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程标准下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以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为例
摘要: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0年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构成,其中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由8个专题构成。在学时安排上,基础模块共计144学时,其中专题四“古代诗文选读”安排36学时,占基础模块总学时的25%,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代诗文,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当前中职语文古代诗词教学中面临着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缺少兴趣、教学模式落后等困境,本文以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为例,教学为例,认为在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讲解典故、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及转变教学理念,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等对于提高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审美发现与鉴赏”等语文核心素养起到了良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0年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这是当前中职语文最新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新课标在内容和学时安排上进一步突出语文的人文性,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整套书(3个模块,5套书)中,每册书都安排有相当篇目的古诗词作为必读课文且在每单元都设置“课外古代诗词诵读”[1],在学时安排上,基础模块共计144学时,其中专题四“古代诗文选读”安排36学时,占基础模块总学时的25%。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
一、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作为中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以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为例,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课时安排144学时,其中古诗词教学安排36学时,占基础模块总学时的25%,因此古诗词教学在中职阶段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诗词是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方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无数志士仁人,纷纷在文坛上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或表现出对家国、亲情、友情、爱情等朴素情感的独特思考,或反映当时特有的社会环境背景,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经典古诗词,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增加传统文化积淀,而且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古诗词教学是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2],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等四个方面。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包括“语言认知与积累”、“语言表达与交流”、“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审美发现与体验”、“审美鉴赏与评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等八大目标。由此可见,无论是学科核心素养还是课程目标都体现了语文学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具有语言文字凝练、审美追求多样等特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3]。中职阶段的学生基本入学年龄在15岁左右,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经典古代诗词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尤其是审美发现与鉴赏和文化传承与参与这两大核心素养。鉴赏是古诗词教学的常见教学手段,鉴赏古诗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带领和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之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发现诗词之美,进而学会审美,最终达到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充分挖掘,将语文学科知识性与人文性进行有机融合,帮助学生积累相关文体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文化传承的课程目标。
二、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职业教育虽然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职业教育在遵循教育规律,完成育人任务的同时,更多的体现出其自身类型的特点——贴近职业、服务就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与帮助学生习得专业技能知识的专业课相比,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语文教学在中职学校面临着学科边缘化、学科定位偏差等窘境。基于语文学科这种窘境,古诗词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困境和挑战。
(一)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1.教学模式落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约束着中职阶段语文教学活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己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按照字音校准、解释字词、逐句翻译、学生朗读,教师讲解诗歌大意、写作手法、艺术特色、要求学生背诵流程,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师生间互动较少,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不仅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且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无法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及时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进而导致学生无法高效的参与进课堂教学活动中的。
2.教学方法落后。中职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大多都有着重归纳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轻诗歌鉴赏和学生健康向上审美情趣培养的不良倾向。有的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主要选择知识串讲和让学生背诵的方式,教学过程中追求对字、词的理解、追求对诗句进行逐句分析,生硬无趣,较少采用诵读、引导点拨法、情境置换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有的教师为了应对期末考试或者对口升学考试,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作品的死记硬背上,“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审美感受,教学中缺乏‘语文味’”[4]。
3.课堂互动少,教师缺乏热情。中职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上课纪律性差,有时会出现教师在课堂上认真“教”,但学生不主动配合、甚至拒绝与教师进行互动,不确定学生到底有没有“学”进去的现象,让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陷入窘境,进而产生挫败感,影响教学热情。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1.中职学生不重视古诗词学习。中等职业教育更倾向于培养技能型人才,重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导致不少中职学生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就行,对于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语文课,他们都不怎么重视,更不要说教材中的古诗词。一方面是日常考试中,哪怕是对口升学考试,古诗词在语文试卷中所占分数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古诗词记忆和理解枯燥无趣难度较大,更重要的是将来工作中这些古诗词的应用场景几乎为零,导致学生认为学不学都无所谓。
2.学生学习古诗词能力不足。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是中考成绩不理想,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足,有的学生连基础性的拼音都不能够很好的掌握,更不用说古诗词的积累了,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作者及内容掌握不够、认识不多,尤其是对古诗词的鉴赏,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语文积累,才能较好地把握古诗词的意蕴[5]。因为其相较于其他教学内容来说,难度较大,所以导致学生非常排斥古诗词的学习,即便语文教师费尽心力备课,甚至采用新媒体等方式授课,其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依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很多学生仅仅觉得很新。
三、新课程标准下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新课标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之一,以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为例,教材所选古诗词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经典代表。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一)知人论世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知人论世的方式进行解读诗歌。诗歌的创作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只有了解创作者所经历的世事变迁及个人的人生轨迹,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行为和思想,尤其是当作者的人生际遇发生较大变故时,会对其创作风格产生一定影响。只有全面地了解诗歌作品创作时的时代大环境,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诗词作品。并且教师介绍诗歌创作有关的时代背景的过程,其实也是传统文化输出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为全面客观的认知,帮助其树立文化自信。例如,在学习《归园田居》时,若不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便很难理解作者厌弃官场生活、向往自由和自然的性情。教师通过介绍陶渊明五次出仕五次归隐的官场经历,十三年的宦海沉浮,让这个起初抱有“大济于苍生”政治理想的青年,最终“独善其身”“守拙归园田”。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在与作者共情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数十载的坎坷经历,他最终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不为世俗所累,泰然处之。”
(二)讲解典故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对古诗词中典故的讲解,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品,体会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感情。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中不少古诗词作品中都有典故。学者黄永武认为用一次典故就等于是将整个故事和某个象征重新定义了一次。所以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具体分析作者想借这一典故传达怎样的特殊情感。例如第四单元《蜀相》一诗,作者运用了“诸葛亮三顾茅庐”和“诸葛亮出师伐魏”两个典故。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不能仅仅机械化的介绍使用了何种典故,并让学生记忆,这样并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使用典故所要传达的意义。通过帮助学生结合杜甫的家国情怀解读上述两个典故,挖掘其中的内涵,“三顾茅庐”的典故写出了诸葛亮的智识才能,体现出其匡时雄略,诸葛亮为了伐魏,六出祁山,胜负未决而病死于军中,壮志未酬、抱憾而终是失意者的共有心境,也包括杜甫。作者以诸葛亮自比,委婉表达了只要有机会,一定会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愿望。
(三)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职学生入学年龄在15周岁左右,他们喜欢猎奇、新颖的事物,存在学习动机不足、兴趣不够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希沃白板录制知识胶囊,或者通过芦笋、剪映、WPS等录屏软件录制微课,介绍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或者作者的生平经历,既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内容,又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通过希沃白板设计交互式课堂活动,例如在《山居秋暝》《归园田居》等教学时,设计“知识配对”、“选词填空”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小游戏的形式达到准确记忆诗词名句的目的。
(四)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困境,是由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仅仅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实现导致的,部分老师为了专升本等考试让教学变得模式化、机械化,没有考虑到教学不仅是停在表面的对古诗词内容进行逐字逐句讲解,更重要的是对整首诗词内容及内涵的把握。老师教学时要避免“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更多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古诗词,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对诗歌主旨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要要转变教学理念,明确学生教学主体地位,适应新课标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例如《从军行七首》(其四)、《蜀相》《白马篇》《国殇》等课文,教师在教学的各环节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潜移默化中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同时,教师在课后也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提升和审美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语文课外活动,如“诵读经典古诗 弘扬传统文化”——中华古诗诵读比赛等活动,一分为二看待学生参与活动的结果,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经典诗词的美,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参考文献:
[1]邢文娜.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J].语文新读写,2020(21):17.
[2]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顾浩楷.从中国的古诗词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J].中华少年,2017(28):98.
[4]刘小敏.走出古诗词教学困境,教出“语文味”[J].语文学科视点,2020(6):9-10.
[5]张晓苑.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1(7):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