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塑造人物是戏剧创作的中心任务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人物塑造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分析人物在推动剧情、深化主题以及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重要性。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案例分析,探讨塑造人物的有效方法,论证戏剧人物的塑造能赋予作品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戏剧创作;人物塑造;剧情发展;主题深化
戏剧的本质在于通过演员的表演艺术,用动作模仿人的行动,直接呈现人物内心活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是用动作来表达人的行动,这些动作可以是演员在台上的喝酒、说话,甚至是沉默,这些都是把人的行动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手段。此外,戏剧作为人类生命的表现形式,其创造过程是对人生的体验、感悟和表现,通过反映生活、体验人的内心世界,洞察人性、体察痛苦和关注人心,以及对表象生活的表现,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用直白且浅显的话总结:戏剧的本质是研究人。戏剧是“人”扮演“人”表演给“人”看。可见,在戏剧创作中,塑造人物,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中心任务。
一、塑造人物在戏剧创作中的重要性。
(一)人物塑造在戏剧中的核心地位无可替代。它是连接剧情、主题和观众的桥梁,是戏剧冲突和情节发展的基石。如果说冲突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动力,那么人物则是冲突的主体。没有鲜活的人物,冲突就失去了载体,剧情也变得平淡无奇。成功的人物塑造能够使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戏剧、影视作品,我们在谈论作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比如谈到《红楼梦》,我们想到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谈到《雷雨》我们想到鲁四风、周繁漪;谈到《玩偶之家》我们想到娜拉等等。更有直接以人物命名的戏剧作品,如《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等等。鲜活、生动、真实、独特、深刻的人物形象是衡量一个艺术作品长盛不衰的标准之一。
二、塑造人物的基本原则
一是真实性的原则,要求人物的行为、心理和情感是当下情境的真实反应。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王子的犹豫和复仇心理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矛盾和复杂。他的犹豫不是简单的懦弱,而是对行动后果的深思熟虑,这种复杂的心理刻画体现了真实性原则。二是准确性原则,强调人物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要符合社会逻辑、情感逻辑。美国的电影《绝命毒师》中,主人公的转变从一个高中化学老师到一个毒品制造者,他的行为和决策都基于他对生存的渴望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这种内在逻辑的合理性体现了准确性原则。三是独特性原则。要求每个角色都应有其独特的性格、行为和语言特征,使角色在故事中脱颖而出,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在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的纯真、坚持和乐观精神是他独特的性格特征。他的跑步成为他独特的行为标志,而他与珍妮的爱情故事则是影片的核心线索,这些独特性特征使得阿甘成为一个难忘的角色。
三、塑造人物的方法与技巧
(一)编剧方面。编剧塑造戏剧人物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一是挖掘人物丰富、复杂的前史。不仅包括人物的出生地、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等。还包括人物在开场前做过什么事。人物的前史越复杂,戏则越精彩。比如《玩偶之家》的前史,娜拉隐瞒了伪造了父亲的签名,借了一笔钱给海尔茂还债的秘密。这件事成为了娜拉内心的一个巨大负担,也成为了娜拉与海尔茂之间关系的一个潜在威胁,也预示了剧情的发展和冲突的升级。二是角色的台词(对白、独白、旁白)。编剧可以通过对白、独白、旁白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价值观和情感状态。比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阿甘正传》中阿甘说“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台词。
三是外貌和行为特征。如身高、体型、穿着和心理刻画。尤其心理刻画是深化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让观众理解角色的动机和行为背后的情感。四是角色发展。一成不变的人物是枯燥无味的。编剧要设计角色在整个剧本中的发展轨迹,包括他们的成长、变化和最终的命运。通过角色的发展,编剧可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迁。六是与其他角色的关系。如友谊、竞争、爱情、复仇等,这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导演方面。导演塑造戏剧人物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一是选角。导演要寻找最能代表剧本中人物特质的演员;二是指导表演。导演帮助演员理解角色的心理动机、情感历程和行为模式;三是舞台空间布局。导演通过对舞台空间的设计和布局(道具、布景和灯光)突出人物,塑造角色。四是镜头运用(对于电影或电视剧)。在影视作品中,导演可以通过镜头的选择和运动来控制观众的视线焦点,从而突出角色的重要性或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五是音乐和音效。合适的背景音乐可以引导观众的情绪,而特定的音效则更可以烘托人物,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演员(表演)方面。演员塑造戏剧人物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一是加强剧角色研究。演员会深入研究角色的背景故事,包括角色的家庭、教育、职业、社交圈等。了解角色的成长历程和生活环境,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状态。二是注重台词基本功。台词占到了整个戏剧表演50%的比重。夯实基础,注重台词,打好基功,是重中之重。三是积累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演员在积累了足够的文化知识后,可以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从而在艺术上实现自我突破和创新。五是持续的练习和改进。演员通过反复的排练来磨练自己的技艺。在排练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表演,以达到最佳效果。
四、成功塑造人物的案例分析
(一)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悲剧的代表作之一,其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戏剧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哈姆雷特的复杂性格、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以及他与其他角色的关系,构成了戏剧的核心内容。比如: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对复仇的渴望与恐惧,以及他对死亡的哲学思考,都赋予了角色深刻的心理层次。他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独白之一,充分展现了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的言行举止、与其他角色的互动,以及对他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挣扎且极具深度的人物形象。
(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娜拉
娜拉是易卜生戏剧《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她的形象代表了女性在19世纪社会中的困境和觉醒。娜拉最初被描绘为一个依赖丈夫、满足于家庭生活的女性,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并开始寻求独立。娜拉的觉醒过程是戏剧的高潮,她的独白“我不是一只玩具”表达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她的决定离开家庭,象征着女性从传统角色中的解放和对自我命运的掌控。易卜生通过娜拉的形象探讨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个人权利,引发了关于女性解放的广泛讨论,激励了无数女性追求平等和自由。
(三)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
威利·洛曼是阿瑟·米勒戏剧《推销员之死》中的主人公,他的形象代表了美国梦的破灭和个人悲剧。威利是一个失败的推销员,他一生致力于实现美国梦,却最终陷入绝望。威利的悲剧在于他对成功的执着追求和对家庭责任的牺牲。他的独白“我一生都在为你们而活”揭示了他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和对自我价值的否定。他的自杀成为了对美国梦的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接受。米勒通过威利·洛曼的形象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个体的困境和道德的冲突。威利的悲剧成为了对美国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引发了关于个人奋斗与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思考。
(四)田汉的《茶馆》中的王利发
王利发是田汉戏剧《茶馆》中的主人公,他的形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小人物的命运和抗争。王利发是一个茶馆老板,他见证了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他的茶馆成为了不同社会阶层人物交流的场所。王利发的性格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懦弱、妥协的一面。他在面对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困境时,试图保持中立,但最终还是被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
田汉通过王利发的形象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王利发的悲剧在于他对传统价值观的坚持和对现代变革的无力应对,他的命运象征了那个时代许多普通人的命运。
(五)曹禺的《雷雨》中的周朴园
周繁漪是曹禺话剧《雷雨》中的女主角之一,她是周朴园的妻子,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性格温柔善良、懦弱依赖。她的悲剧命运在于她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和家庭。她试图通过控制儿子周萍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但最终却导致了家庭的破裂和悲剧的发生。她的悲惨结局揭示了封建家庭制度对个体的压迫和摧残,也反映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周繁漪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妇女形象,她的悲剧命运也揭示了封建家庭制度的弊端和不合理性,对现代观众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总之,人物塑造是戏剧创作的核心与灵魂,它不仅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更是展现主题思想和情感深度的重要途径。在戏剧创作中,成功的人物塑造能够使观众产生共鸣,引发思考,从而赋予作品持久的生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众审美的变化,戏剧创作可以尝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来探索人物塑造的新方法。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传统戏剧表演,或者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来丰富人物的层次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