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发展探讨

翟雪姣
  
科学与财富
2023年34期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50

摘 要: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出出发,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发展应用,并提出相关的路径,以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近代文学;传承;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在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以及文学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文学的创新和发展,仍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1]。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一)丰富文学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将其融入到近代文学中,可以为文学创作提供更多的素材和灵感,使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例如,传统文化的典故、成语、诗词等都可以被巧妙地运用到近代文学中,增加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二)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精神,将其融入到近代文学中,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示和批判,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激发了对封建制度的反抗。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激发人们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三)推动文化创新

将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学相结合,有助于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为近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想资源,而近代文学则可以通过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这种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促进文化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断增多,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关注和认识。而近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内涵和价值,也可以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五)培养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培养读者的审美情趣。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如“意境”、“神韵”等在近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品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的体现

(一)传统文化的元素在近代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许多近代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会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如成语、典故、诗词等,来丰富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种运用不仅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例如,梁启超提出的“新民说”,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民族性和思想性,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王国维的“境界说”也强调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精神,如民族精神、人文关怀等,也深刻地渗透到了近代文学中,这些文化精神为文学作品注入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作品更具有传承性和发展性。

(二)传统思想观念在近代文学中的传承

传统思想观念对近代文学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儒家思想的传承。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强调的仁爱、孝道、礼仪等思想观念被融入到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了对社会和人类的深刻关注和思考。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通过揭示社会现实和批判封建礼教,表达了对仁爱思想的推崇和实践;第二,道家思想的传承。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对近代文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作家在作品中表达了道家思想中的自由、平等、反战等观念,呼吁人们回归自然、追求自由和平等。例如,沈从文的小说《边城》通过对自然和人性的描绘,表达了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第三,法家思想的传承。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秩序和纪律,对近代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一些作家在作品中表达了法家思想的重视法律、追求公正和秩序的观念,呼吁人们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例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批评,表达了对法家思想的尊重和实践。这些传承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哲学价值,也使作品更具有文化底蕴和社会意义[2]。

(三)传统美学观的传承

传统美学观在近代文学中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境的传承。传统美学观中的“意境”强调的是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调和境界。在近代文学中,许多作家注重在作品中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例如,鲁迅的小说《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表现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意境;第二,神韵的传承。传统美学观中的“神韵”强调的是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风度和韵味。在近代文学中,许多作家注重在作品中表现出神韵,使作品更具有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例如,老舍的小说《茶馆》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动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出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艺术神韵;第三,形神兼备的传承。传统美学观中的“形神兼备”强调的是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形象和神韵的有机结合。在近代文学中,许多作家注重在作品中实现形象和神韵的完美结合,使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例如,巴金的《家》通过对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的生动描绘,既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又塑造出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和思想的人物形象。这些传承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内涵,也使作品更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四)传统文学形式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如诗歌、小说、戏剧等,在近代文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这些文学形式被融入到现代文学中,使作品更具有文学性和文化价值。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采用了章回体小说形式,这种形式正是对传统小说形式的继承和发扬。例如,“鸳鸯蝴蝶派”是以描写才子佳人、情爱婚姻为主题的文学流派,其作品大量运用传统文化的元素,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而“山药蛋派”则是描写农村生活和农民故事的文学流派,其作品深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具有朴实自然的特点。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流派划分方式也影响了近代文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例如,“京派”和“海派”是以地域为划分依据的文学流派,体现了中国传统地域文化的特点;“新月派”和“创造社”则是以理念和主张为划分依据的文学流派,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特点。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一)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深入挖掘近代文学中传统文化元素

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学的融合,首先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了解,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掌握其内涵和精髓,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参加文化活动、听取专家讲座等方式,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只有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将其融入到近代文学中,实现传承与发展的目标;其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必须大力挖掘传统文化蕴含的内涵和价值。在阅读近代文学作品时,要关注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古典诗词、传统思想观念、传统美学观等。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防止其受到过度商业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最后作家作为文学创作的主体,要实现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学的融合,在创作过程中,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学相结合,注重表现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和文化精神,这些传承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内涵,也使作品更具有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3]。同时,要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时代感和思想性。

(二)加强教育和传播力度,坚持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要实现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学的融合,还需要加强教育和传播力度。在学校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以促进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知识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首先,要加强教育力度,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可以借助现代媒体手段,如网络、电视等渠道,推广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价值,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认同感,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和监管,防止媒体传播不良信息和价值观,维护社会良好风气。同时,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价值观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次,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一方面,要秉承着科学与理性的精神,实事求是、正本清源、尊重规律;另一方面,要明确目标、兼容并蓄、与时俱进,将时代需要与人民需求作为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尺度与依据。

(三)提高文学批评的文化自觉性,强化文化自信

文学批评是促进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实现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学的融合,需要提高文学批评的文化自觉性。在评价文学作品时,应该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引导读者从文化角度去理解和欣赏作品。同时还应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问题,为作家的创作提供更有益的指导和建议。在强化文化自信方面,既要要加强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特别是与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交流,通过跨学科的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在近代文学中的传承和发展,从而更好地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又要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四)采取守正纳新的方法,推动文学流派的多样化和创新

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挖掘近代文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过程中,要在坚持自我发展和兼容并蓄中采取守正纳新的方法,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同时也要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学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以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文学流派是文学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要实现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学的融合,需要推动文学流派的多样化和创新。在流派划分上,可以更加注重文化背景和思想主张的结合,鼓励不同地域、不同理念的作家进行交流和合作。同时,要鼓励作家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推动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五)保持开放性和包容性,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在实现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学的融合过程中,还需要保持开放性和包容性。要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不断完善和发展本国传统文化和文学。同时,也要关注全球文化发展趋势和流变,使本国传统文化和文学能够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潮中。中华传统文化在近代文学中的传承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源。通过观察和分析中国近代文学作品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可以启发人们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同时也可以借鉴中国文学作品中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经验,为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此外,通过加强与世界各地文化交流和合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四、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近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思想观念、审美价值、文化精神等,不仅丰富了近代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也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近代文学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是每一个文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刘娜.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担负好新的文化使命[N]. 云南政协报,2023-10-24(003).

[5]果海尔妮萨·阿卜力克木,克力木江·玉苏普.文学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探析——评《文章·文学·文化:近代中学国文教科书中的古代作品选文研究》[J].语文建设,2022(18):86.

[3]李伟.“文”“儒”会通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实践动力[J].孔子研究,2023(05):68-74+158.

作者简介:翟雪姣(1988.10—),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广州工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文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