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潮汕非遗文化传承现状与策略研究分析

——以“珠浦女子英歌队”为例

陈美颐
  
美文新篇
2022年20期
汕头大学 广东 汕头 515000

摘要:潮汕是历史文化与侨文化的承载地,有着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而潮汕英歌舞也是其中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以英歌舞为代表的非遗文化面临着发展和传承的难题,急需探索有效道路。其中潮汕珠浦女子英歌队因为自身独特的文化与社会价值以及向上的发展传承历程具有思考参考价值。本文即从潮汕珠浦女子英歌队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相关政策背景,探讨新时代潮汕女子英歌舞的保护与传承措施,进一步助力潮汕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

关键词:非遗文化;文化传承;潮汕英歌

1 引言

潮汕英歌是重要的非遗文化与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民间传承已有四百多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当地教育的普及与人们观念的转变,让原本禁止女性参加的一些社会活动发生了改变,如潮汕英歌。其由原来即使女性角色都由男性扮演的表演形式,演变到男女混演,最后产生了女子表演。

珠浦女子英歌队是于1986年组建的,但中间因为时代的局限与经济问题导致了散队,此间女子英歌的资料出现了大量流失,动作招式接近失传,文化传承遇到了极大的危机。且因为珠浦无英歌舞队的原因,所以在潮汕新年中只能雇佣他村的英歌舞队进行表演。在对比他村英歌舞的表演后,珠浦的民众认为重建本村英歌队刻不容缓。在文化断层二十多年后,汕头市濠江区珠浦村互助义工队发起并筹资来招募新的珠浦英歌队。最初村民想先重建男子英歌队,但考虑到历史上也原有女子英歌队,最终两只队伍都重建了。

本文想以珠浦女子英歌队为例,来说明英歌传承中遇到的得失与应对策略,研究非遗文化背后的传承思维与新模式,为全国范围正在遭遇传承困境的非遗文化队伍提供方法论借鉴。

2 珠浦女子英歌队——传承过程的得失现状与应对策略

17年重建至今,从开始困难的招募,到拥有一百队员,珠浦女子英歌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与现任队长的访谈之中,笔者发现女子英歌队是在组成人员、宣传方式、队伍性质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才得以发展。其是很好的非遗再创新发展的典范,能为非遗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2.1 重创之初,动作资料丢失

潮汕地区一共有五班女子英歌队,流传时间最为久远与有名的是朝阳的西门女子英歌队。重建之初,当时的教练们去寻找学习了1993年的珠浦英歌舞录像。可惜的是,只有男子英歌队的影像保留了下来,女子英歌队的影像自此丢失。所以在最初动作丢失的情况下,珠浦的女子英歌队最开始学了西门女子英歌队的动作并加以改编,形成了珠浦女子英歌队的最初版本。但因为一味学习最有名气女子英歌队的动作而缺乏自身的独创性,所以珠浦女子英歌队当时也饱受争议,珠浦的队长也深知这不是长远之计,所以在之后的时间也一直在深入研究。

2.2 吸纳潮剧,重创动作

想要重振珠浦女子英歌队必须回归潮汕英歌舞的本源。通过与无数、潮剧、舞蹈、珠浦男子英歌队舞步的研究组合重构进行不断的改良与试验,到18年已经形成一套独立的独创的英歌舞舞步了。

珠浦女子英歌队的负责人是本村男子英歌队退役的老队员,在日常训练之时会把男子英歌动作进行改良与女子英歌进行更好的结合。有别于其他的英歌队,珠浦女子英歌队无教练角色,由现任的女子英歌队队长黄燕婵与负责人黄佳祥来进行队伍的训练与动作、阵型的编排。现任队长是对潮剧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人,在与教练的磨合、思考、加入潮剧动作尝试后,珠浦女子英歌队舞步蓬勃发展。

2.3 重创之初,人员招募困难

在17年重建之时,因为女子英歌队名气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当时有很多本村人士也并不知道有珠浦女子英歌队的存在。又因为女子性格较为害羞,刚开始一直招聘不到队员,招募情况并不乐观。最初18年的时候,通过负责人与义工团队努力宣传,带动亲朋好友才有了二十六人的队伍。

2.4 招募队员,名气与队员自身宣传很重要

黄佳祥总结到,刚开始招募的困局,是因为人们不了解、不感兴趣。而在最近几年,珠浦女子英歌整体的演出赛事、队员增多后名气大幅提升,对人员的招募起了很大的作用。

虽表演英歌最好的年龄为18至25岁,但因为招募的局限性所以珠浦英歌队的组成人员大多由村中青少年组成,平均年龄仅15岁。前期招募困难,负责人只能在看到初高中女生聚集的时候便过去宣传来邀请她们加入队伍,因为这部分群体,会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来训练,且有一定的连带号召力。也通过她们自行的宣传,珠浦女子英歌队的名气也越来越大,队员也越来越多。所以对于非遗文化的重构与传承还是需要转换思维,因地制宜做出调整。

2.5 公益性质,保持传承动力困难

珠浦英歌舞队是由义工队集资组建,所以本身自带了公益性质。但队伍的训练并没有因为公益的性质而缺少质量,一般在周五周六的晚上7:30~9:00于珠浦老妈宫前进行训练。平时的训练是非常幸苦的,队员们都是抱着不计回报的想法前来训练。

平时的费用都是由村内的义工队承担,且负责人还自愿出资补贴来支持队伍正常运作。但因为最近的义工队财政紧张,珠浦女子英歌队也需要考虑未来的商演。

2.6 练舞更练人,让传承充满使命感

在访谈之中,我们了解到:负责人平时会很注重队员自身纪律、个人形象,因为他认为每个队员都代表着珠浦女子英歌队,形象与做人都需要正派。在他的要求下,队员们都严于利己,对自己是英歌队员具有强烈认同感与责任感。在培养了优秀的队员也打开了珠浦女子英歌舞的知名度。

3 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

3.1 存在问题

1)支持资金的缺失。单纯的靠义工队与负责人的资助很难保持完全公益性质具一旦资金断裂,珠浦女子英歌队也会面临解散的风险。但英歌队商演也具有数量局限性、价格问题、发展时间问题。

所以无论珠浦女子英歌队未来是否走商业路线,都应该借助第三方平台,如博物馆、政府、文创团队进行宣传打造与募集资金支持。一定程度解决资金问题,才能创造合适的传承环境。

2)队员对于英歌蕴含文化认知较弱。虽然队员们的参与积极性高,但在访谈中了解到,队员对于英歌舞的缘由以及知识只处于浅层出步了解的状态,是英歌的传承是一个很大的痛点。对于这类观赏性非遗的传承,在传承动作技艺的同时更多的是传承一种精神面貌与知识。

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还需与文创团队、博物馆结合开发出有趣、创新、独特的文创产品来宣传英歌舞文化,让人们感兴趣去了解英歌舞的深层次内涵。

3)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想更好的传承非遗势必需要运用好新媒体平台。对于珠浦女子英歌队来说,不能单靠队员与负责人在抖音、快手的传播,这会导致缺乏规范性与集中性与传播形式单一的问题。应该集中运营新媒体平台,规范准时更新,还也可以和院校进行合作来采取动画、剧情的形式去表现英歌舞的独特魅力。

3.2 发展策略

考虑现有的财政压力,珠浦女子英歌队应该多考虑与院校进行课题合作,共同探索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合作重点应为宣传、故事挖掘与文创产品的研发。通过新颖的手法将独居特色的珠浦女子英歌元素融入产品,来讲述独属于珠浦女子英歌舞的故事从而来打开知名度。平时训练之余也需要与队员进行相关知识的科普与讲解,这样才能让珠浦女子英歌队的传承动力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吴旋娜,徐怀,王娉秀,林颖欣.新媒体格局下潮汕非遗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珠浦英歌队”为例[J].科技传播,2020,12(18):51-52.

[2]王晓兵.潮汕女子英歌的意涵解读[J].大众文艺,2018(15):31-32.

[3]李思敏.“非遗”视角下普宁英歌的传承发展困境及新路径探索[J].大众文艺,2020(09):48-49.

[4]李小婧,潘汝琦,姚莹欢.潮汕“英歌舞”传承与创新路径探究[J].文化学刊,2021(07):51-54.

作者简介:

陈美颐(2001.08-),女,汉族,广东佛山人,本科在读,汕头大学,研究方向:非遗文化传承。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