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非遗手工艺创新与文创设计的融合发展

杨昀欣
  
美文新篇
2022年24期
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5

摘要:非遗创新有三个方面:内涵、工艺的创新,非遗传播展示方式的创新和非遗文化符号的利用创新。伴随着文化强国口号的提出,非遗传统手工艺与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非遗文化符号融入文创产品,促进现代设计与非遗文化元素相结合的创新道路逐渐明晰开来。通过对非遗手工艺创新和非遗文创设计的异同来把握两者的发展方向,以更好促进两者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农耕经济,其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智慧、情感、思维、 技能、信仰等印记。步入现代化社会之后,工业生产模式冲击着传统手工艺的生存根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陷入困境。困境中有的手工艺逐步消亡,有的惨淡经营,有的则开始与时代接轨向现代手工艺的方向发展。多年以来,传统手工艺创新在摸索中逐步发展,同时文创设计也在结合非遗文化元素打造出一批有特色的非遗文创作品。

一、非遗传统手工艺创新与非遗文创设计的区别与联系

非遗传统手工艺创新是指,对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手工艺在保持其“核心技艺特征”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使用功能且符合当代审美要求。在历史发展中传统手工艺会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审美的改变、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但这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其本质仍是一种创新。以传统的文物修复为例,传统修复中青铜器除锈是把酸梅捣碎之后敷到青铜器之上,而现在文物修复者大多使用的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弱酸,这种弱酸可以更好的除锈,而且使文物免受二次伤害的危险。这种工艺材料的创新是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条件之上进行的,改变的只是工艺材料,并没有改变其手工作业的方式。

非遗工艺的创新也促进着非遗文创的发展。非遗文创设计作为非遗创新的形式之一,两者之间有着较多的相似之处。非遗文创产品即从传统工艺的文化元素出发,对其文化内涵或者设计形式进行提取后,用现代设计的方法进行创新设计,设计出新的带有传统非遗文化特点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形式。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以传统非遗文化资源作为蓝本,并以非遗的区域性、独特性作为非遗文创的主题来源,其独特魅力能够促进传统文化传播,同时带动消费者对文创产品的购买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文创产品得到了传统工艺中文化元素的赋能。

虽然非遗工艺创新与非遗文创设计是非遗不同的创新形式,但彼此之间仍有一定的相关性。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文化素材和创意源泉的同时,非遗工艺创新也为非遗文创设计提供了素材和灵感。传统工艺中挖掘出的文化内涵可转化为文创作品的素材,并以此来提高文创的魅力和价值。其次,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文创产业的发展不仅给非遗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而且也为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文创作品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非遗工艺的进步,比如在材料和审美观念上的导向要求。最后,非遗工艺创新与非遗文创设计两者进行有机整合,挖掘非遗手工艺的文化创意价值将其转化为文化资本,不仅会提升文创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会赋予非遗传统工艺新的活力。

二、非遗传统手工艺创新的途径

传统的造物思想是先民设计理念的初步发展,其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特点展现出了对真善美的追求,有着强烈的人文气息。相对的,现代设计的核心理念虽为“以人为本”,但却日益朝着绝对理性走去,人的情感和想象也被逐步的遏制,而且其实用原则也造成了产品中人类属性的消逝。唯“物理”的设计原则,促进造物行为在科学化、标准化和机械化的道路上愈走愈远,以致用它的冷漠的产品在人和自然、物质的心灵之间立起一道愈来愈明显的隔墙。虽然两者观念不同,但不是绝对排斥或者是互相取代的关系。传统造物思想中的大地气息可以弥补现代设计中“自然感”缺失,现代设计可以为传统造物提供符合现代的审美形式。两者相互提供审美经验、创作技术和科学理性,以相互借鉴的形式双轨发展。

除了理念的互相借鉴,非遗传统手工艺创新仍要立足于当前社会背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接轨。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底蕴为现代设计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数千年的工艺技术也可作为现代设计的经验基础,而且现代设计具有的理念、技艺和方法也能为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提供崭新的创作方法。过去在学习西方设计的过程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对大工业生产方式的膜拜和对传统手工艺的漠视,导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现在看来,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也并非只能二选一。目前,我国的一些设计师和自由艺术家积极探索与非遗工艺相关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注重在传统手工技术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手工艺中的部分技术进行改良。

三、非遗文创设计的发展方向

非遗文创设计离不开对非遗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文化内涵是非遗的内在基因,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显性基因,一方面是隐形基因。显性基因即可以看到的视觉元素,呈现在器物文化上面,是传统造物思想的表现形式。在显性基因提取方面重要的一点是要尽量做到创新,而不是符号、纹样等视觉元素的移植。隐形基因是文化根基所在,它包括制度和文化观念,与宗教、民俗与礼仪等方面有着联系。在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时既要注重隐形基因的延伸,又要将其带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让人们在生活中去感受非遗的魅力。以荷平的被中香炉为例,作者提取了香炉的隐形文化基因,包括中式美学、道家文化、唐代金银器等,结合现代生产工艺,将其应用于实用类类文创产品设计中,让消费者从另一个角度更好地了解被中香炉。

此外非遗文创设计还要立足于区域的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其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地域性特征为现非遗文创注入灵魂和精神,同时文化遗产的文化元素还会提高文创产品的价值。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纪念品也在不断的更新迭代,从最初的农产品到地方手工艺制作产品,再到如今的文创产品,无不彰显着消费者对于地域性文化价值的认可。

结语

非遗传统手工艺创新与非遗文创设计两者都是非遗传统手工艺在适应当代的不断发展,前者为后者的蓝本,后者为前者的衍生。两者在发展中彼此相关,却又有着不同的路径。在具体实践中,除了要把握好两者的差异和和联系,还要对非遗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发掘,才能更好的处理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著. 民艺学论纲[M].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8.10.P389

作者简介:杨昀欣,汉族,男,山西人,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民艺、非遗。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