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档案育人功能及实现途径研究
摘要:高校档案育人是“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目前高校档案育人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档案育人的先天优势,指出档案育人的保障机制和育人功能的具体实现途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档案育人;功能研究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档案育人功能在“三全育人”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我国法律法规赋予的基本义务和要求。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育人新模式成为高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高校应该加强档案管理育人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档案育人的先天优势,逐步形成以档案育人为核心的“三全育人”体系。
一、高校档案育人目前现状分析
(1)档案育人体系缺乏顶层设计
现实中部分高校在实践档案育人工作中,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思想,整体的档案工作及档案育人体系缺乏顶层设计。部分高校档案建设未能跟上时代步伐,缺乏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的规划设计。同时,高校领导对“三全育人”视域下档案育人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对涉及的人、财、物等档案部门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方面支持和保障力度不够。高校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中央的文件精神,制定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档案建设规划,做好档案育人的顶层设计,为档案育人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2)档案管理者缺乏育人意识
档案管理者对档案部门的职责定位不清,未真正认识到“三全育人”的内涵和要求。认为档案馆只是学校教辅部门,未把档案育人当作己任,只满足于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鉴定、保管、统计和立卷归档工作,缺乏开拓延伸档案工作范围,直接导致广大师生对档案工作了解甚少。
(3)缺乏专业化的档案管理队伍
在部分高校,档案专业人才紧缺、配备不足,从事档案工作人员老弱化现象较严重,人员精力和专业能力水平不高。甚至有些高校从其它部门临时抽调,兼职担任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专业属于冷门、边缘化专业,开设档案专业的高校数量少,且重视程度不高,导致无法培养档案管理专业的高质量人才。高校档案部门自然也就无法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团队,严重阻碍了“三全育人”教育方针的有效实施。
二、档案育人的先天优势
(1)高校档案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
高校档案是一种以信息资源、物质展现出来的资源形式,在传递信息、展示信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直观性,信息来源也相对可靠,有充足的教育内涵。高校档案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包含了历史文化、学术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高质量教育资源。将档案作为载体,能够丰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利于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沟通交流。
(2)能对大学生的成长进行“动态监测”
高校学生档案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的各类真实记录,能够客观反映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基于档案形成的规律,可以通过分析档案数据,预测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规律,对异常点、风险点及时预警,及时反馈给高校思政工作的相关管理人员。特别是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类档案、专业学习类档案和日常行为类档案进行跟踪和研判,可以挖掘和分析档案中的数据变化规律,对大学生的成长变化实现“动态监测”。
(3)高校档案能够实现个性化育人目标
通过档案,德育工作者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从以往的被动转变成主动,从一起培养到针对性培养。还可以利用对档案数据的提取快速掌握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思想状态,从而进行个性化的育人工作。高校档案数据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分析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行为的主要依据,能够准确无误地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做出相应的判断,并以此为基础,找出适合的教育切入点,从而发挥育人的最终目的。
三、档案育人的保障机制与实现途径
(1)培养高素质的高校档案管理人才
一方面,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育人能力。其次要系统谋划,以“大档案”理念抓好“增量”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选聘具有扎实理论素养、专业档案管理能力、前沿育人思维理念、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加入高校档案管理队伍;还要加强与教学、学工等队伍的协作沟通,共同提升“三全育人”视域下档案管理育人效果。
(2)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持续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进程,建成覆盖校内各部门的档案数字资源体系,借助档案管理系统平台实现档案资源跨部门共享利用。进一步推进档案资源整合。档案资源整合,不是简单地将档案信息集中化,而是通过系统化整理和科学分类组合,使档案资源结构合理、配置优化,充分挖掘档案的知识和文化价值,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特殊教育资源。
(3)档案育人功能的具体实现途径
实践证明,举办档案史料展览是一种有效的育人方式。以史料作为基础,突出各学科特色,精准地反映档案育人特色,潜移默化地把档案育人融入日常工作中,丰富校园文化,让学生从参观中感悟前辈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最终实现档案文化育人的价值。
建立学生讲解员队伍,以点带面促进文化育人机制的内涵式构建。学生讲解员一方面学习校史知识、感悟文化力量;另一方面在参与接待讲解、组织赛事等活动的过程中,成为传播校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中坚力量,在校内外推广校史文化,扩大文化育人的影响力。
设置档案整理志愿服务岗位,面向在校学生招募志愿者,让学生了解、参与档案的征集、整理、编目、著录等基础工作,为学生打造业余实践平台,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奉献务实的精神品质以及工作担当,提高学生参与学校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校史档案编研过程中全方位多维度挖掘校史资料,注重发掘与利用蕴涵有育人效能的校史档案资料,通过档案汇编、参考资料编写、校史专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发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编研成果,充分发挥校史档案的育人效能。
四、结束语
高校档案具有传承性、历史性、真实性特征,富含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发挥着思想引领、精神陶冶、知识传承的作用,具备强大的文化育人功能。只有不断挖掘和发挥档案育人的价值,将“死”档案变为“活”资源,才能助力学校育人育才培养,实现国家“三全育人”政策的落地落实。
参考文献:
[1]王晓.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档案管理育人路径探索[J],黑龙江档案,2022(5):86-88
[2]江涛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档案育人功能研究[J],兰台论坛,2020(5):20-21
[3]黄欣莹等. “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档案育人探析[J],教育改革与发展,2021(20):62-64
[4]成芳.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档案育人的实践思考[J],档案管理,2021(248):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