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背景下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设计实践与探索

岑绮婷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4年18期
大良顺峰初级中学

摘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业布置与评价是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以及在日常语文教学作业设计上的思考与实践,对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进行探索实践。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双减”

“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既要聚焦课程标准,对接核心素养,又要把握语文特质,扎根语文教材,更要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这是实现作业育人功能的要求,也是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新的挑战。

从目前初中语文作业的现状来看: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作业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作业目的与内容越来越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语文一线教师,我们应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完成作业变为主动创造作业价值?真正落实“双减”政策?

一、“双减”与语文教育

语文作为学生中小学阶段学习最长时间的学科,升中考中卷面分值最大的学科是实现的“双减”的重点对象。双减,要减轻的是家庭和学生对语文学科教育的焦虑,因此必须改变学生对语文作业“枯燥”“耗时长”“缺乏趣味”的固有认知。

“双减”,不是降低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对语文学科教育标准,更不是降低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教育质量。对于语文学科教学的影响之一,“双减”更多地可能出现个性化选择或者趣味性生成。这对于高质量、低能耗的语文教育是好事。优化语文作业设计,就是其中的一种选择。

二、作业的意义与要求

作业的本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巩固。作业是为完成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具有“巩固与延伸”“检测与反馈”的作用。而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要把握作业设计的四个“导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层次,关注学生的实践运用,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四维导向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要求在内容、技能、文化与情感和语言四方面完成语文教学的目标。

三、作业的类型与评价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业分类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按作业功能分类可分成准备性作业——承担预习功能,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和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为新课学习做准备;基础性作业——承担复习、引导、应用功能,帮助学生整理、巩固所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思路与方法指导,让学生应用所学解决问题;拓展性作业——承担拓展功能,让学生以课上所学内容为基础,围绕相关主题进行拓展性学习和研究;创造性作业——承担拓展功能,设定有意义的小项目、小课题等让学生完成特点项目或任务,锻炼综合的语言技能、思维技能和审美技能。

按作业时间分类可分成课前作业——上课前的准备,有助于引起学生对上课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踊跃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比较顺利地进行;课堂作业——促使学习真正发生,可以加深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课后作业——课堂教与学的延伸,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初中语文作业在设计与评价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教学实际。目前教研课改过程中,我们提倡“学教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把作业设计和评价的地位提升到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作业评价方面,要遵循作业多样性、互动性与指导性原则,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不仅落实知识点,而且在高阶思维上得到了锤炼。

四、作业设计原则与实践

(一)作业主体的凸显化

语文学科生词字教学过程中“抄写”就是一个机械地通过模仿识记形成基本认知的过程;若学生在第一次抄写时如果已经出现书写错误,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后面教师的反复纠错就显得成效不大。为此,笔者将作业的完成主体进行突显——到了复习阶段,由学生根据语文考试“积累与运用”的字音字形题型,将每一单元的生字词出成十道填空题,每节课以师友组为单位轮流展示题目,全班同学当堂完成,展示的同学当堂讲评。以前,学生是完成题目的一方;如今,学生就是出题目考别人的一方。因为“好胜心”的驱使,学生都希望能出到一些“难题”,因此特别注意生字词中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词,这过程中学生的识记效率与质量都比机械抄写时的效率高。传统抄写作业,学生只是单向地担任作业完成者,实施主体多向性是由学生轮流承担作业布置与作业完成的主体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做作业的自主能动性。

(二)作业形式的多元化

苏霍姆林斯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信赖于兴趣。”“趣味性”应该是“学科性”的同伴,只有学生觉得做作业是有趣的,他们所做的作业才会深入脑海。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平日对学生的用心观察,心中清楚学生的喜好,在布置作业时,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兴趣或特长来完成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如,在古诗教学中,常常出现叙事与写景的诗句,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日记”或“画画”等形式呈现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大大提高诗词背诵效率。又如在复习备考阶段,让学生根据教材单元内容,两个单元为一期,分三周完成三张“复习报”,让学生将教材重难点、课堂笔记与常错习题归纳到一张手抄报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学科性知识在一张手抄报上融合在一起。通过学生评选,选出优秀复习报,粘贴在教室文化栏上,学生自由阅览,既减轻学生复习压力,也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作业完成的阶段化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语言能力的训练、书写能力的提高、表达能力的培养等语文素养都是一个阶段性过程。一般情况下,对于名著的学习我会采取“阶段性”阅读行动。譬如,将每个学期3—4本名著阅读任务分配到每个月中,基本实现一个月内完成一本明名著的阅读和落实。

当然,除了时间安排的阶段化,笔者在经典阅读能力养成的过程中也有意识地试行阶段化。曹勇军先生在《我们欠学生真正的阅读课》里提到“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应该从读者反应理论出发,从三方面设问,深耕文本:一是作品中什么让我觉得出乎意外;而是作者认为读者已经知道了哪些内容;三是在阅读过程中哪些内容证实或颠覆了我原来的猜想。”在名著《骆驼祥子》导读过程中,笔者将阅读目标拟定为“①了解作者老舍生平与作品风格;②熟悉掌握《骆驼祥子》主要情节与人物形象;③结合历史学科知识,分析作品主题与阐述个人感悟”。学生需通过上网搜索、文献阅读、人物采访、设计人物微信朋友圈及影片观赏等多种方式完成阅读作业——“如果祥子也有微信,请结合阅读进程,每一章完成一则祥子的朋友圈并配上评论。”“若祥子生活在此刻的中国社会,他可以通过哪些手段依法保障自己的劳动成果与生活需要?”从阅读名著的第一页开始,不同阅读进程有不同的作业任务。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同时也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文献,既提高了学生文字理解能力,提升审美水平实现跨学科育人,又能加深学生对人物命运与社会主题的深层思考,从而使其在深刻感受作品主题的同时也培养了自主研究的能力。

(四)作业水平的层次化

“分层辅导”不仅在课堂,也不只是在课后辅导,而要落实在作业布置上。分层次设计作业,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譬如,本人曾任教的A班初一下学期整体呈现出“两极逐渐分化”的情况,根据学生日常学习评价中的能力表现笔者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A、B、C三组作业要求。每次分层作业时明确各组的作业任务——C组重在扎实基础,如生字、词语、背诵等;B组重在提高阅读能力,如综合性学习练习题、限时阅读训练等; A组重在挑战写作,如给范文做旁批,根据作文题目列提纲等,之后由A-B,B-C之间互助教学完成知识点落实的闭环。每个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力所能及的作业,并且在自己的弱项环节中取得进步,在自己的强项中收获自信,增强了学生学习信心。升上初二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较高,语文学习习惯相对较好,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一步会根据学生课堂与学习反馈而将学生分为“阅读思维组”“写作高阶组”“新题拓展组”“古文创新组”,以知识点类型作为小组作业训练的重点内容,在大单元教学为前提的作业布置中以知识版块式作业为主要内容安排分层作业,是学生在自己的薄弱知识点上能日积月累,得以提升。

(五)作业落实的常态化

初中古诗文选篇124篇,占所有选篇51.7%。面对如此繁重的古诗文教学任务,我开设了“文言小测5分钟”——在教室黑板的角落设置一个“文言小测区”。由学生根据学号,每天自觉上黑板出5道教材中的古诗默写、文言重点词句翻译题,其余同学在“文言小测本”上自觉抄写题目并独立完成,课前2分钟由出题人带领全班落实订正,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的班级的“文言小测”已经成了常态化作业,学生基本能每天自觉轮流出题并完成。将学生的古诗文落实到平日小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文言掌握的程度。

(六)作业设计的项目化

项目式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倡导的学习方式,其融合多门学科,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出各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需有不少于10%的课时,注重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语文作业不仅具有巩固、诊断知识的作用,而且还肩负知识生成的功能。传统的作业主要聚焦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诊断,大多采取静态的考察知识的方式,而“任务型作业”更重视学生迁移知识的综合能力,更多地采用动态的实践探究形式。结合大单元主题项目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布置“任务型作业”时,当有意识地提供“支架”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评价反馈的过程中,将教材的多样内容进行揉碎再整合,以“应用”和“创造”作为作业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从而促使学生真正走向深度学习,在用中学,在做中学。

结语

笔者在初中语文作业设置的优化实践中结合“大单元主题教学”教研思路,努力向深度课堂进行挖掘——语文作业设计是多维度的,由书面性质作业(即课堂、家庭作业)和应用性质作业(如观察作业、实验作业、实践作业)构成,旨在提高学生作业有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语文作业成为学生自我规划、自我表现、自我提升的平台,通过多样的、自主的、个性化的与常态化的作业,将作业与知识、技能和方法、智能开发与情感修养相融合,使知识点落实过程能更促进“双减”政策的最终有效落地,让学科作业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使学生愉快作业,快乐生活,真正打造成功的语文高效高质学习模式,在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进行从低阶思维想高阶思维过渡的实践性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华.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曹勇军.我们欠学生真正的阅读课[J].中国教育报,2016.10.24.

[3]詹华如.试谈苏霍姆林斯基的作业设计策略[J].天津教育,2001(2):9-9.

[4]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朱晨晨.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及评价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11):4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