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空间影响效应,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是否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优化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会对周边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SDM模型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结构性调整和向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仅靠投资和出口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型难以支撑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居民消费作为我国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扩大内需的关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促进消费的科学论述,内容主要强调必须发挥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作用,顺应消费升级的发展趋势、促进传统消费和培育新型消费。根据2019年统计数据,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8%。针对农村地区而言,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一)模型构建
空间杜宾模型SDM
以上公式中,y是被解释变量的n维向量,X是维n×k的解释变量矩阵,W是空间权重矩阵,β为相关参数向量,ρ和λ为模型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In为n阶单位矩阵。
(二)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被解释变量:农村居民消费结构(Con)。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
解释变量: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Fin),用2011-2020年各省、市、自治区的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衡量。
控制变量:(1)财政支农力度(Gov)。(2) 城镇化水平(city)。 (3) 产业结构(IS) (4)人均可支配收入(Tvi)。 (6) 老年人口抚养比(Fu)。
数据来源:核心解释变量数据来自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的最新测度结果,其余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一)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运用Stata14软件对2011-2020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空间相关性进行自相关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
2011-2020年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莫兰指数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说明在样本期内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都具有非常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因此,在本文的实证研究中,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是十分必要的。
(二)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为确定是选择固定效应的SDM模型还是随机效应的SDM模型,通常情况下是根据豪斯曼检验。该检验的统计量检验值为41.5,P值为0.000。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拒绝了随机效应,所以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数字普惠金融的双固定效应回归系数是0.0142为正数,说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了5%置信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不断促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促进农村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W*Fin的双固定效应回归系数是0.0977为正数,表明我国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作用,邻近省市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促进本地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正向发展。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将空间邻接矩阵进行替换,用空间经济距离矩阵重新估计。
通过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显著性和估计结果与上文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说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的回归结果具有可靠性和稳健性。
四、结论与建议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优化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当本地区域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周边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产生积极促进作用。据此提出建议。第一,持续进一步的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第二,发展重点应有所侧重。第三,各地区之间应加强合作。
参考文献:
[1]Germana Corrado, Luisa Corrado, 2017, “Inclusive finance for inclusiv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PP24.
[2]王平,王琴梅.消费金融驱动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研究——基于结构与质的多重响应[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5(02):69-77.
[3]易行健,周利.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显著影响了居民消费——来自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J].金融研究,2018(11):47-67.
作者简介:王博(1997—),女,黑龙江七台河市人,硕士研究生,职称无,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