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你并不需要用一生治愈童年
——与“原生家庭和解”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一起大学校园真实案例——一名大学生因原生家庭问题导致心理疾病,严重干扰了其学习和成长,来探讨高校辅导员在面对此类事件时应如何进行干预和处置。在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深入理解并考虑原生家庭这一关键因素至关重要,加深针对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进一步阐述了针对由原生家庭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关键要素、解决策略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
关键词:原生家庭;心理危机;危机干预;辅导员工作
近年来,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即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在个人性格形成中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1]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与原生家庭有不可分割的联系[2],原生家庭在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庭氛围、成员结构、成员间的互动方式,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中,如何应对原生家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对由此引发的学生心理危机进行预防和干预,是当前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当中的重要课题。
一、案例简介
小佳(化名),女性,20岁,与母亲一同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某日清晨,小佳的舍友向辅导员拨打了求助电话,报告小佳在宿舍中出现了自伤的激烈行为。辅导员迅速抵达现场,及时阻止了这一行为,并对她进行了心理上的安抚。经过深入了解,发现小佳自中学时期便有自伤的倾向。自从她进入大学以来,与师生的交流寥寥无几,加之经历了一次失恋,情感上受到了打击,自伤的倾向愈发严重。她常常通过激烈的举动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与小佳的母亲沟通后得知,自小佳幼年起,父亲便对她采取了严厉的教育方式,而母亲则过分溺爱,这种冲突型的家庭环境导致她经常处于心理矛盾之中,感到缺乏安全感,性格上变得敏感和自卑,加之父亲长期出现家暴行为,导致她对男性产生了厌恶情绪。直到中学时期,小佳的父亲因病去世,家庭积蓄也因治疗而耗尽。此后,母亲微薄的工资成为了家庭唯一的经济支撑。小佳对父亲的离世感到既悲痛又愤恨,内心情感极为复杂。
二、问题及分析
该案例反映了冲突型的原生家庭教育方式导致学生性格变得敏感,并催生“厌男”情绪等一系列心理问题。通过与学生及学生家长沟通获取的有效信息,大致判断通常情况下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一般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原生家庭问题
原生家庭是个体的“第一所学校”,父母间的互动模式、亲子间的相处方式以及家庭教育的风格,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个体的性格、情感表达和行为习惯。其中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的情感世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小佳成长过程中,冲突型的家庭教育模式倾向于冲突和对抗,可能会导致她发展出冷漠、易怒或孤僻的性格特质,极端情况下还可能引发心理扭曲和人格障碍。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会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起到不同程度的消极作用,甚至影响个体对亲密关系的选择。
(二)情感问题
大学生恋爱是个体成长历程中必经的发展“课题”。由于性心理不成熟、生活经验欠缺、父母婚姻问题等原因,部分学生因恋爱观与现实情况矛盾,陷入迷茫、消沉中,大学生恋爱是个人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发展“课题”。小佳由于性心理尚未成熟以及生活经验的不足,加之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父亲家暴、父母婚姻不幸福等,在恋爱关系中无法正确认知健康恋爱关系,变得敏感、自卑,分手后会出现失眠、情绪不稳定等不良后果。
(三)人际交往问题
在大学期间,学生必须独立应对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目前,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难以改变这一倾向。小佳由于对男性同学产生厌恶情绪,因此在同学间的关系紧张,缺乏真正贴心的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更加内向,遇到困难和问题难以找到倾诉对象,情绪容易波动。
三、解决思路和实施方法
(一)家校合力,追根溯源,共筑心灵“防火墙”
首先,与舍友沟通了解小佳近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掌握其基本情况后,立即启动由“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学院分管副书记-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构成的四级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确保学生的个人安全,密切关注宿舍其他成员的心理状况,给予适当安抚。
其次,第一时间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深入了解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环境背景。从成长的角度出发,向家长解释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和出现过激行为的可能原因,并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建议家长给孩子提供一个较为轻松和谐的氛围,孩子只有在较为融洽的原生家庭生活,才能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健康快乐成长。[1]与孩子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在提供亲情和温暖的同时,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以弥补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最后,陪同学生及其家长前往医院接受治疗,给予学生充分的温暖和关怀。
(二)耐心疏导,精准资助,搭建心灵“保温墙”
学生性格内向、内心封闭,需要创造多次交流谈心的机会,使学生逐渐感受到善意和温暖,从而实现“扶贫-扶心-扶志”的效果。
第一次谈话突出“共情”。将心比心表达对学生的关心和理解,提升外部信任感;为了减轻学生经济压力,在符合条件且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为其争取到国家助学金、学校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奖学金,平衡好工作和学业,增强自信,逐步提升。
第二次谈话突出“专业性”。在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教师指导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等专业技巧来缓解学生的情绪,并引导该生挖掘自身优点,正确地看待恋爱关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此外,谈话过程中巧妙地引入亲子关系的话题,促进更有效的沟通,深入了解学生对于原生家庭以及异性的真实看法。
第三次谈话掌握学生真实心理动向。引导学生尝试换位思考原生家庭带给自己“伤痛”的主客观原因,明白每个人都有来自原生家庭的种种烙印,但如何对待和发展取决于个人的态度和选择。在谈话过程中引导学生转变看待事物的观念,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制定后续心理辅导计划,帮助其努力克服“心魔”,树立目标、励志前行。
(三)专业对接,朋辈帮扶,打造心灵“承重墙”
在深入分析学生问题根源的基础上,辅导员及时寻求专业指导,将育心育德相结合。首先,通过构建以同学、教师、家庭成员为核心的教育联络网,了解学生在“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表现和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现个人特长的活动重拾信心,让她在互帮互助的集体环境中感受支持与温暖,建立良好的友谊,进而逐步减少对异性的抵触情绪,有效释放负面情绪,缓和人际关系。
(四)持续关注,防微杜渐,铸就心灵“坚实墙”
原生家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易在短期内消除,必须持续对学生的精神状态保持关注,定期对其提供线上辅导与线下交流的机会,安排班级心灵护航员协助完善心理档案。此外,应针对同一年级的学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筛查工作,以便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5·25心理健康节、团体辅导,鼓励心理困惑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发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作用,推送心理知识推文、心理自愈小贴士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四、经验与启示
(一)增强育人信心,提升综合能力
原生家庭对个体身心发展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短期内不易消除或者改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增强处理由原生家庭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信心和决心,家校共育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积极作用。辅导员工作中要敏于发现,敢于干预,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合理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解决问题。
(二)用心共情对话,建立信任关系
作为一名辅导员,要尊重学生、共情感受,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摆正个人立场和态度,合理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应用技巧,回应学生“急难愁盼”问题,有爱心去沟通,有耐心去处理。谈心谈话要让学生感受善意和真诚,通过创造多次对话机会,循序渐进走进学生内心从而建立信任关系,进而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个人存在的不足或问题,解决个人困惑。
(三)持续全面排查,建立完备档案
既要把“救火式”工作完成好,更要将“预防式”工作建立好。在日常工作中,掌握全面学生基本信息,对家庭经济困难、单亲家庭、残疾学生等重点关注群体要逐一谈心谈话,建立完备学生档案并及时更新;此外,通过线上不定期交流、“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等多种走访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洞察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状态变化,做好特殊时期、不同季节的心理危机预案,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
(四)育心育德相融合,完善育人体系
积极协助校院两级完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心理育人体系,充分发挥朋辈帮扶作用,引导学生认清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收获成就、重拾信心,在集体生活中感受温暖、弥补缺憾,树立目标追求理想,以积极心态面对挫折,克服困难,提升自我。
五、结语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大学生在学校出现心理问题和症状很多都能追溯到他们在原生家庭成长中的遭遇,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深根在他们的原生家庭。[3]原生家庭会通过多个文化渠道来塑造影响着原生子女与生俱来的独特个性,父母培育与把控自身情绪的能力,会对子女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人际交往模式产生巨大影响。[4]作为辅导员,在面对因原生家庭问题引发的心理疾病的学生时,要对症下药,明确认识到仅仅依靠学校的单一式教育管理是不够的,应家校齐心、合作共育,帮助学生减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辅导员与学生用心共情、同频共振,结合错综复杂的致病因素,“扶贫扶心扶志”相结合,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恋爱观。通过“家校共育+真诚沟通+专业对接+朋辈帮扶”四步走,持续探索建立长效问题解决机制,疏导学生的心理困扰,完成学业,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毕清波.大学生原生家庭引发的心理危机干预——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A1):231-232.
[2]申艳婷, 郑舒. 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与原生家庭相关性研究[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8, 32 (04): 53-57+125.
[3]刘赪秀.原生家庭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06):166-167.
[4]蒋亚兰.原生家庭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J].国际公关,2023,(04):92-94.DOI:10.16645/j.cnki.cn11-5281/c.2023.0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