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许怡然
  
科学与财富
2023年2期
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13

摘 要:为了更好地整合国有企业监督资源,增强监督合力,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本文就当前阶段国有企业监督工作所面临的几个问题进行阐述,简要探讨了构建国有企业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大监督”体系的意义及构建“大监督”体系的思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监管合力;监管体系

近几年来,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业务拓展,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各种风险随之增加,企业监督工作面临着更大挑战,监督也变得更加困难了。单纯靠党内专责机关监督或职能部门“单打独斗”,已不能适应当前监督的要求。从而建立目标统一、步调协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大监管工作制度,成为国有企业进一步推动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的重要措施。

1搞好国有企业监督的意义

1.1搞好监督,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

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部门,承担着重要使命,对国有企业内部的监督是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国有企业党风政风得到明显改善。但是,还有个别党员干部不理解,不重视从严治党要求,甚至还出现违规违纪现象、触碰红线等动作,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国有企业内部监督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2搞好监督,是促使领导干部规范用权必须采取的一项措施

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手里握有国有资源,既是权力集中的人群,更是廉洁风险的高危人群。我们要相信领导干部有自我抵制腐败的素养,但信任无法取代监督,没有监督权,必然会产生腐败。所以,强化权力监督不仅是对企业领导干部的关心,更是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职责。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强化党员干部日常行为监督管理,适时进行提醒教育,通过严格制度执行,规范管理行为,形成依法合规用权的氛围,使领导干部惯常处于监督之下。

1.3搞好监督,是提高企业质量和效益的一个强有力的抓手

运行有效的监督体系,不仅能够督促权力的规范运作,还可以使制度更好的落实,有助于企业规范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组织高效的运行,提升企业治理效能。此外,有效的监督体系还能督促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促使领导干部勇挑重担,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

2国有企业监督工作面临的问题

2.1企业内部监督力量不强

在监察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今天,必须做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管,才可以实现真正的“大监督”体系。但监督工作种类繁多,专业性较强,工作量较大,企业内部的政治监督、经济监督任务日益繁重,作为国有企业而言,可能面临更大的难度。一方面,国有资源集中、廉洁风险更大;另一方面,监督力量的有限性和局限性,不能很好适应实际监督的需要,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构建难度更高。

2.2信息互通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的开展工作,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常见,极易产生职能交叉、多头监督等现象,不仅浪费监督资源,也较容易产生监督盲区,不利于管理工作向前发展。

2.3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企业虽投入大量的监督资源,但监督作用的发挥常常受到一定的限制,每个职能部门均有各自职能划分,无法同步考虑多个部门职能。例如,纪检监督部门对党员领导干部触犯党纪党规问题可能会更加重视;审计部门对项目的盈亏可能会更加重视;监事会对企业内控合规性监督更加侧重;合约法务部门更加注意合同是否正当合规。但许多问题实际上会涉及多部门,无法由一个部门单独解决。例如,与采购领域有关的议题,其中就包含着多重风险,若存在法律上的危险,合约法务部门应进行跟踪;若存在着财务合规性的危险,财务审计部门也应当进行跟踪;若存在违规违纪行为的危险,纪检部门同样应当跟进。因此,想明确地查问、透彻地解剖、合理地化解就必须利用各监督主体的专业优势,形成监督合力,构建一个完整的监督链条。

3如何建立“大监督”的工作体系

3.1围绕一个核心,坚持四个原则

“大监督”体系建设要以“加强依法治企”为核心,通过职能监督,推动业务监督发挥作用。通过职能部门进行纵向管理来约束,纪检监督部门进行横向组织协调,同时,对重点项目进行专项监督控制,打造“多维一体”的大监管工作格局,形成有力监督合力,做到监管全覆盖,推动企业和谐,可持续发展。

“大监督”体系要遵循四个原则。第一,坚持服务中心原则。必须紧扣企业发展战略,把监督工作纳入企业的管理流程,使得监督在企业管理制度与管理流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无缝融合,互相促进,互相完善;第二,坚持形成合力原则。充分发挥各类监督主体的能动性,建立“监督组织落实,工作职责落实,各项任务完成”的立体监督网络,要重视监督成果应用,形成目标一致,步调协同,优势互补的监督体系;第三,坚持有效监督原则。以是否可以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原则,不断完善优化纵向监督机制、横向监督协调机制、解决问题常态机制,凸显监督效能,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第四,坚持常态监督原则。根据监管纳入职位、督导融入业务,监督纳入管理要求等,将监督事项量化、细化,形成事前风险提示、事中常态化监督、事后进行总结和评价的监督体系。

3.2抓住“五个重点”,提高监督水平

构建“大监督”科学工作机制,要使“大监督”体系建设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就要正确把握大监督工作机制中的监督主体、监督职责、制度保障、专项监督和信息共享五个要点,努力改进监督工作。

一是确定监督主体,产生监督合力。在大监督工作体系建设中,监督主体为各个专业管理部门,不仅要充分发挥纪检、审计、监事会、财务和其他监督部门的监督作用,更要强调专业职能部门对业务管理领域监管的主体责任。只有发挥职能部门专业优势,强化有关业务领域过程管控与检查考核,加强职责范围违规违纪风险的预警防范,才可以形成协同配合,信息互通,环环相扣,全方位涵盖立体化监督网络。

二是明确监督职责,保证权责对等。为了加强监督责任,厘清监督职责,要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监督”体系的构建要以权力的规范运行和业务的管控为中心,建立可量化的具体监督细则,对各职能部门及业务部门监督职责逐一进行明确,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有监督、违纪要追责等监督原则,对重点人员、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监管,防止权力失控、监督失效、管理失职等。

三是强化制度保障,加快高效运行。企业的管理理念要靠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得以落实。制度既是管理的基础,亦为监管的准则。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督,一定要建立可行的规章制度,让监督工作有据可依。通过建立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工作标准与考评尺度,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完成各自负责的工作流程,并自动完成监督其他工作流程的职责,做到权力相互制约和监督,使“依制度管理,以规则约束,按程序操作,让数字说话,以机制赏罚”成为常态管理机制,实现有效监管。

四是借力风险管理,加强专项监督。专项检查,专项治理是查纠问题,化解风险,完善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监督工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主要载体。但各个业务领域的专项检查工作任务艰巨,相互交叉和重叠,易造成监督力量的分散化,导致监督效果不佳。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需借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管理之力,坚持日常监管为主,对重点项目进行专项监督,在融合专项监督功能的同时,集中职能部门的力量,形成多方参与、专业互补的工作机制,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有关风险进行剖析,做到有的放矢,实施专项监督检查,切实完善企业管理。

五是重视信息共享,增强监督实效。大监督的工作机制需发挥多方协同、信息互通等系统优势,不仅可以提高职能部门管理水平,还发挥了大监督机制纠偏堵漏的作用。以巡视、专项检查为手段推进企业管理,利用多渠道开展监督工作,让被监管单位在实际管理领域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不足,充分运用监督成果,督促所监管的机构履行职责。

3.3打牢三个基础,推动长效管理

规范运作,让“大监督”工作机制“落地生根”,企业要将相关文化与工作措施有效融合,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推动企业规范管理、高效运作的长效机制。

一是文化导向,营造气氛。自律大于他律,构建“大监督”体系,要重视文化的引领作用,把职工人生价值取向与企业价值取向相统一,用廉洁文化理念来规范指导职工的行为。积极推进由“我受监管”到“我要监督”理念的变革,着力培育“主动监督,形成监督合力”的文化氛围,做到文化渗透和制度规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是科学管控,无缝衔接。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形势,搭建科学的管控信息平台,让“大监督”体系各职能部门都能全面运用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的结果,强化业务领域控制,做到对重点业务、关键流程进行监管并及时进行纠偏,不断推进监督信息化。

三是对标考核,不断完善。构建“大监督”体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想保证此项工作长期得到贯彻落实,监督标准的量化势在必行。加强对监督效果的动态考评,要将“大监督”体系建设纳入企业全面责任管理和全员绩效考核,以此来绩效评价被监督部门管理职责是否正确行使,监督部门有没有严格执行监督职责等,同时,在干部考核评价和选拔任用中也要运用监督成果,看领导干部是否切实履行监督责任、是否将监督结果应用到位。

4结束语

监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不仅仅是纪检、审计等部门的事,更是整个企业的头等大事,只有各级组织、各个职能部门形成上下联动的监督网络,才能真正把监督工作做好。企业要努力探索完善内部立体式的“大监督”工作格局和运行体系 , 打好“大监督” 的组合拳,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焦培新.持续完善国有企业监督体系的思考.当代电力文化,2020,(03)

[2]王哲.新时期完善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的策略探讨.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16)

[3]王志强、洪婷.国有企业监督体系建设的思考与研究.东方企业文化.2021,(S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