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改培育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

陈秀莹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3年38期
广东汕头华侨中学 广东 汕头 515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后达到自身发展的目标。史学课程在中国教育中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意义,为顺应新时代的历史发展趋势,学校需要进一步变革和发展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因此本文笔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从实行大概念主题教学、构建多元的教学评价两方面入手探索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改革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外,新课标特别指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由此可见,在新课改下如何变革高中历史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在此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两点建议。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行学科大概念主题教学

“大概念”就是学科中的核心概念,是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视角。

历史新课标强调“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可见,在高中历史中实行“大概念”与“大主题”教学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不仅理念新颖,而且可操作性强。

案例一: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国古代史为例,通过理解课标精神,分析教材目录,重点分析每个专题的重难点内容、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内容重组,处理好历史发展总体规律和一般规律之间的关系,最终可确定中国古代史的若干学习主题如下:

以这样的“大主题”引领,使课程内容概括化、线索化,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化繁为简,更好地理解历史,而且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改变“教材是唯一”“围绕教材教教材”“围绕教材啃知识”的传统思维,要一切以新课标为准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来实施历史教学。

二、以核心素养为着力点,构建多元的教学评价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中国传统单纯的历史课堂教学测试体系已不适应新课改下提升课堂教学基础和提高素养的要求,为了促进学生的整体身心健康蓬勃发展,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测试的过程中,教师们应同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常用的评价方法有课前准备评价法、课堂过程评价法、课后作业评价法、定性评价法(即教学测试)、学生自评法、学生互评法等等。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灵活采用,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全面性。

案例二:课后布置作业,以“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为例 ,选择任意一种中国历史上的外来农作物(马铃薯、西红柿、辣椒等),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构建多元的评价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由于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能较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而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短处,对他们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总之,只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实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最终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2]艾里克森.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M].兰英,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7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