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跨学科教学实践
——以佛山醒狮为例
摘 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围绕“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强化学校的教育功能,深化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效兼容,促进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小学体育作为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对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分析佛山醒狮与各学科间的关联,总结小学体育课堂中,引入佛山醒狮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课程;学科融合;佛山醒狮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融合跨学科主题学习部分,主要立足于核心素养,结合课程的目标体系,设置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内容;新课标中特别提到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跨学科融合一直是学生提高运动能力、学习健康知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中国狮舞是绵延了2000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起源于广东佛山的醒狮,深得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人们及东南亚地区华侨同胞的喜爱。每逢喜庆佳节、大型演出,都少不了醒狮助兴,以招财纳福、消灾驱邪。近年来,佛山醒狮形象衍生出大量优秀的概念设计、影视动漫、实体周边等文创产品,引领“新国潮”的创新发展,在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引入佛山醒狮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与深远的教育意义。学科间的跨界融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综合能力的运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体育课堂中佛山醒狮的学科融合
小学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其作用至关重要。体育与健康课堂中融合多门学科,可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佛山醒狮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是一种融武术戏剧、音乐艺术以及人文科学为一体的传统文化体育活动。在小学体育课程中融合佛山醒狮不仅能够丰富校园运动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还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力量、平衡、耐力、协调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提升对人文科学的认识,增强团结协作意识,激发民族荣誉感。
(一)佛山醒狮与武术戏剧的融合
清末民初,洪拳、蔡李佛、咏春、白眉、龙形等拳种,都在佛山扎根延续,致使佛山成为南派武术之乡。佛山各门各派武馆几乎都有狮队,所谓“未学舞狮,先学武术”。传统的舞狮与武术不分家,舞狮者皆是武术者。因舞狮所需的腰马稳健和肘腕功劲,须通过习武而来,要练舞狮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武术功底。以南派武术为基础,在醒狮舞法中融入了武术的身型身法、步型步法,狮子舞起来神态多变,刚劲威猛。再结合粤剧戏曲功架,以身体语言进行演绎;特定的情节贯穿,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渲染出丰富的艺术效果,使表演更具观赏性。佛山醒狮历史已绵延数百年,在传承过程中吸纳各个武术流派的精髓,已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享誉海内外。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通过学习佛山醒狮,能够让学生感到新奇,了解地方武术与醒狮的发展渊源,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需要武术教学且对武术感兴趣的学生积极进行武术的学习,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的目的。既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还增强了学生强身强国的进取意识。
(二)佛山醒狮与音乐学科的融合
醒狮锣鼓,在南狮艺术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锣、鼓、钹这三种敲击乐器,在舞狮过程中是配合狮子喜、怒、醉、乐、惊、疑、怕等神态的主要道具。以鼓为主导,锣、钹灵活配合,根据舞狮的不同套路情节、动作神情,来确定它敲击声音的轻重、缓急、疏密。击鼓的技法、姿态千变万化。在佛山流传的鼓点打法中,主要分为“三星鼓”“七星鼓”,用于武术表演的“功夫鼓”,还有“混合鼓”的打法。鼓法根据套路编排的需要而变化,使表演达到最佳效果。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将振奋人心的醒狮锣鼓引入到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感到热血沸腾,激发出强烈的运动激情;并且丰富了教学内容,为兴趣各异的学生提供了另一选择,避免了厌学心理的产生,从而确保教学能够有效开展。在佛山醒狮学练活动时强调,舞狮的学生要听鼓乐,敲锣鼓的学生要看狮,彼此之间相互配合。通过学习佛山醒狮,不仅可以练就良好的节奏感,培养音乐学科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身体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佛山醒狮与美术学科的融合
佛山醒狮的扎制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源于佛山祖庙里石刻石狮的造型特征,注重形神兼备为根本,无论从构型和配饰设计上都极为大胆与豪放,创造了一个形态威猛、猫形狮性的艺术形象。佛山醒狮以粤剧中三国历史人物的脸谱为造型基础,脸谱在色彩上主要使用红、黄、绿、黑、白等色彩,并照粤剧角色类型分为文狮和武狮两大类别,其中独具佛山特色的“三圣狮”文狮以刘备狮为代表,武狮以关公狮、张飞狮为代表。刘备狮黄脸白须,额部饱满,仁厚威严;关公狮红脸黑须,忠勇豪放,气宇非凡;张飞狮黑脸黑须,好斗勇猛,气势逼人。《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赵云单骑救阿斗》之类狮剧均突出其“忠、勇、仁、义、智”等人物精神品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了解佛山醒狮的色彩造型,通过学练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掌握威风凛凛的动作姿态,使学生懂得发掘美、感受美、缔造美,从而培养美术学科素养。美育贯穿课堂,让体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也让佛山醒狮更具神秘的魅力。
(四)佛山醒狮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醒狮原名为瑞狮,意为吉祥如意,而“瑞”字的广东方言谐音却是“睡”。晚清时期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人民思想落后,社会风气败坏,百姓生活艰苦。直到鸦片战争全面爆发,佛山的一些爱国人士将瑞狮改为“醒狮”,寓意指国人应有觉醒意识。传统醒狮的套路演练多以采青为主题,“青”则有褒贬两层含义。褒义:青是一份彩礼,以生菜为主,“菜”字方言谐音“财”,寓意生财,兴旺发达。贬义:“采青”与“踩清”同音,暗指踩踏腐败的清政府,是人民对当时社会现状不满的一种宣泄。所谓“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中华当崛起,日月共乾坤”。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习佛山醒狮促使学生有更多探究语言汉字知识的机会,如同音字、谐音字,还有中国的楹联文化。认识历史,理解社会,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又发扬了自强不息的家国情怀。
三、结论
综上所述,佛山醒狮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在小学体育课程中通过融合学科相关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丰富学生文化修养,增强学生民族荣誉感,引导学生领略非遗的魅力,激发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杨翠,肖春华.儿童醒狮教学[M].广州:岭南武术出版社,2021.
[3]庄大伟.小学体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的时间研究[J].天津教育,2020(17):10-11.
[4]曾辉华.传统醒狮文化在小学体育中的传承对策[J].花溪,2021(29):1.
[5]陈军,孔庆锵.佛山醒狮技艺在学校发展的路径探析——以佛山西樵民乐小学为例[J].科教文汇,2021(10):3.
[6]姚辉文,董相杰.体育与音乐、美术课程合作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8(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