动漫产品。而目前,随着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高质量发展,各种新型的动漫周边产品利用各种途径在市场当中获取一席地位。可以针对黎族生活当中各类造型元素展开周边产品设计,把许多微型造型引入到现代生活当中。例如:将民俗房屋、狩猎工具以及民俗故事当中角色设计成为玩具、日常小用品、服装鞋帽等,如鹿角毛线针织帽子,鹿回头系列的饰品,狩猎工具等也可设计成为动漫周边小饰品等。

(三)提取黎族色彩元素,凸显产品特点

黎族受到海南气候环境的影响,色彩理念当中充分融入了狩猎、自然以及哲学等思想,形成一种将黑色当作主要基调的色彩文化,服饰色彩从整体层面来看色彩分明、黎锦斑斓,方言各不相同的区域又加入青色、蓝色以及红色等各种色彩进行划分,在生活以及生产当中主要使用黑色来集中展现黎族的精神与文化。从具备较强特色茅草船型屋到渡水葫芦,从纹身画面到房屋建筑当中的泥片黑陶等都全面展示着黎族地区色彩特征。可以结合这些独特、专属的色彩观念针对文创产品进行开发,构建与明确区域文化特点,方便后续系统化使用与开发黎族文化宝库[8]。例如:在坡鹿以及鹿回头山有关插画进行设计过程中,鹿回头山插画颜色需要将绿色当作主要基调,展现鹿回头景区具备的特征,在当中适当加入饱和度较高的米黄色来全面区分背景和主题画面之间关系,让人们有着一目了然的观感;对于坡鹿插画,则需要将褐色与红色当作主要基调,以此来凸显黎族文化特色,背景则可以适当引入饱和度不高的黄色,整体为人们带来一种自然与古朴的感受,以此来让插画特征更加鲜明。

(四)结合手工元素和自然特征,展示浓厚文化气息

在将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使用到文创产品当中时,需要充分把手工工艺和自然特征相结合,展现当浓厚的文化气息以及氛围。具备浓厚黎族文化气息的各种文创产品,不仅是对手工工艺艺术的表达,更是对黎族居民审美意识的一种认可。并且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较为独特地理环境当中,由当地居民自主研发与创新的,充分展示着自然古拙的独特艺术魅力。因此,在针对文化产品进行创新设计时,对于黎族文化符号可以用一种较为自然状态在文创产品当中呈现出现,不用刻意的进行雕琢,也不用设计与融入各种商业色彩。因为在黎族众多文化当中,原生态自然的“拙”更加能够体现黎族先民的“雅”。例如:在设计民族文创服饰产品过程中,需要充分展示出黎族独特的纺染织绣技艺以及黎族特有的民族图腾,既能展示出浓厚的黎族风情又不失时尚感。有关旅游群众在获取此类产品后能够充分感受到黎族的文化,对于产品的情感也将有效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创产品作为文化与创意的融合,具备地域文化性这种十分特殊的属性,在设计中不可以简单的针对区域文化、造型、材料工艺或者功能进行设计研发,需要充分凸显出海南岛黎族具备的文化特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正确的价值观念,不能仅凭借现代人们的喜好以及需求,也不可以单纯依靠传统观念与文化,需要将传统观念和现代人们喜好相结合,在尽量保留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以及特征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审美形式,以此来让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新时代当中得到全面推广,真正达到传承、传播、弘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让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可以更加多元与丰富。

参考文献:

[1] 吴超琴,王娟.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顺德青田村烧番塔为例[J]. 西部皮革,2021,43(12):123-124.

[2] 胡唯.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域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以吉林省文创产品为例[J]. 流行色,2021(6):91-92.

[3] 徐乐,赵得成. 西夏陶瓷经典纹样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以牡丹纹为例[J]. 西部皮革,2021,43(11):91-92.

[4] 陈慧君,高赫添. 文创背景下民俗文旅产品发展趋势分析——以益阳花鼓戏文旅产品开发为例[J]. 大观,2021(4):91-92.

[5] 何怡露,赵文敏. 基于地域性文化造型因子文创设计方法研究 ——以唐山皮影头茬为例[J]. 设计,2021,34(16):24-27.

[6] 程建虎. “节点”书写在城市气质建构与文化遗产“变现”中的作用——以华岳庙与华阴市为例[J]. 临沂大学学报,2021,43(2):56-63.

[7] 唐雪晶,姚耀华,甘婷. 地域性文化融入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 ——以黄冈东坡文化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2020(17):124-125.

[8] 黄文卿,徐彦婷. 基于“时空坐标”的跨领域文创产品开发模型——以黑龙江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为例[J]. 美术观察,2020(1):75-7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