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新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
——以《地理1(人教版)》“大气运动”为例
摘要:本文以地理核心素养为理论框架,以《地理1(人教版)》中的大气运动为例,对高中地理新教材进行了分析和教学策略的探索。学生在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而教师在教学策略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包括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并践行新课标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新教材分析;教学策略
引言: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涉及到地球的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规律,还包含着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因此,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全面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和改革,不仅加强了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强调和培养,也对地理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新教材分析
(一)多维度知识结构
1地理基础知识
新教材应该全面而系统地介绍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气候与气象、土地利用、人口与城市等方面。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理解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基础,应该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结合实例和案例进行说明,帮助学生建立起全面的地理知识框架。
2地理思维和方法
新教材应该贯穿地理思维和方法的培养。这包括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特征和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把握地理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将不同的地理要素和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综合评价;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地理差异和相似进行比较研究。
3地理概念和原理
新教材应该明确地介绍和解释各种地理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这些概念和原理的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地理学的原理解释和分析实际问题。例如,通过讲解人口迁移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学生可以理解人口流动的规律,并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地理方法和技能
新教材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研究和实践中常用的方法和技能。这包括地图解读、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遥感技术的使用、统计和图表分析等。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方法和技能,提取和分析地理数据,从而加深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
(二)实践性教学
1.实地考察:新教材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自去实地观察、感受和记录地理现象。例如,学生可以参观地质遗迹、生态保护区、农田、城市规划区等地理景观。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观察,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地理现象的实际情况,触摸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增强对地理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2.地图解读:地图是地理教育中常用的工具,新教材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解读能力。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地图,如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密度图等,教材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地图上的符号、图例和比例尺,并运用这些信息解读地理现象和分析地理问题。学生可以学会识别地图上的地貌特征、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并能够根据地图信息推断出相关的地理背景和地理过程。
3.数据分析:地理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让他们学会获取、整理和分析地理数据。新教材可以提供各种地理数据,如气象数据、人口数据、经济数据等,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和图表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解读,从而揭示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规律。学生可以学会利用数据进行比较、趋势分析、空间分布分析等,从数据中获取有关地理变化和相互关系的洞察。
4.模拟实验:新教材可以设计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模拟地理过程和现象的方式进行实践。例如,学生可以进行模拟气候变化实验,通过改变温度、湿度等条件,观察和记录气候的变化过程,从而理解气候变化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可以深入理解地理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提升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综合实践项目:新教材可以引入综合实践项目,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展地理实践项目。这可以包括社区调查、环境保护活动、地理研究报告等。通过这样的实践项目,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将面临真实的地理挑战和情境,需要运用所学的地理概念、方法和技术,与团队成员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全面发展地理核心素养。
(在)信息素养和地理技术
1.地理信息系统(GIS):新教材应该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和应用。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使用GIS软件进行地理数据的收集、管理、分析和可视化呈现。通过GIS技术,学生可以将不同地理要素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探索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地图制作和空间查询等功能,深入了解地理信息的含义和价值。
2.遥感技术:新教材应该介绍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利用遥感影像获取地理信息,如地表覆盖类型、植被分布、城市扩张等。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会解读和分析遥感影像,掌握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通过遥感技术,学生能够获取大范围、多尺度的地理数据,深入研究地理现象和问题。
3.地理数据处理工具:新教材应该教授地理数据处理工具的使用,如统计软件、地理数据可视化工具等。学生可以学会利用这些工具进行地理数据的整理、分析和展示。通过学习地理数据处理工具,学生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对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制作图表和图像,从而更加准确地表达地理现象和论证地理问题。
4.地理信息获取与评估:新教材应该培养学生获取和评估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需要学会有效搜索和筛选地理数据,判断数据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同时,学生还应该了解地理数据的来源、采集方法和处理过程,提高对地理数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跨学科整合
1.自然科学:新教材可以与自然科学学科进行跨学科整合,如地理与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等的整合。通过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地理过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加深对地理问题的认识。
2.社会科学:地理与社会科学的整合也是关键。新教材可以与历史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学科进行整合,探索地理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城市发展与历史演变的关系,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地理现象的差异等。
3.科技与工程:地理与科技与工程学科的整合可以促进地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新教材可以引入地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的整合,让学生了解地理技术在实际工程和科技项目中的应用。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管理等。
4.文化与人文学科:地理与文化与人文学科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与文化的关系和地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新教材可以与人文地理学、文化学等学科进行整合,探讨地理环境与文化、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学生可以学习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城市规划与文化表达之间的联系等。
二、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是一种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培养与发展地理核心素养,重点关注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这个教学策略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学知识,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施这个教学策略时,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通过案例分析、问题导向、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断探究和思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地理1(人教版)》中的“大气运动”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是什么?如何协调人类活动和大气运动之间的关系,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接着,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分组探究不同地区的大气运动特点,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例如去采集气象数据、观察云层运动等,通过亲身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是一种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地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发展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在实施这个教学策略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问题导向、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以《地理1(人教版)》中的“大气运动”为例,以下是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法和策略: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例如:什么是大气运动?大气运动有哪些类型?大气运动的形成和变化有哪些因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大气运动相关的案例,例如台风、龙卷风等,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了解大气运动的规律和运动特点,同时也能启发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是什么?如何保护大气环境?此外,教师可以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模拟大气运动的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运动特点,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最后,教师可以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例如作业、测试、讨论、展示等,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
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是一种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区域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在实施这个教学策略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案例分析、地图解读、实地考察等,以《地理1(人教版)》中的“大气运动”为例,以下是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法和策略: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有关大气运动的地图,包括气压分布、风向风速、气温分布等,通过制作地图,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运动特点,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地图制作能力和地图解读能力。其次,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大气运动相关的案例,例如台风、龙卷风等,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深入了解大气运动的规律和运动特点,同时也能启发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是什么?如何保护大气环境?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例如去气象站、测量站等地方实地观测和采集气象数据,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运动的实际情况,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与大气运动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达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发展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地理实践能力提升,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地理科学思维的教学策略。在实施这个教学策略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实地考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社区调查等,以《地理1(人教版)》中的“大气运动”为例,以下是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法和策略: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气象站、测量站等地方,实地观察和采集气象数据,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气运动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制作有关大气运动的地图,包括气压分布、风向风速、气温分布等,通过制作地图,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运动特点,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地图制作能力和地图解读能力。此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社区环境中进行大气运动相关的调查,例如调查气候变化的影响、调查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等,通过社区调查,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让学生研究大气运动的形成和变化机制,或者设计模拟实验,通过探究和实践,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实验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结论:综上所述,这些教学策略可以相互结合,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水平。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这些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宗录.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新教材理解[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09):28-33.
[2]王志军,董国海.例谈普通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使用建议[J].地理教学,2020(22):16-18.
[3]莫小丽,孟丽红,陈福玲.高中地理新教材栏目设置的比较分析[J].教育观察,2020,9(39):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