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利用中华饮食传统文化开展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实践研究

华嘉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3年44期
佛山市顺德区机关幼儿园 广东 佛山 528000

摘 要:本论文旨在介绍幼儿园开展食育课程的实践与经验,探讨如何利用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课程,从而让幼儿体会劳动之趣,感受食物之美,引导幼儿爱上健康的饮食方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本论文将介绍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课程的意义,以及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并就幼儿园开展此食育课程的效果展开讨论。

关键词:幼儿园;食育课程;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是在生活中学习,我们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中华饮食传统文化与幼儿园食育课程相融合,让孩子在生活化课程中亲历与实践,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一、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课程的意义

在幼儿园的食育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不仅能够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中华传统节日与幼儿园食育课程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华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其中包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通过将传统节日与食育课程相结合,可以使幼儿在学习食育知识的同时,亲身体验节日的习俗与传统食物制作过程,增加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

(2)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能够激发幼儿的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区有着独特的风味和饮食习惯。通过学习和了解自己家乡的传统饮食文化,幼儿可以对自己的家乡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会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培养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劳动体验中培育幼儿积极的思想品质和生活态度。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勤劳和劳动的价值观念,这与食育课程中培养幼儿积极的思想品质和生活态度的目标是相符合的。通过幼儿参与食材采摘、食物制作等劳动体验活动,既能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也能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为了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食育课程中,需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实施。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课程的目标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饮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传承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幼儿园食育课程的目标在于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的关联,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同时,课程设计还旨在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气对饮食的影响,发展他们的季节饮食概念。此外,课程还将引导幼儿参与食材的采摘和食物的制作,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课程内容设计

(1)让幼儿感知中华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我国的传统节日、传统美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它凝结着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和情感。于是,我园探索将传统节日教育与饮食文化相结合,开展相关的活动让幼儿学习和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特点。例如我园不但让孩子在元宵节吃圆圆的汤圆、端午节品尝糯糯的粽子、中秋节品味甜甜的月饼等,还给幼儿介绍这些中华传统节日特色饮食背后所蕴藏的故事,扩展他们的视野,使幼儿在节日饮食活动中感受口腹满足的同时,形成积极快乐的生活心态。又如端午节,通过视频、图片的方式给孩子们讲解龙舟节的起源和传统食物,如粽子和艾叶饭,让幼儿了解节日的意义与传统文化。

(2)让幼儿亲身参与到传统食物制作的活动中。在端午节期间,我们邀请家长来园,和老师一起向幼儿展示如何制作粽子。幼儿亲自将糯米、豆子、咸蛋、鲜肉等食材包裹在竹叶中,然后观察煮熟后的粽子的样子,品尝传统的粽子口感。这样的活动既能锻炼幼儿的操作能力,也能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食物的制作过程,增强对传统食物的理解和认同。

(3)针对传统节气对饮食的影响开展“节气厨房”活动。为了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到不同季节的饮食特点,我园开展“节气厨房”活动。例如在春分,老师带孩子们到小菜地割成熟的韭菜,指导孩子们利用这种食材做成节令美食韭菜煎蛋;在立夏这一节气,老师根据广东比较炎热的气候特点,教幼儿制作清热解毒的美食绿豆汤;秋分,天气变得干燥起来,老师指导孩子们制作润肺解燥的银耳雪梨莲子汤等;冬至,老师向孩子们介绍南方冬至美食糯米饭的材料,并让孩子们品尝美味的糯米饭。通过二十四个“节气厨房”活动,帮助孩子们了解在不同季节选择不同食材和饮食的重要性,学习制作健康的美食。

(三)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实施方式

(1)通过区域游戏活动和小组活动开展食欲课程,幼儿能够在互动中学习传统的饮食文化。例如开展食物分类游戏,设置区域摆放谷物、本地蔬果、地方特色食品等不同类型的食物,引导幼儿将食物归类;在区域借助绘本、故事等形式让幼儿了解人们的传统饮食文化。又如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小组活动,制作与节日相关的特色食物,让幼儿体验传统节日的食物文化,引导幼儿观察、感受、描述,并讨论食物的特点和口感。

(2)营造中华传统饮食文化食育课程氛围。我园通过布置教室环境、展示传统食物的图片和制作品,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在教室中设置传统食材展示区,让孩子们能够触摸和闻到真实的传统食材,增加对传统食物的了解。同时,通过播放传统饮食文化的视频和音乐,营造浓厚的中华文化食育氛围,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育者,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对幼儿园食育课程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邀请家长参加制作食物的活动,与家长合作制作传统食物,增加亲子互动和家园合作。同时,可以邀请家长来幼儿园讲解传统食物的制作过程和食材的选择,让家长们对幼儿的食育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参与。

三、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实践效果

对于中华饮食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实践效果有以下几几个方面:

(1)幼儿对饮食认知的变化。我园将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融入食育课程后,我们观察到幼儿对饮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他们学会了分辨各种食材,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学会了将食物分成主食、蛋白质、蔬菜和水果等分类。在课程中,我们通过观察、探究、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形成对饮食的正确认知。

(2)幼儿对健康饮食态度的改变。在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下,幼儿园的食育课程使幼儿对健康饮食有了积极的态度改变。我们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让幼儿能够意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并了解到不良的饮食习惯对身体的影响。幼儿们开始懂得自觉选择健康的食物,不再盲目追求高糖、高盐的食品,而是更愿意选择蔬菜水果、粗粮等有益健康的食物。

(3)幼儿饮食习惯的养成情况。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我们通过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定时就餐、饭前洗手等。课程中还强调食物的多样性和摄入量的适度,让幼儿了解到多样的食物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在我们的观察中,大多数幼儿已经养成了有规律的饮食习惯,并且能够自主选择健康的食物。

(4)幼儿劳动素养的提升。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注重劳动与食物的关系,这种思想贯穿了我们的食育课程。我们鼓励幼儿通过参与食物的准备和制作,培养他们的劳动素养。在课程中,幼儿们可以亲自动手洗菜、切菜、搅拌等,通过亲身参与,他们学会了食材的处理方法和食物的制作过程,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意识。

综上所述,利用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开展幼儿园食育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合理的设计与实施,可以使幼儿对传统饮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感,培养起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且在实践中养成积极的思想品质、生活态度和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心渝.优化自主游戏 促进深度学习[J].好家长, 2022.

[2]唐晴瑜.幼儿园游戏材料的使用价值和原则 [J].好家长, 2023.

[3]吕蒙.中国幼儿食育课程现状与趋势研究——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J].食品界,2023.

[4]蒋琴.始于童心 重于探究 发荣滋长——以“小麦生长记”为例浅谈幼儿自然中生长的实践探究  [J].山西教育(幼教), 2023.

[5]刘美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发现教育契机 [J].好家长, 2023.

[6]余静华.儿童视角下幼儿园课程理念的转变 [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2022.

[7]徐则民.坚持儿童为本,整体提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关于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 》的对话  [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