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心理课教学语言优化策略

崔兰君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3年39期
顺德养正学校 广东 佛山 528000

摘 要: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强调人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升自身解决问题、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实现个人成长。在心理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师生互动的重要载体,教师能够在课堂导入的活动设计中多使用“代入式”“体验式”教学语言,在课堂提问时使用“4F法”,可以让学生清晰地把握问题脉络,增强精细化深入思考;在课堂评价中多使用“积极赋义”“成长型思维”的训练与总结升华能够让心理课堂中的爱意流动,增强集体凝聚力。在多种教学语言的优化策略下,充分把握心理课堂主阵地,推动心理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深度连接,从而使学生真正获得心灵的成长与滋养。

关键词:积极心理;心理课;教学语言

心理课是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学生提升认知能力、促进全面发展与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课程。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想观念在我国心理课教学中不断渗透,作为积极心理学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学语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在进行心理学教学时应充分发挥积极教学语言的工具效应,使学生在心理体验过程中,收获积极能量让身心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一、心理课堂教学语言现状

(一)教学语言受限于活动的介绍与流程的推进

心理健康活动课多采用小组合作集体活动的形式去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复杂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心理课看起来很是“热闹”,但总有活动堆砌之嫌,课堂中的大部分语言要为介绍活动规则服务,缺乏感情流动与学生情绪唤醒,这导致学生被动“进入”课堂,并没有主动探索求知的能动性。

(二)提问多使用基于事实的封闭式提问

课堂提问的艺术展示了心理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与了解,也是能让一堂课促进学生有效深入思考,产生思想激辩的重要环节。提问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但如果多用基于事实问题的封闭式提问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深入思考,降低积极性与分享欲,有时也将在课堂上呈现的矛盾冲突或可供挖掘的点错失过去,让课堂变成“走流程”式的表演。

(三)教学评价缺乏积极心理学视角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人的心理问题,而且应关注人的积极情感体验,充分挖掘潜在的积极力量,帮助人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课堂实践中每节课的设计是力图突破生活中的偏见与定势,保持尊重学生价值观的多样性,在问题现象背后发现转机。当在课堂上出现小组成员相互“唱反调”或者意见相左甚至激烈价值碰撞时,教师“是非对错”的教学评价应注意是在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心理课堂中,先尝试理解学生表面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期待,用积极的视角解读“负性”回答后的积极意义,多使用肯定和鼓励的语言,巧妙化解矛盾与尴尬,用恰当的引导语建立学生积极的心态,减少消极心理的影响。

二、将积极心理学融入教学语言

首先,应从认知上树立积极心理学教学观。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是挖掘人潜在的积极力量,帮助人们实现自在能量的生长。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并非只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学会如何将知识为我所用,在活动与创造中获得成长。所以心理教师应将更积极饱满的信心传递给学生,让课堂氛围活跃流动。

另外,在课堂到导入与热身环节、评价与总结环节,应使用多种积极语言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所谓积极语言是指那些能增进个体积极情绪体验,发现自身优势与潜能,发现他人美好品德及行为的语言,多使用积极语言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品质的形成,让课堂走进学生心灵,种下积极成长的种子。

三、心理课堂中教学语言的优化实践

(一)课堂导入时的“代入式”“体验式”教学语言

丰富多彩的心理课往往在设计最初的课堂导入时就将学生的身心活跃起来,进入设定身份与场景。用语言唤起学生的身份带入,更能体验到不同身份下的抉择。如在《心理老师是绑匪》认识自我人际互助的心理课堂上,心理老师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用较为严肃认真且“凶恶”的语气说:“我是绑匪!你们被绑架了!”。其中被“绑架”部分的要在保护安全的情况下有一定信念感。学生相当好奇老师的真实目的与意图,便自动带入了群众、去解救的“警察叔叔”与“人质家属”等身份,自行分工组成“解救团队”代入角色,执行“任务”。这节课教师并不是凶悍的绑匪,而更像是不断用语言提供线索的帮助人,多多启发学生根据个人特色积极发现其他同学的显著或不显著的信息,在行动中增强团结互助。又如在《人生价值观拍卖会》的心理课上老师化身拍卖会主持人,用热烈高昂的语气讲出“欢迎来到拍卖会,希望各位提前谋划,看准机会,各得其所,拍有所得”等话语,激发学生对拍品的好奇,对如何分配虚拟币,如何努力拍到自己最珍惜的能力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二)使用4F提问法增进课堂深度

英国学者RogerGreenaway提出4F提问法,指导教师可以把一个问题主题拆解成4个维度,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对问题更深入具体有指向性的思考,这里面的4F分别是指Fact、Feeling、Finding和Future。Fact是指事件和故事,Feeling指情绪和情感,Finding是指发现和思考,Future是指未来要做的计划,下面以《我的人际宝典》这节人际关系相处原则探析心理课为例,探索课堂提问应如何组织教师语言,让学生更深度理解课程主题。

课堂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自己交朋友的原则和人际相处时不可触碰的底线,在“朋友心理画像”头脑风暴环节,学生在黑板左右两侧分别写下了自己最喜欢和最讨厌的朋友身上的品质,左边栏有“体贴关心”“肝胆相照”“大方”“陪伴”“帮助”等词汇,右边栏是“自私”“拖拉”“没边界”“过度依赖”“胁迫”“冷漠”等词汇。

1.请同学们观察班级词汇表的分布,提问:是消极词汇比较多还是积极情绪比较多?指向事实——Fact

2.指定一个消极词汇,提问:当你的朋友是这样的品质时,做了伤害到你的事情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指向感觉——Feeling

3.看看左右两边词汇的对比,回想你的好朋友她们有哪些特质,你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指向新的发现——Finding

4.我们很多人都不喜欢被朋友伤害,善良美好的品质总能安慰到我们,这对你未来交朋友和维系人际关系有什么指引?我们应该怎样让自己和朋友的关系良性发展?指向未来——Future

运用4F提问法能够帮助老师梳理问题设计更有层次感,也能够让自己的教学目标朝着对学生有更好积极的启发作用方向上去。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增强对自己价值观对自己心灵的探索,增进活动的体验和感悟并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避免心理课堂的“随意”和“喧闹”,真正走心,而不是热热闹闹玩游戏缺乏沉淀。

(三)“积极赋义”与“成长型思维”让心理课堂爱意流动

在心理课堂中同学们会跟随着课堂内容表达自己的想法,心理教师也常使用启发式语言鼓励学生袒露真实,这样不免遇到一些“尴尬”时刻,即某同学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性想法后遭到全班同学的哄笑或鄙夷,有时一些同学讲述自己的经历时,部分学生议论纷纷甚至公开质疑与批判其动机或人格,这样让讲述的同学心灰意冷或是心存芥蒂。教师如搁置不理或不正面面对、敷衍应对,将会给分享者带来伤害,也让心理课缺乏真正的包容与共情氛围。

这些看似“尴尬”的场景其实都是教学目标的关键切入点,心理老师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重新解读事件背后蕴藏的巨大能量,让学生也在这样的事件中学会换位思考、习得成长型思维。

如在《时间管理》的主题课程中学生讲述了自己在家的时间安排,他将在家的大部分时间用在打游戏上。

同学A:“我一回到家就打游戏,而且一打就停不下来,虽然爸爸妈妈早就告诉过我不能玩那么长时间,我也知道不能,但总是想玩,我不想放下手机,爸妈还因此打过我,把他们气到了……”

同学B:“这你也好意思说。”

师:我理解同学B的责任心,你有很强的管理意识和自律能力,当然你也很在乎“家丑不可外扬”等原则,你的批判可以理解为一种督促。

师:“我们也要看到能在全班同学面前承认自己做过的事以及造成的影响是一件很有勇气的事,我们应该多鼓励这种品质,这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表现,同时这也给同学们一个契机,来分享自己的苦恼,集思广益。请A同学继续补充说明在家玩手机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同学 A:“我知道自己确实该调整了,因为如果不是爸妈管我,我打游戏能打到半夜三四点钟,有时周末很晚才起,试过把手机锁在抽屉里,试过交给爸妈,但有时也不能完全做到。”

师:我看到了你的痛苦,也看到了你的努力,你是有做了一些尝试来改变的,这说明你有变好的意愿,同时“打游戏”让你忽略了时间的流逝和身体的健康,那么也请你想一想,游戏给你带来了什么那么重要,让它可以“凌驾”在自身的学习和健康之上呢?

同学A:“可能是放松吧,我遇到不会的题就想放松一下,打游戏有时赢有时输,输了就只想赢回来,就一直打,好像一定要战胜些什么。”

师:“感谢你的分享,这样我看到你有很好的自我觉察力,这是很棒的尝试,因为问题的答案是我们逐步摸索出来的,更有价值和意义,也想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有类似的体验吗?”

同学C:“我也有同感,其实自己是想在游戏里有成就,就可以让我暂时忘记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其实这样看似放松,但让自己更累了,时间还浪费了。”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你看袒露自己的脆弱,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真诚地面对自己,同时也说明其实你不孤单,很多人有和你一样的困扰,我们可以试着从积极的角度解读面临的问题,用成长型的思维去想一想,哪些是可以帮助我们的。同学A你听完C的想法有什么感受吗?”

同学A:“感觉没那么紧张了,也觉得有人理解了,我也更理解我自己了。”

师:“特别棒,同学们这就是一次很好的‘积极赋义’的探索,沉迷打游戏看上去是很大的行为问题,背后是对成就感的渴望,用“成长型”思维不给自己泄气贴负性标签,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提升心理能量。”

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火焰。“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孩子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阶,承受着孩子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我们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是课堂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引导学生乐意思考, 少不了要用到积极的课堂语言。“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在心理课堂上教师用自身的积极性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尊重、包容、共情与希望在教室内流动,相信我们的课堂将给学生带来心灵的积极成长。

参考文献:

[1]陈虹.教师积极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

[2]周蕖,王义高,刘启娴,等译.(苏)苏霍姆林斯基.写给教师的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3]何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审视及路径优化[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1(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