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摘要:神话作为原始先民的一种认知和表达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在童年时代的奇异瑰丽的幻想,是远古历史的回音。虽不算一种自觉的文学创作,但其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却奠定了后世文学的基础,或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或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等。本文拟分别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几个方面,探索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上古神话;题材;思维方式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文字产生之前的远古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造,或为原始歌谣,或为神话传说,它们都起源于原始人类劳动实践和劳动过程的需要,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上古神话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反映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的理解,它不是如实的记述,而是由人们的想象和幻想所构成,但这种幻想又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通过种种解释和描述,是对客观现实和生活斗争的反映。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还不能说是自觉的文学创作,但表现了人类不自觉的艺术创造力,具有鲜明的文学性。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
正如卡西尔在《人论·神话与宗教》中说:“神话思想的题材,主题,主旨乃是无边无际的。”神话丰富多彩的内容、瑰丽奇特的想象、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等等,不仅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型和素材,还为后世文学提供了隐喻性和象征性的思维方式,这种影响,分别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文学体裁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现。
1.上古神话与诗歌
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当其成为自觉的文学创作时,已经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神话的影响。
1.1神话直接为诗歌创作提供大量素材。
《诗经》中的部分诗歌直接记录和保存了神话,如《大雅·生民》叙述始祖后稷的神异诞生和他最后成为农神的事迹;《商颂·玄鸟》则是商族始祖契的降生故事;《大稚·奋高》中的“袋高维岳,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生甫与申。”则是岳神神话。部分诗歌具有神话色彩或神话因素,如《小稚·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商颂·长发》:“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等是对大禹治理洪水、重塑山川行为的赞扬和歌颂;《大雅·云汉》中“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旱魃,神话中的旱神,大旱就是旱魃作祟导致。
1.2从思维模式及原型母题上提供借鉴。
《诗经》之后的《楚辞》则在使用了大量的神话素材的同时,直接继承了神话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充满了瑰丽宏伟的神话意象。 如《离骚》中自述家世生平、政治抱负,这一部分叙述是借助上古神话完成的,其中随处可见神话意象,如龙凤结驷、天界巡游、四方求女、月神望舒、风神飞廉等,全篇以强烈的情感,飞腾的想象,奇幻的意境,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
直至东晋,陶渊明不仅使用神话素材,也继承了神话中源自刑天、夸父、精卫的抗争精神,最为明显的是他的《读山海经》的诗作,“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志。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有唐一代, 以李白为代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梁甫吟》《上云乐》《古朗月行》等,运用了大量的神话材料,以丰富的想象拓展时空范围,将古代神话传说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2. 上古神话与散文
先秦散文是中国散文的发轫,上古神话对散文创作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先秦散文中。 诸子散文直接对上古神话加以征用和改造,用以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历史散文直接对上古神话加以历史化。
2.1诸子散文的征用和改造
神话本身含有一定的哲理,先秦诸子也就将神话改造成有所寄托的寓言用于自己的散文中来论说自己的思想。在诸子散文中,尤以《庄子》最能体现上古神话对散文创作的影响。《庄子》一书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缥缈奇变”著称,其精妙的说理和恣肆的文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话以及神话的化用。《庄子》中存在着大量的神话材料和神话意象,如《逍遥游》中记载了“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藐姑射山正是《山海经》中所说的列姑射山;《达生》一篇“委蛇其大如毅,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这里的委蛇即延维,是神话中的形象;《大宗师》一篇则集中了零散的神话材料,“稀韦氏得之,以军天地 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 ……冯夷得之,以游大川 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 撷项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 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其尾,而比于列星。”《庄子》还有大量在神话基础上改造和加工的寓言,这些寓言用于阐释庄子的思想,如混沌之死宣扬了“顺物自然”的思想和“天道无为的主张;鲲鹏变化说明了“无待”的道理;蜗角之争反映社会现实,说明战争的荒谬等。《庄子》中的寓言化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使其在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2.2 历史散文的历史化
神话历史化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开始,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 如《尚书·虞书》的核心部分由有关虞舜的神话和有关鲧禹治水的神话构成。《左传》记载了不少的上古神话传说,如《襄公四年》有穷氏后界、《文公十八年》舜举八元八惜、流放四凶、《宣公三年》禹铸九鼎、《昭公二十九年》社稷五祀等。此外,《春秋》《国语》《战国策》等典籍也有神话内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巨著。在开篇就引用了《山海经》中五帝的记载,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叙述了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逐鹿,后又记载了颛顼、帝喾、尧、舜等神话人物的事迹。
总之,神话历史化通过对神话的歪曲和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使神话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基石,一方面造成了神话的散佚,一方面也使神话以某种形式得以保留和传承。
3. 上古神话与小说
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言“探其本根,则亦犹他民族然,在于神话与传说”,“中国古代的小说,就是由神话传说演变而成的”。
3.1直接为小说提供素材
《穆天子传》算是较早的神话与小说的结合,描述的是周穆王“宾于西王母”的神话故事,其中西王母已由“豹尾虎齿”的兽形形象演化为人形的神的形象。魏晋时期盛行谈鬼神、道灵异的风气,因此以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为主要内容的志怪小说大量涌现。志怪小说处于小说的发生阶段,不免粗陈梗概,情节粗略,但可以说是继承了神话传统,是上古神话的余绪。其中《搜神记》、《搜神后记》、《续齐谐记》、《列异传》等是专门讲说鬼怪神异的故事;记录地理博物的如《神异经》《十洲记》《博物志》等则是模仿《山海经》;还有如《拾遗记》则是记载历史遗闻轶事,涉及到上古神话中的英雄人物。
3.2上古神话在小说中的改造和重塑
在唐传奇中既有以神话为素材的再创作,又有对神话的改造。如《古镜记》讲述黄帝所铸造的古镜治病驱邪、降妖伏怪的故事;《柳毅传》则描写书生柳毅与洞庭龙女的爱情神话;《山海经》中的大禹和夔牛的神话,写入《古岳渎经》中变成了无支祁的神话。唐传奇在志怪小说的影响下形成了“作意好奇”“始为小说”的特点,但也保留了非常明显的上古神话的痕迹。
至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也达到顶峰。 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则是神话小说的巅峰之作。全书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它的人物形象塑造尤其在各种精妖鬼怪的塑造直接受神话的影响,都能幻化变形,拥有无穷法力。其情节也多与上古神话融合,如开头引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其后孙悟空于石头中诞生的情节可看出是涂山氏化石生启和简狄吞卵生契神话的融合,另外,在取经路上斩妖除怪、降魔伏妖的一系列情节也与上古神话的反抗斗争神话相联系。
4.上古神话与戏剧
神话一直是戏剧创作的母题,为戏剧创作从题材、精神、到表现形式,提供了丰沛的艺术滋养。
4.1直接为戏剧创作提供素材
从最初表现黄帝战蚩尤的“角抵戏”,到元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许多戏剧作品中都可以见到或隐或显的上古神话原型及因素,感受到绵延深沉的神话精神。上古神话中精卫所代表的再生复仇型母题,运用在《窦娥冤》《王魁负桂英》《红梅记》等女性死后化为鬼魂报仇伸冤的传奇性戏剧中;《西厢记》具有强烈自主意识的崔莺莺,《倩女离婚》对婚姻自主追求的张倩女,《萧淑兰情寄菩萨蛮》大胆追求张世英的萧淑兰等女性都以看出嫦娥神话原型的影子,这些杂剧中塑造勇于自主把握命运,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无所畏惧地反抗封建制度的女性形象与嫦娥形象包含着远古的女性逃离现世,追求理想和幸福的自主意识是相联的。
4.2 神话的丰富奇特的想象,为戏剧提供了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使戏剧充分发挥了其审美与现实功能。如《张生煮海》《柳毅传书》《倩女离魂》《西厢记》《两世姻缘》等继承了神话幻化的手法,都有离奇的超越现实的情节和形象,呈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上古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在文化的长河中,历经冲刷与沉淀,在口头和文字的流传中失去了一部分原始色彩, 最终通过各种形式,在后代文学作品中得以保存和传承。神话对于文学的意义,早已超越为各种文学体裁提供素材本身,更为重要的是,神话原型所包含着的情感因素,使后来者将其作为全部的精神寄托,正如荣格所说的那样:“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险,度过漫漫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