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核心要义、时代价值及实践要求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从“为何劳动”“怎样劳动”“树立何种劳动观”三个维度,揭示了新时代劳动的深刻内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境界,促进中华传统劳动文化理念新发展,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路径。践行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要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引领,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精神引领,坚持创新意识培养。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时代价值;实践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劳动及劳动者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把我们党对劳动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条件下“为何劳动”“怎样劳动”“树立何种劳动观”的问题,揭示了新时代劳动的深刻内涵。
(一)为何劳动
就人类社会而言,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总书记指出“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中华民族用辛勤劳动造就了光辉的文明,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就个人而言,“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幸福感不会凭空产生,只有在劳动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幸福,只有劳动获得的成果让人幸福。个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只能通过自身辛勤劳动去实现。因此,无论个人还是社会,取得发展的唯一路径就是劳动。
(二)怎样劳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辛勤劳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正是通过辛勤劳动,中华文明熠熠生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70多年的辛勤劳动,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发展历程,使无数不可能成为现实。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年要坚持诚实劳动,坚决防止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等浮躁心理及行为,脚踏实地的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之中。创造性劳动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创新发展,必然要求创造性劳动。
(三)树立怎样的劳动观
总书记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劳动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只有行业、内容、种类之别,而无高低贵贱之分。要平等对待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肯定了劳动的社会地位,明确了新时代对于劳动价值的社会评价标准,推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
二、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吸取了中华传统劳动文化的有益启发,结合了新的时代特点,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发展
马克思对劳动的价值予以充分肯定,指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价值论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所有理论的基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上,将劳动与个人的成功、幸福联系起来,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将劳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起来,指出以劳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历史观;将劳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联系起来,指出“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四风”的重要保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政治观。
(二)促进了中华传统劳动文化理念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经据典表达对于劳动的看法,如“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等。在传承中华传统劳动文化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传统劳动文化理念进一步升华,把个人劳动与国家富强、社会目标紧密联系起来,要求“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升了传统劳动文化理念的价值追求。同时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对劳动赋予了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既肯定和赞颂了中华传统劳动文化,又赋予了中华传统劳动文化理念新的内涵。
(三)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实践路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它需要靠各行各业人们通过辛勤劳动来铸就,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踏踏实实劳动,付出艰辛努力才能实现。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成就中国梦。总书记指出“梦想属于每一个人,广大劳动群众要敢想敢干、敢于追梦”,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个人梦想。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新时代的追梦者们清晰指明了中国梦的依靠力量和实践路径。
三、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实践要求
(一)要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引领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表明,新时代劳动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劳动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路径。因此践行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要始终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引领,以中国梦引领个人梦,以劳动实现个人梦,促进“个人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高校要大力加强中国梦教育,以中国梦引领立德树人全过程,让中国梦成为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广大青年大学生要自觉增强认识,深刻领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意义,将中国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要坚持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精神引领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表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践行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要始终坚持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精神引领。高校要利用校园文化、网络新媒体,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成为校园最强音。要坚持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引领,推进思政课、劳动课和专业课协同,以当地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为榜样示范,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大学生要自觉坚持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摒弃羞于劳动、轻视劳动的错误观念。
(三)要坚持创新意识培养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以鲜明的时代性回答了“新时代应该怎样劳动”的时代之问,突出强调要创造性劳动,因为创造性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校要着重培养创新意识,积极构建创新体制机制,引导大学生在专业课程及实践中不断创新,培养提升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大学生要养成自主创新意识,在劳动实践中勇于创新,以创造性劳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的“劳动观”,央广网http://news.cnr.cn/native/gd/20160503/t20160503_522046593.shtml
[2] 康秀云、佟思颖. 习近平劳动观:内涵要义、擘画方法与价值意蕴.[J]劳动文化研究.2019.12.
[3] 谢忠强、袁随芳.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劳动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9.10.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院级科研项目“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ybzysc20-4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