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代国友
  
秋山文苑
2022年35期
黔东南州图书馆 贵州凯里 556000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在整个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有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受到严重限制,表现出资金保障力度不足、遗产传承模式单一等多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本文将简要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存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指明方向。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工作,主张优化文化产品质量,以推动社会市场经济的稳态化发展。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人员需建立对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及产业属性的清晰认知,协调好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关系,以社会效益为先,促进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公共文化服务内涵

将非物质文化以法定遗产的形式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构建整体化的非物质文化体系,有助于提升社会公共文化水平,促进非物质文化提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以物质的形式承载文化内容,其主要展现形式为情感心理、活动仪式、传统技能、艺术特色等,开展针对制定群体的文化活动,有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推动文化社会活动的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较多,且遗产的种类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例如,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便包含了传统音乐舞蹈喜剧、体育、杂技、民间文学、医药等多种形式,且含有多种少数民族风俗类文化遗产,如土家族傩戏、“打镏子”、苗族古歌、布依族服饰等,展现出了当地群众浓浓的文化情感。

公共文化服务所包含的主体范围较广,包括政策支持、文化设施、服务制度、文化资源等多种内容,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文化产品及服务机制的总称,开展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有助于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引领社会风尚,助力非遗传承[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存问题

(一)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有待提升

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资金支持应加大力度。中央目前已经划拨了大量的专项资金,但地方的配套建设资金力度却不足,部分经济落后的区域内甚至没有项目预算资金。虽然贵州省在非遗领域能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只局限在经济发展较好、非遗较多的区域,如苗族古歌、侗族大歌、蜡染技艺等,而对于土家族傩戏、剪纸、苗绣等项目中的资金投入力度则相对较少。

(二)传承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形式多为代表传承,许多非遗项目甚至规定了父传子、师传徒、传内不传外等传承规则,尽管可以确保非遗文化的传承效果,但是,由于传承的形式过于单一,也直接影响了其传续效果。以土家族傩戏为例,土家傩戏的传承,主要是口耳相授,家传与师传相结合,一般要拜师才传法,而“绝法”绝不传一般弟子。

(三)传承理念过度功利化

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多数地区均将重点放在传统文化商业包装,并将其作为促进地区发展的重要标志,使得传统文化的性质和重点发生了偏移。为满足游客和观光者,旅游商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改造,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延续性,游客却不愿花费过多时间来深度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反而不利于非遗传承。例如,贵州旅行社推出了非遗表演的旅行项目,但是却更多强调用户的体验,传承理念过度功利,限制了非遗文化传承。

三、公共文化服务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途径

(一)科学规划非遗传承内容

非遗是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可以促进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换,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官方管控的重要内容,相关机构和人员应主动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方案,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价值体系,为公众提供可接纳的文化服务,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取得实效。非遗保护的重点在于推动非遗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的完美融合,让民间传统文化得以成为民众生活生产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在公共文化服务中融入非遗保护的内容,有助于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争取更多的社会认可,助力公共文化传播。

1、优化文化建设路径

文化工作者需着眼于顶层设计的视角,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规划方案中融入非遗传承的内容,持续扩大文化传播范围,优化文化建设路径,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让民众主动参与到非遗传承工作中,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的融合。

2、优化公共服务格局

文化工作者需关注公共事务格局建设,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公共文化产品的内容进行整合,构建良性互动的公共事务格局。相关机构和人员应主动优化公共文化产品,提高非遗项目产品的展出率,充分利用自媒体多渠道开展非遗文化宣传活动,动员社会组织和企业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助力非遗传承。

3、打造非遗文化平台

有关部门需强调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关注公共文化消费类型及内容,创建更高水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平台。近年来,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政府有关部门需引导人们开展丰富的公共文化消费,以富有差异性的公共文化消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提升非物质文化产品的消费价值,营造独特的文化意境,鼓励受众广泛参与平台建设,以多元化的文化产品服务体系为依托,促进非遗文化发展[2]。

(二)提升非遗传承队伍的公共服务意识

非遗传承人是重要的非遗传承主体,也是公共文化组织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需加大力度开展非遗传承,提供充足的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促进非遗传承人的交流。

将非遗保护工作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进行整合,相关机构和人员应牢牢把握文化属性这一结合点,不断提升非遗传承人及传承团体的公共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开展系统的非遗传承公共文化服务培训,提升传承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意识。此外,积极强化非遗传承人管理工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以确保非遗传承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非遗传承群体的类型转化,让非遗传承事业得以高质量发展。

(三)全面展现公共空间的非遗属性

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的重要内容并非物质实体,而是物质背后的思想价值,正是这一特性让非遗保护成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也让非遗资源成为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所在。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主题博物馆、非遗展厅等形式进行展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非遗资源的现代化基层,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了现代生活。然而,非遗基础设施体系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沉默的文化语言,市民群众往往只能在展厅中观看非遗文化载体,却难以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思想文化内涵,未能全面展现公共空间的非遗属性。

对于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而言,只有加大力度开展非遗阐释工作,打造静态演示与动态相结合的常态化遗产传承模式,强化市民体验,增加市民的体验频率及次数,才能有效促进社会公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让公众得以深刻体会非遗文化的神韵,以促进社会公众文化素养提升[3]。

结束语:综上所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动态化的遗传保护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公共文化视域下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展现非物质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有助于丰富传统文化研究的内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随着公共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相关从业人员需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融入非遗传承的元素,整合文化服务工作体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 宗巴吉. 如何发挥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职能作用[J]. 群文天地,2023(1):72-74.

[2] 温雯,赵梦笛. 文化数字化战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活化策略[J]. 人文天下,2022(6):30-33.

[3] 古俊梅. 公共文化服务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传奇故事,2022(14):1-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