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博物馆建筑中的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博物馆无障碍环境的调查,对目前博物馆无障碍环境下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不同人群的展览需求,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不同人群的展览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提高特殊人群的参观体验,顺利实现博物馆的参观。
关键词:无障碍环境设计;博物馆建筑;十四五
一、研究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更多的服务,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是实现残疾人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残联等机构统计,中国60岁及60岁以上老人有2.49亿人,各种类型的残疾人群有8500万人,这两类人群分别占据了全国总人口的24%左右。在中国,由于进入了深老化阶段,残障人群的日益增多,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弱势”人群在使用公共文化资源、欣赏艺术等方面,应当与普通人群一样享受平等的权利。
二、我国博物馆无障碍环境设计现状及问题
与国外先进国家比较,我国的无障碍设计起步比较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应的法规,如无障碍设计、无障碍建设等。1989年4月,国家发布了首个关于无障碍建筑的规范——《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1990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1996年8月政府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权益保障法》;2001年建设部与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新修订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此外还有《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为我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了某种保障。但是,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2.1没有针对博物馆建筑无障碍设计的专业标准和评估系统
当前,国内对博物馆建筑的研究,多是从其功能布局、光环境的营造和陈列三个角度进行的。但是,对于博物馆的无障碍设计,如音像、服务设施、公共信息传播、标志引导系统等,却没有一个系统的专门的设计规范与评估体系。
2.2无障碍流线不流畅
博物馆建筑与周边外环境及博物馆自身内部的功能空间、交通空间的无障碍流线不能形成有效闭环。通行流线上的一些无障碍设施缺乏可接近和易操作性。例如,博物馆地下停车场的无障碍停车空间与地面间的纵向交通常常因数级高度差异而被打断,因此,如何做好“最后一公里”,确保无障碍流线的通畅,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3无障碍设计的精细化程度不足
在博物馆的无障碍环境设计中,常常将服务对象的重点放在了老年人和残疾人的身上,而忽视了其他不同的人群,如携带幼童出行的妇女、儿童、视听能力差弱者、外国人的使用需求。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对可持续、包容的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
三、我国博物馆无障碍环境设计对策研究
3.1建立一套科学的无障碍设计标准与评估体系
目前,世界上有近百个国家,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及各种技术标准,这些都为我们在博物馆建筑中的无障碍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近年来,我国的无障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地下服务设施和轮椅坡道在公共空间的普及程度明显提高。但是,在当前的无障碍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中,缺乏对相关的执行部门的强制性要求,同时也缺乏对博物馆无障碍设计及设施的评估标准。此外,《无障碍设计规范》所采用的设计标准均为1988年测量的人体尺度,与现代人体工学原理所确定的人体尺度相脱节,造成了博物馆无障碍环境和设施产品设计的期望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巨大差距。所以,要建立并健全一套专门的博物馆无障碍设计标准和评价体系,从设施无障碍、通行无障碍、信息无障碍、心理无障碍、服务无障碍等多个层面,系统化、规范化地提高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水平,从而保证人们的合法权益。这对于增强人们对无障碍环境的认识,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构建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2加强博物馆无障碍环境的互联互通设计
博物馆的进入、参观路径的无障碍设计,首先要从总体规划出发,确保博物馆与城市内部的交通空间、设施之间的外部连通;要注意将其与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观演空间、休憩空间、服务区域、标识导向系统等内部环境相结合,在不影响总体规划布局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群体对出行、观展、交流、信息获取和使用的各种无障碍设施的需要。进入和参观的路径应该以进入和进入博物馆的入口和出口为起点,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建立一个闭环。若因场地条件而无法构成闭环时,可考虑设置轮椅转体活动场地。博物馆的无障碍交通道路应该尽量将博物馆的主要展区和公共服务区域连接起来,并将其与博物馆内的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电梯等设施进行有效的串联,与此同时,在无障碍通行和游览路径上,还应该设置适合于视障或听障等不同状态的残疾人员的标识引导体系,从而实现博物馆内外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
3.3倡导博物馆无障碍环境的包容性精细化设计
博物馆是一个以文化、艺术、教育、交流为目的的开放式公共空间,其所服务的客体是多元化、复杂的。就像2020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一样,“博物馆为公平而奋斗:多元化与包容性”在真正意义上,博物馆的无障碍设计并不只是要满足老年群体、残疾群体的特定使用需求,它还必须将不同种族、性别、社会经济背景、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宗教信仰等所有人群在使用过程中所面临的物质、环境、乃至心理方面的需求融合起来,给不同的群体带来最大的便利,让设计拥有最大程度的多元化融合性,注重对无障碍设计细节的处理。
3.4发展博物馆无障碍环境的智慧化设计
随着全球云计算时代的来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设与发展智能化的数字博物馆,将为我国博物馆的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在博物馆的无障碍环境设计中,融合了高科技的智能技术手段,基于传感器、物联网、5 G高速无线信息设施等,通过大数据计算、影像识别等方法,建立了一个集自主监控、运行管理、展品在线展示和解说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型博物馆。比如,在博物馆中设置的智能型电子导航导览设施,游客可以在屏幕上输入目的地,屏幕除了显示目的地简介之外,指示牌还会自动指引路线前进方向,有效提升了游客信息无障碍的感受。提倡“智慧性”的设计理念,是实现博物馆信息无障碍、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的有效保证。
四、结语
由于我国博物馆的发展起步比较晚,因此,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博物馆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根据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现实发展情况,建立并健全博物馆建筑无障碍设计的规范与评估体系,并在连通性、包容性、精细性与智慧性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博物馆无障碍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http://www.xinhuanet.com/2021.03/13/c1127205564.htm.
[2]刘卫华,曹敏.无障碍博物馆——理念与实践[J].中国博物馆,2008(1):5-9.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无障碍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