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四川凉山彝族踏歌舞蹈探究
摘要:在四川凉山州彝族传统自娱性舞蹈中,“踏歌”极富有民族特征且在民众间流传广泛。虽然踏歌存世甚久,但却少有文献对其深入全面地研究。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来看,四川凉山彝族踏歌都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和美学价值,也是研究当地彝族艺术和人文历史的重要参考。本文主要从历史渊源以及舞蹈动态特征的角度去探究四川凉山彝族踏歌,希望能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踏歌;凉山彝族;舞蹈;特征
“踏歌”也称“打歌”、“打跳”等,作为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在四川凉山州以及云南楚雄一带广为流传。黄镇方的《踏歌与打歌》中有言:“踏歌并非专指一种歌舞,而是古人对这类踏地为节的自娱性歌舞的统称。”由此看来,“踏歌”的概念主要源于踏地为节的舞蹈特征,是古老彝族艺术文化的结晶,也被彝族人民视为珍贵的文化瑰宝,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民风。在四川凉山州彝族,较有代表性的踏歌类型当属传统的“锅庄舞”、“对脚舞”等,它们集诗、乐、舞三者为一体,流传历史悠久,载歌载舞中突出即兴性,并以踏地为节奏,是较早的踏歌形态,也是当地彝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一、四川凉山彝族“踏歌”概述
(一)“踏歌”的历史渊源
关于“踏歌”,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提及的“颠歌”,“颠歌,西南夷歌也。”1从记载中可以看出,踏歌源自西南一带,其中的“颠”也作“滇”,因此学界诸多观点认为踏歌起源于云南。后来西晋文学家左思的《魏都赋》,其中注引何晏曰:“巴子讴歌,相引牵,连手而跳歌也。”“巴”指的是“巴蜀”一带,因此可证明踏歌在西晋时期已在巴蜀盛行。《资治通鉴》中也注有:“踏歌者,连手而歌,踏地为节。”2笔者看来,无论是“颠歌”还是“跳歌”,都是“踏歌”的早期称谓,并保留了牵手歌舞、踏地为节的形态特征。
在彝族民间有着许多关于“踏歌”来源的传说,相传彝族的踏歌起源于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当时彝族部落被困在山寨中,彝族首领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急中生计:让部落中的人将牛羊的角扎上火把,并且每个士兵也要高举火把,在夜幕降临时分将所有的火把全部点燃,然后纵声歌唱,踏地跳舞,形成排山倒海的阵势,将敌人全部吓退,最后成功脱险。之后的彝人为了纪念战争的胜利,将这种篝火踏歌的传统流传了下来。古彝人十分喜爱这种踏地为节的歌舞形式,它扎根于广袤的凉山州大地,贯穿于彝人的日常生活,有着深厚的民族根基和悠久的历史。
古彝人生活的凉山州一带,冬天气候寒冷,人们总会围坐在“火塘”旁边,围火取暖的同时,也会手牵手踏地跺脚,并纵声歌唱,以抵御高山严寒。火塘是彝族人民烹饪、烤火的工具,用石头垒砌而成,也称“锅庄”。李柱的《凉山彝族锅庄舞的产生、发展初探》中认为,锅庄舞最初诞生于室内,在天长地久的生活过程中,彝族人民为了取暖方便,自娱之余经常围着锅庄牵手跳舞,但彝人逐渐意识到再神圣的锅庄前跳舞是对火神的不敬,之后的锅庄舞也慢慢离开室内,走向更广阔的野外。3但也有学者认为,凉山州的锅庄舞应起源于野外,因为有早于火塘出土的文物资料上显示了部落踏歌的形态,并有树木、石头等野外物品的图像可考证,证明在的锅庄出现之前,在凉山州一带就有了踏歌的存在。笔者认为,无论凉山州踏歌起源于室内还是野外,都反映了连臂踏歌的动作特征,这种携手欢歌唱跳的艺术形式经历数千载流传至今,成为了研究古彝族文化的重要环节。
(二)“踏歌”的发展现状
在今天凉山州彝人的娱乐生活中,依然少不了踏歌的舞蹈形式。踏歌的原型是群体“携手踏足”的歌舞,这种舞蹈类型在凉山彝族的流传中,形成了保留原始风格的“锅庄”,也逐步演变为当地盛行的“对脚舞”、“谷则”。彝语音译的“达踢”、“达帖”等,汉语称为“对脚舞”。至于“锅庄舞”在当地彝语中音译为“达迪”,有合着脚踏地而舞的意思,有汉族学者研究此舞蹈是围着锅庄而跳的,因而得此汉族名称。无论是凉山一带的对脚舞还是锅庄,都有着踏地跺脚的动作,因此都被称为踏歌。彝族踏歌是古老的集体表演舞种,它的传承也反映了当地群众对艺术文化的追求。
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踏歌的波及面十分广泛,尤其在舍扎中裤脚地区的喜德、越西、西昌等地十分盛行,在美姑、宁南等地也深受喜爱。在如今,每逢当地彝族人民喜庆节日,最受群众喜爱的踏歌总会出现。因此,踏歌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当地老少男女的喜爱。
二、四川凉山彝族“踏歌”的动态特征分析
(一)“诗、乐、舞”三位一体
四川凉山彝族的踏歌,保留了古老踏歌中以“诗、乐、舞”三体合一的显著特征,“诗”是踏歌中涉及的唱词,“乐”是踏歌中的乐器伴奏,“舞”则是踏歌的舞步动作。
其中“诗歌”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在当地也称为“打歌调”。广义的彝族打歌调有长短和场合之分,根据诗歌的长短可以划分为长诗和短诗,根据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喜事打歌调、节日打歌调、善事庙会打歌调等。狭义的打歌调就是踏歌中的舞蹈诗歌,在结构上分为牌头、歌词和衬词三部分,古老的诗歌有着悠远的意境和浪漫气息,三个部分互相映衬并互为一体。当彝族人民在田间地头劳作,或者围坐在篝火旁举行盛会时,都会随性一唱,唱词内容也包含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有唱生活喜乐的,有唱祈盼风调雨顺的,也有唱向往爱情的,不同的场合唱词内容则不同。
踏歌的“乐”由两部分组成,既包含打歌调的唱腔,也包含踏歌中由芦笙、笛子等乐器吹奏的乐曲。芦笙和竹笛是踏歌中较为常见的伴奏乐器,演奏者均为男性,吹奏时以十六拍为一调。民间还流传着“一听竹笛响,脚板就发痒”的顺口溜。但在四川凉山州的腹心地区,踏歌却无音乐伴奏,人们通常以踏脚声为舞蹈节奏,同时配合打歌调唱腔自娱自乐,围圆跳舞。
踏歌中的“舞”在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动态特征。四川凉山州彝族的踏歌舞步简单,保持着连臂载歌载舞的集体舞蹈风格,领舞者吹奏笛声或唱诵诗歌,以十六拍为一调的节奏踏地而舞,十六步为一舞步,人们以逆时针方向围圈跳舞,“三步一踮脚”,“六步翻花”,还保留了古彝族人民对动物形态的模仿,如舞蹈中模仿斑鸠喝水、喜鹊登枝等。
踏歌中以“诗、乐、舞”三者合为一体,并通过这些形式宣泄着彝族人民的内心情感,也达到了自娱自乐的目的。
(二)动态特征形成的原因
四川凉山一带的踏歌是世世代代彝族人民的生活印记,也是一个民族的凝聚之魂。之所以形成踏地为节、携手而歌的风格特征,是受到了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民族个性的影响。
首先,踏歌在当地的出现离不开凉山州一带的自然环境,古彝人生活在恶劣的横断山系东北部,地形陡峭、冬日严寒,彝族人民为了抵御寒冷侵袭,通常在室内外围火取暖,踏歌就是人们围着篝火进行的舞蹈。当地彝族人民长期登山跋涉,脚步坚定有力,严寒的天气人们会跺脚而舞,以达到增强血液循环,抵御寒冷的目的。
其次,踏歌也与其他传统舞蹈一样,根植于人民的日常劳动生活,起源于当地人民的生产劳动和对自然界的模仿。踏歌时当地彝族人民会展现“撵雀儿”、“搓洗麻线”等动作,生动形象的展示了独特的民族韵味。
同时,踏歌时人们以踏地为节,唱腔婉转高亢,展示了彝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民族个性,同时这种民族性格也深深烙印在舞蹈之中,形成了豪放不羁的舞蹈风格,也形成了节奏明快的舞步动律。这类原始的舞蹈将人们最古朴热烈的情感有力地展示出来,不经雕琢地展现了浓郁的原生态民族气息。
三、四川凉山彝族“踏歌”的文化内涵思考
每一个民族和地域间都有着不同的文化样态,既能够反映当地的历史传统,也能够反映当地的生态环境。四川凉山州一带的踏歌源于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风土人情以及民族个性,是民族文化的延伸和归依。
踏地的动作需要一双灵活有力的脚,也需要利用摆手、甩手、连臂等动作的配合,形成一种沉甸甸的扎实感。当他们踏地而舞时,他们脚下踏着的是大凉山陡峭的土地,是他们生息相关的环境,他们以最热烈、最原始的舞蹈释放着内心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念,同时以朴实无华的表演形式延续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
注释:
1.王优.《子虚赋》的语词祖述分析及其文化指向[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05):101-104.
2.李致忠.司马光《资治通鉴稿》考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47(06):120-128.
3.李柱.凉山彝族锅庄舞产生、发展初探[J].民族艺术,1990(04):137-143.
参考文献:
[1]裘亚萍.踏歌在少数民族舞蹈中的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117-119.
[2]王优.《子虚赋》的语词祖述分析及其文化指向[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05):101-104.
[3]李致忠.司马光《资治通鉴稿》考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47(06):120-128.
[4]李柱.凉山彝族锅庄舞产生、发展初探[J].民族艺术,1990(04):137-143.
[5]安学斌. 巍山彝族打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6]朴永光. 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
作者简介:陈昕(2000-),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艺术学理论硕士,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西南少数民族舞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