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新疆南疆农村现代化科技需求重点和推进时序研究
——以和田地区红枣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新疆南疆地区是新疆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贫困落后地区,也是国家和自治区的重点扶贫开发地区。长期以来,南疆地区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加工转化能力弱,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农牧民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对新观念、新信息、新技术接受能力弱等问题制约了南疆农业产业的发展。在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上,科技投入总量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科技有效供给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的要求不相适应等严重影响了科技对南疆地区农业产业驱动和引领。例如在设施农业方面存在产业技术体系不完善,技术装备不足;设施生产专用品种选育滞后,缺乏优良品种供应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在林果业方面存在林果良种覆盖率低,低产果园比重较大;经营管理粗放,单位产量较低,果品品质有待提高;有害生物防治形势严峻,精深加工和市场开拓能力弱等问题。在畜牧业方面存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畜禽高效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体系不完善,生产水平低,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对南疆农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对新疆南疆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挖掘新疆南疆农村现代化的重点科技需求,提出对应产业需要依靠科技支撑促进其发展的对策建议,并进行发展对策的时序安排研究显得十分必要。下面以和田地区特色产业红枣为例,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新疆南疆农村现代化科技需求方面对基本情况开展研究和分析。
一、和田地区红枣基本情况
红枣是具有耐寒,耐旱的植物,是一种营养丰富、口味甘甜的保健果品。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光热资源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红枣种植优势,尤其南疆日照时间长,干旱少雨,蒸发量大,空气异常干燥,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时数多,有利于枣果营养积累和果实着色,含糖量高,适宜红枣生长。
和田红枣主要分布于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2005年前,和田红枣种植面积只有3000多h㎡,由于种植规模较小,不足以达到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自2008年和田红枣获准注册原产地证明商标后,红枣产业得到迅猛发展,逐步走上了种植规模化、管理规程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和发展产业化的道路。自和田玉枣成为和田地区第一件“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后;在“兵团地理标志产品”中,和田玉枣拥有最全认证体系和最高的品牌价值。先后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同年,兵地联手成立和田玉枣产业协会,和田地区拥有红枣种植面积达5.4万h㎡,年总产值达12.2亿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从业人员达12万人,和田地区红枣带来的价值在解决劳动者生计的同时,缓解了当地就业压力。通过政府引领科技、龙头企业-协会-基地三合为一、农超对接等方式,和田红枣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农业主导产业,品牌意识逐步提升。
目前,为了将和田红枣的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对红枣的主要生产技术指标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这里包括品种选择、栽培土壤条件、生育期、采收时节、果实质量感官评价和理化指标特性等。至此,和田红枣在原有历史积淀的基础上有了符合现代农业的科学评价标准,也为和田红枣的进一步产业化提供了保障。
二、和田地区红枣产业存在问题
1.玉枣的科研力量不强
近几年,和田枣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与红枣发展相配套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力量却比较薄弱,专业人员很少,且科研水平和推广能力偏低。红枣最常见的问题是在每年6-7月份,和田地区的高温干旱常造成枣花焦枯和枣果脱落,只能频繁涂抹高浓度的GA溶液以提高坐果率,极易造成枣果畸形,同时又缺乏抗逆性强、坐果率高、丰产性好的替代品种。近年来,玉枣的新型病虫害不断涌现,土壤瘠薄、盐渍化严重,加之极端灾害天气等气候环境问题无相应风险预案,均制约其产业的发展,科研落后于生产的矛盾日益突出。
2.红枣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推广普及率较低
虽然红枣已初步实现了生产标准化,达到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但总体力量薄弱,推行力度不够,普及率不高。各地管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个体种植的枣农并没有完全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管理模式传统粗放、高端有机产品意识薄弱,化肥、农药、激素、除草剂等使用情况在玉枣管理中也逐年增加,不仅影响了玉枣品质,使品牌效应降低,而且造成劳动力成本过高。因此,急需完善红枣的生产管理技术,从品种、砧木、保花座果、修剪整形、病虫害防控、水肥调控、采收保藏等方面制定统一、科学、绿色的管理规程,提高生产和品质效益。
3.红枣分级标准尚未确定
当前红枣的加工仅处于初级简单水平,先是筛选分级,其后清洗、烘干、杀菌、人工精选、包装入库。筛选分级传统的方法为单筛和双筛,但筛具的规格并不统一。虽然目前市场上红枣分级也采用了滚筒式分级设备、滚杠式分级设备、基于图像处理的分级设备,但这些设备有的不够精确,有的价格昂贵,未能广泛推广使用。
4.红枣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少
红枣产品发展大多着重眼前市场和效益,缺乏对市场和宏观效益的长远规划。市场上玉枣以初级产品干枣为主,其他加工产品罕见,即便有也是一些低端产品,整体上深加工程度不高,技术落后,加工链短,市场占有率偏低,未形成品牌的深加工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缺乏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也常导致和田玉枣的销售没有达到与其品质相匹配的价格。
5.红枣市场营销体系不够健全,销售模式简单
总体上,和田红枣的产量占全国产量的5%左右,线上销售的份额占比较小;其销售方式中零售、批发等线下交易份额较高,品牌推广力度不足,加之市场营销网络有欠发达,均影响了其市场流通和产值增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将视线放到了网络营销,因此需要搭建更多、更专业的网络平台,推动市场运转。
6.红枣品牌市场竞争力不足
新疆红枣品种繁多,如灰枣、哈密大枣、骏枣就占了新疆市场的90%,虽然和田红枣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但其份额较小,在市场竞争上并不占优势。近些年,和田红枣的网络销售规模有所扩大,但仍处于市场的多牌竞争中,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在全国红枣市场上仍缺乏长期占有率。
三、对策建议
红枣种植:红枣作为新疆林果产业的主栽品种,已经给新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活力,对于稳定新疆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解决新疆红枣发展存在的问题,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强健科技队伍建设、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
1.基地规模要实现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的转化
在确保现有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基地建设要立足国内外市场,切实把布局合理、模式科学、品种当下最优作为提质增效的主攻方向,提升资源优势向优势资源转变的转化能力,尽快实现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的转化,使红枣产业成为优化农业结构的重点,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城镇化建设。
品种优良、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并不能完全保证生产出高质量的果品,“良种+良法=安全优质”是确保枣果品质的唯一出路。枣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更新改良,是保持红枣产业持续长久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近年来,为提高红枣品质、简化修剪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解决红枣坐果困难的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着手红枣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
2.强健科技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体系,努力打造一支不同层次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红枣科研推广队伍。重视基础研究成果,提高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学习引进、创新、推广林果业科技成果,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强化科技力量,着力解决科研和生产两张皮及科技服务弱的问题,更好地为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3.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带动提质增效、加快工业发展、果农增收的主体,要通过政策支持项目资金帮助,国资入股等方式扶优扶强龙头企业,让企业能放下包袱进行市场开过和产品升级,通过市场不断的拓展,让企业和枣农结成密不可分的利益“双保”共同体,企业保市场、枣农保品质,最终使龙头企业成为产业稳定的主心骨、结构调整的风向标、品质提升的指挥棒、畅通购销主渠道和驰名品牌的孵化器。
(自然科学基金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190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