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客家优良家风家训对振兴闽西乡村教育的价值研究
摘 要:闽西地区是客家人的祖籍地,他们以“崇文重教”闻名于世,并高度重视宗族秩序的维护。基于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闽西客家人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客家家风家训,这是传统中国家训文化的代表,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客家家风家训赋予了闽西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的生命力,并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发展乡村教育的关键。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而高质量教育的发展则对巩固乡村振兴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客家家风家训;乡村教育;乡村振兴
闽西客家家风家训是闽西客家人重要的人生准则,在客家宗祠中广泛传承,对客家人的教育和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闽西客家人珍贵的精神财富。优良的家风家训对乡村教育事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精神层面的引领作用,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风向标"。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客家家风家训的内涵和历史,阐述了客家优良家风家训与乡村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等多层面的内在联系。
一、客家家风家训的内涵
(一)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
闽西其开发历史悠久,文化犹如璀璨的明珠。据史料记载,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就已有人类在闽西繁衍生息的痕迹了。到了西晋末年始,北方中州的汉人不堪忍受中原的离乱,不得不开始向南迁移。后经唐末黄巢之乱、宋末元初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最终在闽粤赣边形成了客家人的大本营和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中国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文化的代表,其不仅保持了中原文化的深刻内核,又在向南迁徙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各地的优秀文化精华,终在居住地与当地的土著文化进行了高度融合。在此条件下,闽西客家人以宗族为单位,制定了覆盖面广阔的宗族祖训,而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家风家训。
(二)客家家风家训的内涵及特征
客家家风家训涵盖着多个层面的内容,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闽西客家人重视家庭教育,强调尊师重教和道德教育,注重实用教育和文化传承。他们的家风家训强调家庭是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应该把教育放在首位,尽早启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智慧和技能。并且强调培养子女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把家族文化传承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孩子尊重和传承家族的传统文化。
客家人的家风家训不但要写入族谱,也要把体现了传统价值的家风家训提炼为楹联挂在门楣,悬于宗祠,刻人桥亭,贴于戏台。这从侧面反映了客家人的宗族观念和忧患意识之强烈,纵观各个客家地区的家风家训,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处处可见忠孝义节,处处都蕴含着教育后人的道理。
二、客家家风家训助推闽西乡村教育发展
(一)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闽西有着光荣伟大的革命历史,传承着红色基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文化部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的需要,积极发展苏区教育事业,不断活跃苏区文化、体育生活,大力培育革命的新一代,福建苏区文教体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客家家风家训是红色精神得以传承的精神纽带,它将客家人强烈的国家观念、爱国情怀和深厚的民族责任感代代相传,如韩氏家训中的“家为人根,国乃家藩;家国一体,国泰民安”、蔡氏家训中的“国家有难报国,民间有难救民”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浓烈爱国情怀。每当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总会有客家人挺身而出,用一腔热血报效家国。在客家家风家训的熏陶下,杨成武上将、刘亚楼上将等客家爱国青年,将“爱国爱乡”的家风家训刻入骨子里,踊跃加入红军,作战前线,扶大厦于将颓,诠释了客家家风家训中真正的“报国家”,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乃至生命诠释着闽西客家人对家国的忠爱之心。
(二)家风蔚然,国风浩荡
有家就有家风,家风连着社风、民风,影响着每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在当今大千世界,个人、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因子。客家人注重传家风,树新风,带国风,他们坚信:有了良好的家风家训教育,就会有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勤廉笃实的良好家风,千万个家庭的文明之花就会竞相绽放在客家之乡乃至整个神州大地。在家庭中,客家人传承着“孝悌忠信”等传统美德,通过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方式,将这些传统价值观念传递给下一代,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家风家训作为传统中国家训文化代表,属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的关键部分.客家人极其重视客家家训中的“忠爱”教育、“百善孝为先”、“爱国爱乡、团结互助”的理念。作为中原文化的后代,客家人有强烈的国家观念,有深厚的民族责任感。在当处于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客家人总会挺身而出,一腔热血报家国。他们从细微处着手,让族人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日益月滋,累积起融入血脉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家国情怀。这种内化于心的品德情操,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同时与乡村振兴的时代目标相结合,助力中国新时代的发展。对实现社会发展、乡村文明、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良好的家风乡风培育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客家乡贤坚定留乡,传承乡村文化和经济根脉的重要原因。而这也更加夯实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风文明”的思想基础。
(三)家训培能,为国育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需要大力培养高素质有能力的本土人才,扎根乡村,服务乡村。要培养一支“懂农、爱农”的人才队伍,就要发挥客家家风家训对乡村教育的关键性作用。尊师重教,源于客家“立远志、循师道、勤学业”的良好家风,他们对待老师尊敬热情,例如傅氏家训中的“劝学育人成才,为人立身处世”、管氏家训中的“从小严教,育成栋梁”,都植根于中华文化“孝梯忠信,礼义廉耻”的深厚土壤,都是客家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价值的缩影,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多内容相融相通,对闽西乃至全国人才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近年来,闽西各行各业的青年才俊、商界精英不断出现,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客家家风家训的熏陶。
三、闽西乡村教育发展助推闽西乡村振兴
(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分为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其内涵丰富无比。这种价值观是中华文化核心一脉相承的理念,具有时代意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生动体现。从其所蕴含的理念和内容来看,其本质和客家家风家训如出一辙,两者之间有着同质同构的关系。二者都阐释了有个人才有家庭,有家庭才有家族,有家族才有民族,有民族才有社会,有社会才有国家的观念。客家有家训笃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秉承中华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法治”与张氏家训强调的“急公守法,完粮息讼”意思有吻合一致之处;倡导的“爱国”在刘氏家训“在朝爱国忠君,在家爱亲敬长”中提及。客家家训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祖训融合,促进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的实施。
(二)有利于培育具有创新拼搏精神的新农人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助推乡土人才“薪火相传”、传承技艺,才能带动乡村振兴。新农人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及知识,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城市的农业从业人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客家家风家训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客家“新农人”在其影响下积极投身于乡村事业,他们是乡村振兴的新细胞、新活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耕读为本”是客家家风家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警示后人不要忘本,要脚踏实地做人,与“新农人”有重要的内在联系。例如长汀周家地,在“耕读为本”的影响下先贤辈出,其中之一仲煌公即周仲煌,早前从汀州府衙出来,身后两人抬着一块牌匾,牌匾上书“上国蜚声”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这块牌匾是光绪皇帝钦命福建省布政使颁发嘉奖仲煌公的。如今,这块斑驳的牌匾依然高悬在族人古宅的横梁上,见证着族人耕读传家的荣光。周家地后人就是在这些客家家风家训的影响下耕读传家,建设乡村。由此可见,只有辅“新农人”以客家家风家训才能够更好的进一步适应“三农”发展的精神需求,促进农业生产建设效率的提高,将传统农业转型为科学的农业,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进步,进而推动乡村治理,赋能乡村振兴,让更多的客家“新农人”投身于闽西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
四、当前闽西乡村教育面临的困境和解决方案
(一)存在乡村教育质量不够高的问题
闽西乡村振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教育帮扶。目前,国家已经向闽西乡村和贫困地区投入大量资金和人才发展农村教育。虽然教育条件不断改善,但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水平还是得到了提高。但教育公平性的问题还存在于多个地方,农村的孩子在教育资源方面仍然与城市的孩子存在较大差距,农村文化教育的创新性及针对性相对较弱,教育质量仍需提高。
解决方案:结合闽西客家家风家训,积极发展乡村教育,打造人才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先行,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中最重要的角色。乡土情怀是农村教师坚守奉献的内在不竭力量,更是农村教师群体凝聚力、向心力的体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正是闽西现今众多客家人留在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我们要让他们看到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带着先进技术以及文明回村参与家乡建设,大大推进乡村振兴历程。此外,应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闽西乡村教育资源相对有限,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学校、家庭、社区等各方应该共同努力,形成合作共建的格局,共同培养乡村学生的家风家训。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课外活动等方式,引入家风家训教育,将家风家训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家庭和社区可以提供更多的家风家训资源和环境,为乡村学生的家风家训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若将闽西客家家风家训进一步与乡村教育结合起来,将其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小见大,将会大大推动闽西实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二)存在留守农民“本位”认识不足的问题
由于长期的留守农村,留守农民在收入和地位方面与外出务工人员存在一定差距。长期的局限于农村使得留守农民产生自卑、缺乏安全感、精神空虚等问题。导致留守农民政治思想跟不上时代潮流,对科学技术在农业方面的运用接受度较低,产生封闭的问题。并且有一些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主体意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留守农民为能发挥主体作用,安于现状,难以向新农人转型,难以配合新农村建设,暂时无法发挥乡村治理的主体作用。
解决方案:以家风促乡风,培育良好乡风文明。
在农村文化教育中,应当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注重精神层面的引导,结合乡村移风易俗,大力培育有创新拼搏精神的新农人。比如从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家风家训入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可以成立乡风文明建设小组,以农村中有地位、有影响力的乡贤为代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带动农民传播乡村新风尚,潜移默化的使新思想、新文明内化于心。培育良好的道德观念,使农民自觉地投入到乡风文明建设中,投入到乡村振兴进程里。且移风易俗需要农民具备法制观念,掌握法律常识和市场经济运作知识,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消除落后文化的不良影响。除此之外,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更是培育新农人的必备条件,只有农民敢于创新、敢于拼搏,才能推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使众多回乡发展的大学生勇于创业,勇当新农人。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闽西客家家风家训对乡村教育以及乡村振兴的意义和目前存在的困境,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通过这些实践方法,能够将闽西的红色基因“薪火相传”,让闽西客家家风家训踵事增华,能够将党和国家的政策融入到广大人民心中,提升闽西乡村教育效果,吸引人才建设乡村,投身"三农",服务"三农",让更多有担当、懂技巧的人才为闽西乡村建设贡献力量,促进乡村文化传承和乡村社会和谐发展,推动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参考文献:
[1]马华,马池春.国家治理[C].前沿观点,2018(3):7-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3][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trs=1,2018-09-26.
[4]翟博.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J].教育研究,2016(3):92-98.
[5]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31.
[6]王鹏程,谢庐明.赣南客家优良家风家训及其价值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9(1):20-24.
[7]甄巽,黄冰凤.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与现实进路[J].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12):33-38.
[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 ].人民日报,2014-05-05.
[9]徐学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其路径[J]中州学刊,2018(9):71-76.
[10]钟德彪.闽西乡村社会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弘扬客家家风家训,助力闽西乡村振兴2022113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