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唐伊琳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3年9期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江溪小学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 要:学困生作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群体之一,是真实与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困生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缺乏了积极性、主动性及热情性,知识掌握较少,难以提升学习效率。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随着教育部颁布“双减”政策下,提倡教师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模式,借助科学有效且新颖的教学方式实施有效教学,以此来改变学困生的现状,树立学困生信心,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爱上数学。鉴于此,文章通过对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策略提升进行探讨,旨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在教学中学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与相应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是随之而来学困生的群体也不断增加。“双减”政策的出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制定学生困学习策略时,需要秉持着减负增效的原则,促使学生能降低自身对数学的畏难情绪从而不断推动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掌握更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起到奠基效果。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学困生的特点

(一)学困生并未正确认识自己

学困生并不满意自身的学习成绩,认为不管自己多努力,也不会追上优秀生,错误性地认为班级中的其他同学也瞧不起自己,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逐渐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更有甚者还会出现一蹶不振的现象。

(二)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

学困生通常在学习中会缺乏了学习动力,具体表现为,学困生意志力不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走神的情况,注意力并没有集中在课堂中。并且学困生的表达能力也较为欠缺,一般不会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多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部分还会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

(三)学困生反应速度较慢

由于学困生的基础比较差,在日常学习中也并不会主动思考,导致学困生的反应速度与正常学生相比较下较慢,并且自身的理解能力、记忆力也较弱,并无法迅速吸收新知识,也不能将新旧知识实现良好的融合。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部分学困生还会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以及出现心理问题,如存在孤独感、焦虑感等系列问题。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学困生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学生个体差异原因

小学生因家庭背景、性格、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致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也千差万别。部分学生觉得数学知识较为抽象与晦涩难懂,一旦遇到困难就会产生放弃心理,缺乏了克服困难的勇气;部分学生则是会低估自己,认为自己日常学习已经够努力了,但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从而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还会对自己产生怀疑,逐渐降低学习的信心。

(二)课堂教学方式原因

新课改的全面深化改革以来,虽有不少的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但仍有部分的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仍运用“灌输式”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迫接受数学知识。加上由于数学教科书在多次修订与更改下,缺少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致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此外, 由于教师在进行设计课件时,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也并未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缺少了实践探究活动,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数学学科特点原因

由于数学知识较为系统性、抽象性及理论性,学生普遍性地认为数学学科比以往学科的学习难度更大,会对数学产生恐惧的心理。而数学作为一门知识点较为严谨与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其特点直接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专心致志地进行计算,不能有走神,否则会直接导致答案的措施。而错误率过多下,会直接对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产生严重的打击,造成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策略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致使小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原因,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学生缺乏了抽象思维能力。而在教学中如何采取直观化教学的方式,能直接影响到学困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的提高,需要教师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让学生能置身在视频、音频、图文并茂中,更加的直观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整体脉络。而通过此种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交流、感悟与总结,良好地契合了学困生接受知识的特点。

例如,在进行教学“平行四边形”此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好相对应的材料,如木条、剪刀、纸条等,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际操作中,让学生能在剪一剪、摆一摆中实现动手操作和交流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将手中的木条摆成平行四边形的形成?”通过结合问题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探索中,有效调动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探究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摆动规律,从而纷纷进行发言。教师此时可以结合此氛围,分别对学生进行一一提问,并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及时反馈,肯定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升,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开展生活教学模式,降低畏难情绪

对于学困生而言,由于学困生普遍基础较为薄弱,理解能力并不强,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仍处于发展完善中,难以理解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此为造成学生认为学习数学难的原因,会严重损伤到学生的积极性,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鉴于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结合学困生的实际生活经历与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到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抵触心理、畏惧心理等,开展针对性教学,促使学生能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将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到教学中,并结合情境引出针对性的问题,使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能融入具体化的生活场景中,有效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正确认识数学的魅力所在。

例如,针对学生在学习有关计算知识容易产生混乱的局面,如小数是学生在计算中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内容,针对此情况需要教师能助力学生加深对生活的回忆,将生活中自身所熟知的生活经历调动出来。如,去超市购买生活用品时,你想要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雪碧为8元,薯片每包为11.5元,面包每包为16.2元,蔬菜饼干每包为6.8元,巧克力则是每盒为32元。此时,父母给了你100元,并能让结合你所购买的食物进行计算,询问你100元是否够支付?是否还有剩余?需要你自己能计算清楚。倘若让学生对这些数字计算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还会出现遗忘小数点的情况。但是在教学中通过将计算知识与生活相融合,尤其是与学生喜欢的零食相结合,会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会不断提高。通过此种教学方式也直接证明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与数学的融合下,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感情,降低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

(三)注重课堂提问环节,培养归纳思维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是较为关键的环节之一,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艺术,对此,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重视课堂提问环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困生的数学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探究与思考中,让教学达到更加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以往教学中,由于学困生的知识水平比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忽略学困生,并不会给予学困生思考的机会与空间,致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良好的锻炼。鉴于此,需要教师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自身所具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借此方式助力学生数学思维的转化,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因数和倍数”相关内容时,可以在教学开始前提前设计较为典型的因数和倍数的相关题目,引导学生参与到观察中,并让其尝试性地对题目进行归纳,以便能实现对学生归纳数学思维的培养。同时,也能扩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此内容,在教学中设置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一个数存在最大因数吗?存在最小因数吗?如果存在应该要怎样寻找这个因数?”“一个数存在最大倍数吗?存在最小倍数吗?如果存在应该要怎样寻找这个倍数。”等系列问题。教师借助系列问题展开引导式教学,能助力学生更好地整理自身的学习思路,掌握更多的有关倍数与因数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为今后学习数学起到奠基效果。

(四)针对学生个性特征,落实因材施教

小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就犹如一张白纸,并未具备良好的明辨是非能力。学生成长的过程会积累各种各样的知识,这些知识蕴含了一些良好的认知,也可能是一些错误的思维观念,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与此点密切相连。因此,需要教师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依据学生的实际实施教学,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例如,在进行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该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讨,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制作长方体或是正方体。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继而制作出相对应的图形,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家庭中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进行测量。而借助此种实践任务的形式,不仅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还能真正落实“双减”政策中减负增效的要求,能有效调动学困生的兴趣,促使学困生能意识到数学的兴趣所在。同时,也能让学生能运用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探析生活中的长方体与正方体,并能将自身所发现的知识进行汇总,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促使学生良好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助力学生形成数学思维。

综上,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变并非朝夕的事情,而是长期性的工程,需要教师能结合学困生的实际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并融合双减背景下,给予学困生更多的耐心与爱心,从而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之心,促使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杨海杏.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思路[J]. 互动软件,2021(8):3791.

[2]李金霞. 关于"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理论研究[J]. 新课程,2022(12):16-17.

[3]齐淑花. 基于"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22(5):100-102.

[4]张慧.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2(5):7-8-9.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江溪小学,江苏 无锡 21400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