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Citespace的就业脆弱性研究知识演化与趋势展望
摘要:就业是关系民生福祉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基于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刊数据库,并运用Citespace对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研究发现,自1970年代起,就业脆弱性研究在其内涵与特征、测量体系以及研究内容拓展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基于平台经济的就业脆弱性研究和促进灵活就业群体的高质量就业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Citespace;就业脆弱性;灵活就业;知识演化
中图分类号:F249.21;C913 文献标识:A
一、引言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助力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根本要求,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高质量就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定盘星。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建全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国家在“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中也表明灵活就业以及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亟待加强。[1]显然,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国内职工的就业脆弱问题,但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情况不同,学者们还需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期望通过梳理就业脆弱性的演化以及未来研究趋势的探讨,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促进新业态高质量就业的发展。
二、突显性分析及知识演化
(一)突显性文献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聚类功能分析外文文献,可以了解目前与就业相关的研究主要热点以及聚类之间的联系。如图1所示,关键词聚类后共有14个大类,前三大类都是和就业相关的就业脆弱性、劳动力市场等关键词,而后的关键词也是围绕就业脆弱性的概念、测量指标相关研究。
(二)就业脆弱性性概念与特征研究
1970年代,就业脆弱性的概念首次出现是欧洲国家研究非正规化就业时,当时是指一种缺乏规范或传统保障的就业形式。但是,德国社会学家Beck.U发现传统的工作社会正在向不稳定社会转变,其认为就业脆弱性是指工作机会的减少或消失,技能可能面临贬值以及福利减少或消失。[2]学者们容易将非正规化就业概念和就业脆弱性混为一谈,但就业脆弱并不等于非正规化就业,即使是正规就业也同样存在就业脆弱性。2009年时,Kalleberg便从员工视角出发,将就业脆弱性定义为一种不确定、不稳定且不可预测风险的就业状态。[3]该定义也是后续学者在定义就业脆弱性时的理论基础,也有学者直接沿用Kalleberg对就业脆弱性的定义。
学者们不仅关于就业脆弱性概念理解的不同,他们对于就业脆弱性特征的认定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这些学者对就业脆弱性的特征,在大体上都存在相同的认知,他们大多都认为就业脆弱性的主要特征时劳动关系不清晰或不稳定、劳动保障缺失以及工作内容具有不确定性。[4]此外,职工对其从事的职业所产生的不安全感、职业认同感以及工作满意度也可以作为就业脆弱的特征表现。
(三)就业脆弱性测量指标研究
有的学者从客观条件建立就业脆弱性测量指标,Amable将就业脆弱性定义为一个多维度的结构,包括就业不稳定、低工资、有限权利和社会保障等,并构建了就业不稳定量表。[5]该量表的可接受性、可靠性和内部一致性以及构建的有效性测试结果都显示良好,也可以满足长期职工与临时职工的就业脆弱性测试。此外,有无工作合同或协议、有无工作组织、工作内容、时间、场所等也有不少的学者将其作为就业脆弱性的测量指标。国内学者李鹤等人以敏感性和应对失业问题的能力为脆弱性测量指标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矿业城市就业的脆弱性程度。[6]在不同学者的研究中,发现不仅可以考虑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场所等客观的就业质量,还能结合职工就业安全感、职业认同以及对工作的满意度等主观评价建立就业脆弱性测量指标。
(四)研究内容拓展
1、就业脆弱性对职工健康影响的研究
Virtane.M发现临时工的就业不稳定性会对职工健康产生负面影响。[7]而且这种影响可能不只是单纯的影响职工个人的身体健康,也可能形成职工的压力来源,迫害职工的精神健康,并且这种负面影响的综合效应可以渗透到职工家庭的福利。因此,就业脆弱性是影响职工健康及其家庭福祉的社会决定因素。虽然学者们只证明了就业脆弱性对职工健康存在负面影响,但关于厘清二者之间的具体影响机制是什么?就业脆弱性带来的影响是微不足道还是不容小觑?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进一步的研究中寻求答案。
2、国内就业脆弱性研究
关于新型就业的职工就业脆弱问题,平台就业中的非正规化就业的就业脆弱性比正规化就业严重。一方面以平台就业的网约工为研究对象。胡放之以湖北外卖骑手为调查对象发现,网约工与平台之间因劳务关系并不明确、权益无保障等容易引发劳动纠纷。[8]崔岩研究认为外卖骑手就业脆弱的原因可以分为劳动技能缺失、劳动关系不稳定、受国家政策以及行业制度限制三个方面。[9]另一方面正规职业的就业脆弱性问题也不容忽视。不仅白蓝领之间的就业脆弱性存在不同差异,农民工的就业脆弱性更是在多维度上高于白蓝领职工。此外,城乡居民的就业脆弱性也有较大的差异,陈爱丽发现农村居民在就业机会、就业能力、和就业服务三个维度的就业脆弱性都上比城市居民严重。[10]
三、结语与展望
本文从就业脆弱性概念特征、测量指标以及研究内容的拓展三个方面阐述了就业脆弱性研究的演化。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相对统一的运用Kalleberg定义的就业脆弱性概念;国内学者也结合国内就业市场的特点建立了合适的测量指标。此外,本文还挖掘了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研究方向。
首先,新就业形态发展下的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未完善,职工与平台因劳动关系难认定、权益保障缺失等劳务争议频发。未来研究过程中可从人格从属性和经济从属性两个方面进行细分,然后将灵活就业的职工界定为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类雇员”。其次,近年关于因职工身体或心理健康引起的劳务纠纷和新闻舆情不断发酵,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就业脆弱性对职工健康的影响机制,并实施有效措施减弱就业脆弱性对职工健康的负面影响。最后,目前有一些比较常见的缓解职工就业脆弱性的措施,如增加职工培训机会,提高职工技能等,但多是职工层面的缓解措施,且效果甚微。而国家或企业层面的措施并未得到有效的实施。所以未来关于缓解就业脆弱性有效措施的实施可以侧重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Z].2021.
[2]Beck U.The Brave New World of Work[M].Business Administration, 2000, 5(100):180-181.
[3]Kalleberg AL.Precarious Work,Insecure Workers;Employment Relations in Transition [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9,74(1):1-22.
[4]刘爱玉.就业不稳定与无保障:基本表现、成因与前景[J].中国青年研究,2012,4(15):84-90.
[5]Amable M,Benach J,Gonzalez S.La precariedad laboral y su tudio narie sobre la salud: conceptos y resultados tudio naries de un tudio multime´todos[J]. Arch Prev Riesgos Labor,2001,4:169-84.
[6]李鹤,张平宇.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9,28(03):751-760.
[7]Virtanen M,Kivinak M,Joensuu M etc.Temporary Employment and Health: a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5,34:610-622.
[8]胡放之.网约工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研究——基于湖北外卖骑手的调查[J].湖北社会科学,2019,10:56-62.
[9]崔岩.就业质量视角下的外卖骑手就业脆弱性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1,5(309):93-99.
[10]陈爱丽,王小林.中国城乡居民多维就业脆弱性测度与分析[J].劳动经济研究,2021,9(6):19-39.
作者简介:
谭江明(1998–),女,江西赣州人,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劳动力市场、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