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学生专利研发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摘 要:创新是21世纪人才的标志,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取得进步,创新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主旨和核心。文章通过对目前大学生专利相关课程情况分析,进而指出《大学生专利研发》课程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问题、课程改革的意义、课程改革的步骤、课程改革的特色与创新。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课程改革,也是一次非常有趣的教学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专利;课程;实践;
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形式有很多种,作为科学技术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专利被学术界认为是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一项强有力的指标。
一、目前大学生专利相关课程情况分析
我国从2008年开始大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2010年发布《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2011-2020)》,2011年10月发布《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些关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推广与实施,标志着国家对专利人才以及知识产权事业的高度重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开展大学生的专利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虽然很多学校已开设必修课《创新基础》,但参与授课的教师以辅导员、行政人员、或参加过KAB、SYB等相关培训的教师为主,课程总体设计系统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理论性较强,趣味性有待激发,课程处于持续完善阶段。并且带学生研究专利的教师为数不多,专利数作为评价科研工作的一个数据指标,有待强化。
二、《大学生专利研发》课程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问题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开设了关于专利的课程--公选课《大学生专利研发》,帮助学生训练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想象力,从接近生活的小发明、小创作入手逐渐发展到以课外科技中技术型成果为主进行专利研发,并将成果转化为专利,增强学生自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1、目标
(1)研究出深度蕴含课程思政、符合时下学生特点的《大学生专利研发》课程设计方案,并将趣味教学法、反转课堂、团队协同、成果导向的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打造学生超喜爱、超期待、高出勤率、人数多、高评价的课程,并作为《创新基础》课的有效补充,成为示范课。
(2)通过实施专利创新教育,特别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改革,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想象力,提升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增强探索进取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信、提升就业力。
(3)从接近生活的小发明、小创作入手逐渐发展到以课外科技中技术型成果为主进行专利研发,以作品感刺激成果输出,至少研发创新型产品和申请专利每人一件,为学校专利数据提升做贡献。
2、拟解决的问题
(1)《大学生专利研发》的课程设计问题,特别是如何提高该项研究的科学化水平和思政元素融入的问题,发挥项目对教学的指导与服务功能,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呈现问题。
(2)通过教改的实施,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卓有实效的问题;学生在项目中研学,确实有较大收益的问题。
三、《大学生专利研发》课程改革的意义
1.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专利的数量无疑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数据,而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使命,学生的专利数量更是人才培养的一个有效观测点;通过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实施专利教育,有助于推动智能制造工业4.0技术、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科教融合、职业教育,为学校建设提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支撑。
2.实施课程思政
一是讲好“中国专利故事”,增强四个自信,例如:推动世界进步的中国四大发明,以及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以科技创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发展理念,另外,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天眼”于2021年3月31日对全球开放,彰显了中国与国际科学界充分合作的理念等;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专利研发具有较强的条理性、规范性、专业性,在专利研发的过程中,大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收集、整理、加工、研究以及整合能力,激发学生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
3.《创新基础》课的有效补充
很多同学对纯理论的《创新基础》课程并不感兴趣,而且觉得创新十分不不容易,离自己很遥远。【案例】但其实往往通过一个典型的专利案例就能破解其困惑——铅笔加橡皮就成了专利“橡皮头铅笔”,而这个专利被著名的RABAR铅笔用五十万美元买下。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自拍杆、万向花洒、手机架等。
4.让学生参与教研教改,听真声音,出真实效
邀请学生作为课程改革成员以学生为主,进行一次尝试;项目研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让学生在参与研究的过程提升研究能力,在参与课程设计时提出学生视角的建议,以促进最佳效果的呈现。
5.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造力是人所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能力,通过研发专利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信息来源广、创新欲望强,潜藏着发明创造的巨大能量。开展专利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查找、收集、分析专利文献,从而获取最新的创新成果,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培养学生自信
成为新时代的创客、拥有专利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件骄傲的事情,对提升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十分有益,而且对于就业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大学生专利研发》课程改革的步骤
大学生专利研发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分析“大学生专利”的相关现状、分析专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联系、探索提升学生专利成果输出率的有效路径、构建大学生专利研发课程设计方案,从而提该门课程的科学化水平,发挥对教研的对课程的指导与服务功能,提升教研实施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实效与价值。
1.首先,研究分析学校“大学生专利”的相关现状
一是将从学生专利数量、类型等的现状进行数据采集和整理,并研判其特点;二是联动校团委、双创学院等部门,对学生以专利参加的“互联网+”、“挑战杯”、“攀登计划”、“发明杯”等创新创业竞赛的获奖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专利对获奖的影响力、对比未持有专利项目分析其获奖因素优势所在;三是联动教务处等部门,梳理学生专利相关课程建设情况,对比其他高校分析专利课建设的优缺点,给出课程迭代建议;四是联动科技处等部门,梳理学生专利相关课题、科研平台情况,寻找课题群、平台群的资源支撑,共建共享资源信息,促进课题成果衍生。
2.其次,分析专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联系
专利是体现科研成果、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可量化条件。大学生作为青年人,有知识、有文化、有着诸多的创新想法,是创新创造的主体之一,有能力、有条件研发出诸多专利。项目组将通过分析我国大学生所研发的专利特点、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特点,进而研究二者的共通性与意蕴契合,并逐步验证“二者特性相似论”,从而发掘二者的作用力、内在联系以及深层次逻辑关系,以便为寻找和总结出适合提升学生专利成果输出率的有效路径做好前提保障。
3.继而,探索提升学生专利成果输出率的有效路径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引领广大学子崇尚科学、探索真知。研究大学生专利研发的思路、框架、方法与流程,搜集大学生研发专利时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实施专利教育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同时为推动智能制造工业4.0技术、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科教融合、职业教育等研究,以及为学校的建设提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支撑,最终达到“提升学生专利数量、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现实意义。
4.最后,亦为最重要的:构建大学生专利研发课程设计方案
通过前三个环节的实施,汇融研究成果,并将成果要素嵌入大学生专利研发课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通过趣味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教学与训练相结合等方法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效果研判、方案迭代,输出课程设计方案;课程实施论证过程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团队作战、积分法等方式提升学生主体性和课程生动性。
五、《大学生专利研发》课程改革的特色与创新
1.“学生视角”的有效性:研究团队人员多为学生,让学生在研究中提升科学精神;通过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实施实践研究法,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更为真切的效果和反馈,并能更好的强化正向效果;将课程成果输送到各类创新竞赛中,帮助学生积累业绩,为校争光;课程以成果为导向,让学生有强烈的获得感,增强学生自信;用趣味式教学法,寓教于乐,启迪学生;组建多个项目团队,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利好;将课程设计形成一个赛事——“金点子大赛”,团队赛和个人赛并行,每一个赛段的金银铜奖获得的团队和个人都有对应积分,积分累计到一定量,给予专利研发基金奖励;通过积分法(团队分)促进项目团队之间的“竞争”;通过积分法(团队分、个人分)让学生与团队荣辱与共。
2.“课程微妙设计”的创新性:一是用学生的话语体系展示课程的用心,例如课程ppt名称叫做“发明,可以燃烧卡路里”,老师上课打开ppt时,让学生有亲切感;考勤表叫做“小小发明家”;形成课程预告机制,精彩提前预告,吸引同学不缺课。二是邀请业内专业人士上专题课,课程后段设“访谈对话节目”,以访谈形式深挖知识点,更生动更直击问题。三是组建班级群,课程内外协同育人。四是在课程最后一节课,用问卷星做课程评价调研。
3.“标新立异”的原创性:在研究方面,登录中国知网输入“专利”为关键词查询期刊论文共搜到论文2.55万篇,随后在结果中查找关键词为“大学生”的论文,仅为13篇,且与课题所研究一致的为0;可见研究尚显滞后,研究力度亟待加强。项目组将以推进专利研发的视角,提升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从而让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的放矢。
4.“恰到好处”的实用性:将专利研发融入到活动、竞赛、课程、科研、制度建设中,以“有形的表达”宣传“隐形的主张”,同时探索提升学生专利成果输出率的有效路径,为学校发展和建设贡献课题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锦鑫.专利研发视阈下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J].知识文库,2020(14):120-121.
[2]刘锦鑫.高职院校以“创新”传承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8):156-157.
[3]张业华,刘锦鑫,朱昌彪等.“中国制造”视阈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1):76-77.DOI:10.16071/j.cnki.cn51-1650/g4.2018.11.060.
[4]王胜利,李红坦.高校专利转化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23(05):77-78.DOI:10.16773/j.cnki.1002-2058.2023.05.026.
作者简介:刘锦鑫(1983-),女,汉族,吉林四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0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大学生专利研发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含课程思政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