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幼儿园和家庭要保持同步同向,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并互相支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教育的合力,这样家长和幼儿园要这样才能够有效实现家园共育的目标,同时也才能确保幼儿得到更科学合理的培养。每个家庭的背景不同,文化差异等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着重探究和分析幼儿家园共育问题解决策略,作为教师就要选择不同的技巧与方式,去与家长沟通。现如今家园共育等方面,不仅需要教师努力,同样也需要家长努力。因此,家庭必须要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才行。家园共育中,主要特点就是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那么新的时期,新的教育理念下,将如何做好家长工作呢?工作的开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地进行问题的解决,实现家园共育策略的优化。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园共育;问题分析;优化对策.
一、幼儿园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状分析
(一)了解目前家园共育的现状,共育意识相对缺乏
近年来学校投诉事件在不断上升,由于社会的发展,家长维权意识增强,媒体的放大效应有时候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2014年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分析报告》显示,网络中积极情绪反应最少的领域正是“学前教育”。我们不断从网络和新闻中看到许多关于学前教育的负面新闻。但事实上我国学前教育的整个态势还是在逐步向科学、规范和专业的方向去发展的。
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要畅通各种沟通渠道,把投诉事件当作反思和改进工作的契机,同时也要帮助教师正确看待投诉,指导教师做好新时期的家长工作。而对于家长,幼儿园也要做好相关教育,欢迎他们以合理方式献言课策,不赞同通过网络散布等极端方式进行,大家都要站在“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由于每个家庭的背景不同,文化差异等问题。现如今家园共育等方面,不仅需要教师努力,同样也需要家长努力。作为教师就要选择不同的技巧与方式,去与家长沟通。在工作生活中遇到过老师觉得家长不配合幼儿园工作的时候,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了老师,而对于老师安排的一些家庭内容则选择忽视,一概不管。
也了解到家长在与幼儿园老师沟通方面的一些困惑。她们通常很迫切地希望能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但又纠结于不知如何与老师进行沟通,上班时间担心在忙,下班之后担心占用老师休息时间。久而久之很多话都没有合适的时机说出口,慢慢就缺少沟通了。家园双方对于家园共育策略实施的意识都相对淡薄,无法有效地进行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
(二)家长与教师都应认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备受关注也备受指责,教师们更是感慨“现在的老师越来越不好当了”,不仅经济上受到很多冲击,而且教师也不如以前那样受人尊敬了。大家发现,家长们对教育是很关注,但同时也介人过多、质疑过多。甚至有的家长把国外的东西、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照搬回来要求幼儿园采用,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教师觉得家园关系紧张、工作压力倍增。
家园共育中,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教幼儿,也缺乏一些科学理论指导,缺乏玩伴的幼儿,除了与父母沟通,是借助电视、视频游戏消磨时间,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幼儿的成长。不要把家长放在教育的一个配合者的身份,而应该是合作者,无论做什么活动,要让家长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举个例子,今天教师在群里发通知,让家长带废旧纸盒瓶子等来幼儿园,而没有告诉他们要用这些来干嘛,可能有的家长就没当回事,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要干嘛,反而还会觉得老师怎么一天那么多事,带这带那的。而如果教师在发通知的时候写上,我们将会用这些废旧材料带幼儿进行手工制作,把它们变成衣柜,床等,那么我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愿意配合老师工作,会积极地带材料,因为孩子所得到的,远远超过家长所付出的,这样一来家长就消除了抵触情绪,更加配合老师工作。
(三)家园共育责任不清晰
无疑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开端。若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同时起到表率作用,家庭教育方法又得当,那孩子会培养得很优秀。但是目前也有不少的年轻家长他们的教育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多,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幼儿园是孩子受教育和成长的主要阵地,无论在教育理念或教学内容、教育方法上都有国家的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这些方面是科学的、系统的且全面的。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只有家长能与幼儿园密切配合,而不是简单做个孩子的接送者。但是因为背景文化差异,老师与家长总会在沟通中出现不!愉!快!家园共育很容易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互相误会互相指责。
一是部分家长和老师缺少默契: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教育责任就是老师的,怎么教是老师的事。而部分幼儿园只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很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长处于服从的位置上;二是家长与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发生分歧: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只重视眼前智力的培养发展,而忽略了培养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的全方面发展。三是家长不知如何与教师建立良好的交流。
一部分的教师和家长还没有完全理解领悟家园共育的内涵理念,对家庭和幼儿园在家园共育工作中的地位,以及各自应担当的角色认识不明确。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多家长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进行照料,而对于孩子在教育方面和现代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差异,爷爷奶奶通常会按照保守落后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给教育效果造成了阻碍。
二、关于幼儿园家园共育的优化对策
(一)合理定位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地位和关系
幼儿教育是一项很全面很繁琐的工程,它的成功注定这个孩子的未来。有教育者研究:孩子在0-6岁所学到的一切将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由此可见幼儿教育是多么的重要,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通过自身的学习积极地进行自身合作意识及教学理念的形成与转变,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积极参与、积极地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与教师一起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实现自身的教育功能、优势。
现在的孩子难带,现在的家长比过去挑剔,这是教师会有的想法。时刻反思自己平时家园沟通工作。是否经常主动与家长沟通?是否在孩子出现问题、惹出麻烦时才会与家长交流?是否会因为家长“事多”而逃避与其交流?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于笔者的日常工作中,只不过有时候却因为工作的忙碌或对家园沟通工作的不重视而导致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家长,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观点,要耐心、虚心、诚心地听取家长的一些合理有益的建议,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这样家园才能保持协调一致。
(二)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
孩子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家长也一样,不同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学历层次、家庭背景、家教观念、性格脾气各有不同,为人处世的态度也千差万别,这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针对不同群体的孩子家长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进行沟通。根据家长需求,找准沟通切入点。
建立平等、开放、智慧的沟通交流关系,教师需要培养开放的心态,开阔自己的眼界,是幼儿园发展的关键,要尊重他们已有的经验和教育观念,只有与家长的感情沟通了,有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情感交流的渠道畅通了,才能谈得上相互了解、相互交流、互相合作,共同教育幼儿。这就是在家园共育策略实施的过程中,合作双方关系的协调和良好的沟通,是提高共育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家园共育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教育重心。
参与互动,真正实现家园共育很多家长在对幼儿的教育中经常感到无助,原因是缺乏一些理论指导,而幼儿园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家长培训,让家长获得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幼儿园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在幼儿园的实践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提高幼儿园的质量,这个过程也使幼儿成为教育的受益者,使教育真正从幼儿自身的发展需求,为幼儿们的各方面能力的开发和服务。如在教育活动之前,让家长了解我们的工作计划和教学目标,以及活动安排等,让家长参与进来。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幼儿素质,为了孩子的健康的成长,希望幼儿园的老师们认真做好家园共育工作,也希望广大家长能够积极配合,和幼儿园一起共同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做准备”!
(三)强化教师恪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意识,提升师德修养
要重视协调各种关系,在师生之间、班级之间、教工之间、部门之间、园内外之间加强交流沟通,建立起一个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使大家在轻松、互信、和谐、宽容的氛围中愉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同时不断强化教师恪守职业道德规范意识,促使教师自觉约束言行,不断反思,换位思考,避免将消极的情绪态度带到工作中。教师要能经常主动地与家长沟通,保持平等信任、相互理解尊重的家园关系,努力用爱心、耐心赢得家长的尊敬和认可。作为教育者必须要起表率作用。面对家长,老师说话态度要谦和有礼,给人可亲近的感觉。避免给家长以主观武断、素质不佳的印象。
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提高教师处理问题的能力幼儿园要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和研究,充分认识新时期家园关系的新问题、新变化。工作中,教师需要时常换位思考,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由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组成,三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影响其发展最主要的是幼儿园和家庭,而家长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施教者。家长虽然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对孩子的影响却远胜于老师。家园的紧密结合可以使来自双方的学习经验一致、连续、互补。一方面,幼儿在幼儿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在家庭获得经验能够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得到运用、扩展和提升,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洁.浅谈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考试周刊,2018(6):177.
[2]盖艳玲.幼儿园学前教育及其家庭教育浅析[J].都市家教月刊,201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