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思维提升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探究

——以《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例

冯晓秋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4年30期
顺德区树人实验小学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适时地进行提问不仅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一项基本教学活动。针对这一点,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实际,并不断改进提问方式及策略,对于增进教学成效来说是关键性的研究课题。本文将研究内容聚焦在教学实际中提问不当的实例,依据课堂观察与不同案例的对比分析,建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应注重明确性、合理性以及针对性的执行策略。

关键词:思维提升;小学语文;提问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对于语文课堂的生成和课后学生进一步的思维延伸具有非常大的作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先有“问”,后有“思”。而在当今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存在相当一部分的老师对提问不够重视,“一言堂”屡见不鲜,课堂流于形式,提问策略不够深入,导致教学成效不佳,学生的思考力未能获得适当提高,妨碍了学生语文技能的进步。为此,笔者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例,探讨如何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的思维提升。

一、把握单元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敢问)

单元引言采用宋朝陆九渊名句“追求学问应避免毫无疑问,有疑惑才会有所突破”作为核心的人文理念,而汉语学习方面则强调“在阅读过程中尝试采纳不同视角进行思考,并提出个人见解”。这两大要素为本单元的教育教学起到了指导和推动的作用。

本单元由三篇用于深入分析的课文和一篇用于泛读的课文构成。前三篇作文发挥着模范与指导的职能,而泛读作文的主旨是让学生自行整合和运用询问技巧,以探究解答问题。四篇文章在内容上相互关联,遵循“由提出针对全篇或特定部分的问题——从各种不同视角发问——学习鉴别问题的重要性——学以致用地迁移问题解决技巧”的步骤序列加深对提问技巧的理解,并层次分明地培养了相关能力。

二、优化提问设计思路,确定思维训练点(能问)

1.提问要做“加法”,整理分析问题清单

四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时期早已熟悉了预见性的阅读方法。他们对阅读活动抱有浓厚的热情,不过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孩子们往往只专注于故事情节的跟随,而忽略了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思考。他们较少提出问题和进行自我反思,以至于未能细致感悟文字所描绘的角色特征与情感细节。所以在提问设计上开展头脑风暴的基础上,整理分析归纳提问的类型,让学生回归文章内容,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进行思考。

2.提问要做“减法”,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在本单元的课程中,学生们通过阅读前两篇文章,已经学会了如何从文章的不同层面,如结构、措辞甚至隐含的深层含义等角度,提出问题,积累了相应的提问技巧,并且能够设计出一系列问题。继此,作为本单元第三讲的教材《呼风唤雨的世纪》,也将沿用上述教学宗旨并深化其目标。做的是提问的加法,而本课则是需要为提问做减法,需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因为提问归根到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一种手段,只有与课文高度相关的,高质量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才能对课文的理解有所帮助。

关于对问题的筛选,课文中模拟小组问题清单给予了如下的提示:

(1)不影响课文理解的问题可以先不处理;

(2)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应当重点关注;

(3)有些问题可以联系生活,引人深思,思考可以在延伸到课堂之外,进一步研究。

在筛选之前,还应该有一个初步简单的筛选:

(1)如重复的问题可以去掉;

(2)如朗读中可以轻松解决的问题也可以筛掉。

通过简单的把一目了然的问题筛选出来,有利于学生进行了两次的问题思考,脑海里对于“好的问题”有了进一步了解。

3.提问要做“延伸”,拓宽学生思考层次

在本课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可以和具体的情景结合课文,给学生一个更具体和可想象的空间,成为自己积极解决问题的自发者。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如学生会疑问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及“20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定位于第三段落:理解诗句意思,感悟那飞雪纷纷,盈盈而至;再联思语境,明白在本文的意思是为了赞扬“20世纪科技飞跃”;最后品读第四段,悉心领会“20世纪科技飞跃”之壮举——遨游太空、深潜海沟、解析星宇、钻研原子,各式通讯工具与交通工具的缔造,造就了世界一家。紧接着以诗言雪之“丰盛、浩瀚、速至”构映,使学生透过形象比拼,感受二十世纪科技成就独到之处。可见,此诗之选用实为文章之精髓,从写法上看,它为这篇科普文注入了灵气;从内容上看,它形象地说明了20世纪的科学成就。

三、优化提问方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善问)

(一)巩固方法,小组合作

小组学习在提问策略的课堂上尤为重要。在课堂开始之初,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解决问题,落实方法的迁移和运用。教学时,根据小组内分享问题,尝试把问题分类,分类整合后思维的进一步提升。在协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在理解问题的维度上“叠加”与“削减”,从而对问题的思考达到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这一合作模式下,鉴于团队中个体学习水平的不一致性,成绩优异的同学得以向学习成效相对较弱的同伴提供支援,促进了团队成员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共同提高。

(二)关注重点,筛选问题

传统的教学中,部分教师的问题容易出现随意提问的现象,问题没有层层推进,比较拖沓,难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导致学生的思维没有进一步的提升。为了改善这一类情况,尤其在提问单元上,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列好本课问题,做好思维导图问题清单,点对点的提升,做到自己的问题“心中有数”。同时重复的、无意义的、对解决课文重难点没突破的问题不提问,对于简短直接在文中可以直接找到问题的答案的问题,教师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可以停留在3秒内,如果是文章中的重难点,思维延展性比较深的就可以30秒左右,甚至是小组讨论3分钟的时间。让问题融入课堂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显示重点以及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本次课程中的《呼风唤雨的世纪》为案例,在课室刚刚开讲时,教师有可能会向学生提出疑问:“何以称20世纪为能‘呼风唤雨’的时代?”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呼风唤雨”这个词理解不够深,处于当下这个世纪,早已享受的当代的科技生活带来的便利,所以不能好好了解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此问题能立刻吸引学生的求知欲,为课程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生读完整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趁机提出“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经由此题目的构思,学生得以深入地反思文本内容,进而清晰阐述现代科技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总而言之,在问题 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于文章特点,找好提问的切入点与时机,从而激活课堂,调动学生的情绪, 触动学生的思维。

(三)关注文本,小中见大,升级问题

教师的理答对于学生的思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理答过程中要关注文本,随机应变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带着学生迎接思维的升级。学生在教师具体的理答下可以对之前的回答进行思考与改进,同时在现有的基础上获得 更深层的感受。如果教师的理答刻板和单调,那么学生不能在课堂中有更好的生成,思考停留在表面 学生的思考浮在教材表面,学生的感情无法得到迸发。

四、优化提问评价,促进学生积极提问

在学生养成了积极思考的习惯的同时,还应当保持学生的回答问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得学生保持良好的回答习惯。

(一)提高期待法

教师对学生的适当提高期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我发现你最近回答问题的想法越来越独特,接近小才子/小才女的水平了;不亏是我们班的小小科学家,对于天文知识的了解这么深刻,对课文的外延知识了解很多!

(二)提醒改进法

如果遇到暂时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根据问题的质量,先给予提问者肯定,并鼓励学生提问要打开视野,同时也是我们走出课堂,不断学习的纽带。

如:如果你能不看着课文向同学们展示就更好了;如果你们小组能站在台前更大方就更好了!通过连续地追问,使得学生在一次回答中通过多次思考 达成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启迪反思类

在问题单元里面,思辨性问题会比较多,学生提出来之后,怎样解答才是问题的关键性和生成的关键。对于问题理解比较透彻的学生,教师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思辨性追问。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这就是反思类。本节课的学习中是具备更高阶思维能力提升的问题,例如:未来科学技术还会给我们带来怎么的变化?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对于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会比较得心应手,教师可以在回答之后再反问:这是具体怎样的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便利,你对于这一类的技术发展实现有什么自己准备吗?教师要根据问题的质量,先给予提问者肯定,并鼓励学生提问要打开视野,同时也是我们走出课堂,不断学习的纽带。

参考文献:

[1]黄梦倩 .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D]. 上海师范大学,2023(20)1.

[2] 林莲慧 .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引导策略分析 [J]. 2022,15(21):75-77.

[3]杨雪彩 .“变式发现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研究 [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